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摘要】 固定资产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是促进高职教育稳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各高职院校在过去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业绩,但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展,校园校舍、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基地等不断扩充,传统的资产管理体制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对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进行重新审视与深入探讨十分必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资产管理 资产配置
一、高职院校资产管理面临的形势
1、多校合并,资产存量大,增大了管理的幅度
高职院校兴起之时,大多由数所学校合并而成。有些院校仍然是多个校区或新老校区并存,合并前各学校发展状况互不相同,资产分散、点多面大、情况复杂,因而资产的清查、管理、置换等工作幅度增加,困难与麻烦增大。
2、竞相扩张,资产增量大,增加了管理的量度
高职院校规模发展阶段,各院校竞相扩张校园、兴建校舍、抢生源、上规模。一时间,万人大学一齐涌现,因而学校资产增量急速膨胀,极大地增加了资产管理的量度。
3、建设升格,资产变量大,增强了管理的高度
有些高职院校是中专中职升格而来,随着办学层次提升和专业的扩展,资产购置发生很大变化,高新品种大量出现,而后又要争相创办国家和省示范高职或骨干院校,资产添置的增量、变量更大,不可避免地增强了资产管理的高度。
4、校企合作,管理要求高,增添了管理的难度
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职院校资产出现了社会化整合的局势。学校工作室、实训室、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厂、校外公司等新事物大量出现,这给学校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增添了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的平均主义
资产配置的平均主义是在无偿使用资源、缺乏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状态下的产物。
院系、部门以局部利益为主导,缺乏“成本与绩效”意识,在资产配置上内与兄弟部门攀比,外与兄弟院校攀比,片面追求大气派、高标准、“小而全”、“大而全”。反正是学校出钱,自己方便。有些部门为了追求省内一流或国内先进,让一些尚能使用的校产闲置,盲目购买新设备;或者为购买新设备,对一些正在使用的设备不维护、不保养,甚至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这些校产加速老化和提前报废。
学校资源配置以既往经验为主导,缺乏“重点与发展”意识,不分轻重缓急,面面俱到,平均配置。结果一边是学校经费紧张,一边是资产重复配置,调剂困难,共享水平低,
使用效益低;一边是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项目建设无法保障,办学特色难以形成,一边是普通资源配置面大、量多、呼声高,学校穷于应付。最终导致资产配置无法满足学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使学校创特色、上水平成为空谈。
2、资产管理的经验主义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着经验主义问题,管理基础工作不够规范,制度不健全,经验性、随意性、分散性强。分散的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对资产的分类及建账不统一,信息不畅通,导致学校资产家底不清,账、卡、物不符,资产闲置与流失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该入账的没入账。如一些二级学院使用自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一些学院与部门获得外单位捐赠的固定资产,一些单位创收添置的固定资产等,没有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入账。由于账外资产长期游离于有效监管范围之外,导致资产添置更加随意,资产流失漏洞增加。
(2)该销账的没销账。如住房制度改革中,原属学校产权的教职工住房转售为教职工私人所有,但没有办理资产注销手续;有些危旧公房已拆除,但在资产和财务部门账面上还没有注销;校内人员变换工作部门,有的随带办公设备到新部门,但没办相应的变更手续;一些资产实际已经报废、损失或完全没有使用价值,却未作账面处理等等,致使部门资产统计时,经常出现盘盈和盘亏的现象。
(3)固定资产认定与处置模糊。对使用年限在1 年以上,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大批量同类物资,管理部门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但各单位小批量购入时则作为低值易耗品处理,导致此类资产账实不符,很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
3、资产使用的自然主义
资产配置的随意性与管理的经验性必然导致资产使用的自然主义。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使用行为约束缺失,没有科学而切实的检查、督促、考评和奖惩。重资金,轻资产;重配置,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单位用多用少一个样,用好用坏一个样,有损无损一个样,有效无效一个样,任其自然,随其发展,管理功能薄弱。资产使用部门则重购置,轻使用;重攀比,轻实际;重项目,轻效益,且各自自成体系,调剂困难,共享不畅,使用效益低下。
加之学校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二级管理人员大多由单位办公室人员兼职,精力和能力欠缺,管理手段落后,且学校全员管理意识薄弱,资产管理只是在自然状态下低水平运转。项目建设或废止缺乏详细而科学的论证,想上就上,想撤就撤;资产处置缺乏严格的程序和手续。出了问题,大家都有责任,但大家都可以不负责。资产年年清查,年年账物不符,闲置、废置、损失、流失严重。
4、资产管理与校企合作的新要求不适应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资产的规模、产权属性及使用性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资产规模上,因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校合作有效地整合了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当然也迅速扩大了高职院校可利用的资产规模。在产权属性上,这些资产有校企双方共同投入的合作性资产(共同产权);有校方提供给企方使用的资产(学校产权);有企方提供给校方使用的资产(企业产权)。在使用性质上,有实训、实习性资产;有经营性资产;有实习兼经营性资产;有校内实训基地资产;有校外实训基地资产;有校企双方相互借用或共用等具有契约关系的资产等等。资产的规模、产权及使用性质的巨大变化,使资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而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并没有做好充分地准备。
三、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1、革新传统管理观念,变资产配置观为资产投入观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当前机制改革背景下,学校资产管理的变革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变革,要变资产配置观为资产投入观。
过去的资产配置观是以满足现状需求为目标,以主观经验为主导。资产配置的运行是单向的,即在资产现状的基础上,少了什么就置办什么,坏了什么就补充什么。这种观念是满足现状、维持现状的观念,它强调的是资产的使用价值,对当下的工作有好处,但缺乏资产配置的战略前瞻性。
资产投入观以满足学校发展规划为目标,以科学规划为主导,因而具有前瞻性。资产投入观要求充分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及建设重点,用好资产的增量,把添置投放到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上去。如笔者所在院校发展的规划目标是建设特色高职,我们资产投入的重点就要放在学校的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项目、重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切实避免投入的方向性浪费、基建性浪费,争取投入的方向性效益。
资产投入的运行是双向的,不仅强调校产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强调校产的投入产出功能。这就要引入市场机制,要求有关院系,有关专业,有关实验室、工作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充分用活校产资源和校产投入,实施创收计划,实现创收目标,使资产投入产生增收效果。
2、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变经验模式为“预算—管理”模式
学校的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是不能脱节的,预、决算制度是管理计划性的集中体现。资产管理要脱离经验模式,就必须把资产纳入学校的财务预算体系,搭建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平台,建立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资产管理制度。要将资产纳入部门预算,从而加强学校资产的预测、预算与统筹规划,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要建立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挂钩机制,全面摸清家底,通过对现有资产状况的分析,以存量制约增量,即以存量资产为基础,调控增量预算。以增量激活存量,即增量力求与存量形成配套系列,带动存量提升水平。
要建立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区别对待机制,首先将预算部门按是否盈利划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部门。经营性部门如后勤、资产公司等采取企业化运作,在制定预算时采取资产有偿使用为主,预算拨款为辅的原则;非经营性部门如教学、科研、管理等则采取预算拨款为主,资产有偿使用为辅的原则。其次,将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社会服务项目与日常工作任务区别开来,有经济效益的社会服务项目实行资产的有偿使用,力求同时发挥资产的服务功能与经济效能。
3、更新资产配置原则,变资产平均配置为“发展—绩效”择优配置
资产平均配置执行的是一种保守的吃大锅饭的计划体制,虽然各单位都没有意见,但工作只会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要激活资产使用、创效、增值活力,就必须变资产平均配置为“发展—绩效”择优配置,打破平均主义,在资产配置时保障发展重点,强化工作绩效。其要点如下。
(1)保障重点。就是要瞄准学校发展方向,确保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项目资产的优先配置,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创建特色高职的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2)评定绩效。就是要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把资产生均占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资产闲置减损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纳入考核体系,评定资产配置的合理性、使用管理的安全有效性或保值增值的效能性。要把资产管理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提高全员的资产管理意识,促使各部门合理、高效地使用资产。
(3)择优激励。就是要根据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对资产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效益好的部门或项目,择其优者增加或提升配置,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4、拓新资产运行目标,变资产管理为资产经营
高职院校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是引入市场机制,变学校管理为学校经营,其中最重要的是变资产管理为资产经营。在资产经营中,确保资产使用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教育效益是根本,社会效益是教育效益的延伸,经济效益为教育及社会效益服务。为此,要把学校资产划分为非创收性资产和可创收性资产两类,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经营。
(1)对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非创收性资产实行成本核算、有偿使用。首先要摸清家底及工作要求,概算出各院系、各单位应该使用的资产总量,据此确定资金总额度,作为各单位使用资产的基数,实行资产总量控制。而后通过成本核算,按“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教学设备、教学辅助设备、办公设备及生活设施,按规定的年限和使用年限标准提取折旧费和有偿使用费。学校所有房屋,包括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按使用面积按月收取有偿使用费。水电管理按“切块计量,分摊成本,定额管理,保证需要”的原则加强计划调配和成本核算。最后在年度决算时按“节约有奖,超额自付”
的原则对资产使用单位进行奖励或约制。在基数上节约使用资产的,学校给以节约奖励;在基数上超用校产资源的,应通过自己创收,或者通过争取纵向拨款,或者通过横向合作经费给以补偿,努力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2)对为社会服务的创收性资产实行市场运作、收入分成。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充分挖掘校内资产潜力创效增收。如学校面向社会服务的各种工作室、咨询室、服务中心(包括学生服务中心)等实行公司化运作获取经济收入;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项目,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可明确一定的创收任务;学校的体育馆、运动场、大礼堂等空闲时,可向社会出租、出借创收;学校寒、暑假期间,可利用空闲教室举办各种培训班、学习班等获取经济收入。所得收益纳入学校财务账,经营单位按一定比例提取分成,按规定自主开支使用,从而调动各单位、部门创收增效积极性,提高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益。
在当前教育与产业对接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争取纵向建设项目和政策支持,扩大校产资源;争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校合作,共建教育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产资源的高度整合与综合利用。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变传统管理方式为现代化管理方式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也是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随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相继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应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建立一套规范的资产管理信息体系,包括一般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土地管理、房产管理、档案管理、无形资产管理、维护管理等内容。对每一件资产进行实时、多维、动态地监管,要反映出资产在运营过程中经历的资产申请、分配、变更、维护到报废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全程,实现资产管理的精细化和动态化,从而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工作繁忙、手段落后、信息迟滞、
沟通困难的传统管理方式,使资产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
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水平,为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改革提供坚实的人员和队伍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伟:高职院校资产常规管理与经营性管理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