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

2021-12-05 来源:年旅网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一、教育领域内封建复古主义逆流复辟闹剧(一)恢复尊孔读经1913 年下令恢复学校祀孔典礼1915 年在《特定教育纲要》中更进一步规定:“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并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必读经书的目录。(二)改订教育宗旨1915 年初,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颁定教育要旨》,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项。(三)实行双轨制,恢复教育的等级制1915 年相继颁布了《国民学校令》《预备学校令》规定小学采取双轨制:一轨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学制4年;一轨是为升学办的预备学校,附设在中学内,学制7年。二、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为核心, 以1915 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批判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封建教育思想的支柱和主要内容,因此,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首先,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鲁迅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等小说以及《我的节烈观》等杂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活跃人物。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斥责封建主义为“吃人的礼教”。其次,指出了孔子的学说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李大钊从经济上分析了孔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根源和必然动摇的历史趋势。他并非全盘否定孔子本人,而是要推倒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装扮后抬起来的这尊偶像。他指出,孔学支配了中国思想界二千余年,是因为孔学适应了中国二千余年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而到近代,当小农经济动摇以后,孔学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二)建立新教育积极倡导建立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的新教育1915 年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6 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1917 年蒋梦麟《职业界之人才问题为教育界所当注意者》1918 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新教育的特点;“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倒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一)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1919 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1. 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

会国家之本;2. 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 强健活泼之体格;4. 优美和乐之感情。所谓共和精神:1. 必须发挥平民主义,使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2. 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使人人能负国家社会之责任。( 二)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女子受教育权利的提高。1917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到1920 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各高校纷纷效仿,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这些措施标志着男女生在受教育的制度上的区分已基本消除。(三)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另一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胡适、鲁迅等人都是白话文的积极开拓者。国语就是普通话的前身,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推广国语需要有标准的注音方式,注音字母的推行起着关键作用。1917 年10 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改国语之预备”。1918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也开始用一些白话文。1920 年,教育部正式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 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四)大学的改制1917 年蔡元培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废除学门制改为学系制度;废年级制改为选科制,实行学分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设评议会,实行民主管理;筹设研究所,组织各种研究会;实行男女同学;采用白话文教学等等,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思想活跃,气象一新.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学术中心。各地的大学也逐渐按北京大学的制度进行办理(五)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五四前后,除了教育部所属的有关教育改革的组织,如教育调查会外,先后出现了很多民间性质的教育社团,影响较大的有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科学社等。1.1915 年由各地中华职业教育社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派代表组成“全国教育会联合会”。2.1917 年5月6日。由蔡元培、范源濂、王正廷、黄炎培、郭秉文等40 余人联名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3.1921 年由实际教育调查社中华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合并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 推举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张伯苓等人为董事,陶行知任总干事。4. 1914 年6月10 日由中国留美学

生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1915 年10 月25 日在国内正式成立,推举任鸿隽、赵元任等为董事。5.1923 年由陶行知、晏阳初等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的说来,这些教育社团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对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教育社团和一批教育家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改革。如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引进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改革成果很多都反映在1922 年的学制改革中。

第二节20 世纪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一、平民教育思潮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是口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参加平民教育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都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独霸教育权的局面,但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对“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的看法各有区别。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看法: 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提出教育不仅要以广大人民为对象,而且教育应本着“庶民”的方向。“引车买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教育权的获得是在打破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的同时进行。他们还意识到要真正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要首先致力于民主的社会制度的实现。邓中夏平民教育演讲团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看法:在杜威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们把平民教育当作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他们把造成社会黑暗和不平等的原因归诸于平民缺乏知识,因而使他们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造成了政治上的不平等,形成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对立。北高师“平民教育社”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办“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 编写“平民千字课”尽管参与平民教育的各界人士有着不同的政治见解,持有不同的教育观点, 他们都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反对千百年来地主阶级独霸教育权的局面,赞成给无力入学或失学的劳动人民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因此,从总体上看,平民教育是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潮。二、工学(工读)教育思潮工读的一般含义是提倡做工和求学相结

合,做工和读书相结合。主要流派:A.把工读或工学看作是实现民主自由、发展实业,救济现行中国社会的武器。1919年北高师“工学会”为其代表,发起人为匡互生、周予同、刘熏予B.将工读看作是对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追求。1919年王光祈“北京工读互助团”他希望通过这种办法使社会上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实现和平的经济革命,就可实现理想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C.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看法: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将工与读相结合,进行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一方面李大钊在提倡工人运动时,主张争取缩短工时使工人“工作之外要读书……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另一方面他号召青年到劳工中去,特别指出青年应该到农村进行工读。邓中夏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D.以胡适为代表的“纯粹工读主义”胡适认为所谓“工读主义”, 不过是靠自己的工作去换点教育的经费。这种用工读相结合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是相当流行的一种思潮,提倡这种教育的团体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形成了影响较大的工读互助运动。其中以北京的工学会和北京的工读互助团影响最大。三、职业教育思潮陆费逵:“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1917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目的有三点:“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918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华职业学校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五四”时期输入中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哲学的基本观念是:“经验即生活,生活即是应付环境”;“知识、思想是应付环境的工具”,他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儿童的主动活动等教育学说,适应了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教育和形式主义的传统教育的要求。正是因为如此,使它对当时正在热烈追求新思想的中国教育界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许多知名人士,包括蔡元培在内,都曾经从介绍新思想革新中国教育的角度,积极支持胡适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19 年5月3日,由北京大学、尚志学会和南京高师联合聘请来华讲学的。杜威在中国活动长达2年之久,讲演达200 余次,足迹遍及全国14 个省区。成为二十世纪初叶以来,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潮。第三节1922 年的学制改革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全新的局面,

原有的学制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势在必行。1919 年和1920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两届年会均讨论了学制的改革,1921 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来华讲学,也研讨了学制改革问题,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学制为主要议题,广东、浙江等10 个省均提出了各自的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