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初期革命电影对原著的再创造 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2016级 指导老师: 摘要:
红色经典作品不仅见证共产党带领之下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更是对于我国历史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有以《苦菜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以及《小兵张嘎》等在内的诸多作品涌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对于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这些经典的革命小说开始登上大荧幕。可以说,质量高的电影的制作从画面、情景以及背景音乐等诸多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饱满,同时,由于电影的特殊性,在情节方面,电影较小说也具有删减与增补等环节。本文对比研究电影与小说在情节、细节、人物塑造、叙事视角等方面的差异,最后分析新中国初期的革命电影是如何对原著进行再创造分析。
关键词:革命电影;红色经典;改编;创作分析
A bstract:The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not only witness the difficult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ut also are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Chinese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hina, there were many classics, including Cauliflower, The Song of Youth, The forest, etc. It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upgrading of people's entertainment consumption that a batch of revolutionary novels are adapted and become world-famous revolutionary film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film, in terms of plot, the film also has cut and supplement links compared with the novel. This paper,which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nges between film and novel in plot, details, characterization,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so on. Finally, it analyzes how the revolutionary film in the early New China Recreated the original works.
Key words:Revolutionary film;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adaptation; creation analysis
品质一流的革命题材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红色经典,一方面是由于英雄先烈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回新中国的安宁与繁荣,另外一方面,红色象征着共产党,这个令世界惊艳的政党,借助其先进的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全国各族人民带来繁荣富强的生活。这个红色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关于红军的小说就是:“红色经典”,而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就是“革命电影”。未来的社会是需要靠媒介与平台传播精神的,影视作品是一种最为普遍、也最能打动人的一种。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以及我国对于文化自信的宣传力度,本文将基于“革命电影对小说的再创造分析”,围绕具体的革命电影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与论述。
一、红色经典再创作概述
对于经典的红色电影的改编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不论是电视剧、动漫或是电影,关于革命历史的描述从未停止,笔者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以及文献阅读法将从红色经典的改编情况、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红色经典的传播方式
新中国成立之前,也就是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由于环境的限制以及中国社会的矛盾性质,导致关于红色经典的传播以及表现主要体现在文本类的形式,最常见的是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字性的创作以及连环画等绘图表现形式。当然,在1940s,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已经开始起步,但是那个时候的作品主要以古代经典文学的改编为主。譬如:根据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电影主要有:《刘关张打破黄巾》(1927年,天一影业)。
解放战争结束后,人们有时间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关于革命创作的素材大批涌现,可以称得上的红色经典作品最为繁荣的阶段。文学的影像化传播呈现出以现实的政治和文化,以革命历史和现实社会生
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基本面貌。在这个阶段,关于抗战、长征、解放战争等的文学创作如火如荼,在国家的电影业发展逐步进入正轨之后,《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经典作品被搬上荧幕,由此,我国关于红色经典作品的再创作拉开帷幕。
(二)红色经典再创作的意义
关于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作品究竟孰优孰劣的探讨至今仍在进行之中,然而,倘若宏观来看,不论是文字形式或是影视形式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红色经典内在的革命精神。红色经典再创作一方面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必然趋势,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对于历史的缅怀。笔者根据阅读书籍以及观赏电影的体验,总结出革命电影对原著的再创造的三个意义:
1.利于革命精神的传播
不论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哪怕是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具体的人,精神所起到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对于人民的重视程度都十分的高。革命时期文学创作的灵感也有很多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可以说,红色经典算得上是属于工农联盟的文学,其朴实的文字通过影视的生动展示,使得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回到那段峥嵘岁月,让目睹过这段历史的人引起更深层次的共鸣,这对于革命精神的传播具有积极影响。
2.启发当下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和影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对于革命电影改编分析的过程中,也是对于当下文学创作的一种提示。这种提示不仅是创作内容方面的多样性,也是对于历史的尊重与深思。当下社会处于一个真人秀独领风骚、宫廷穿越权谋类活跃、言情小说被大肆改编但是严肃文学以及现实主义作品缺乏流量的时代。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文学创作的方向。
3.延续红色作品的创作
关于历史的性质,不论在文学界还是影视界都具有多元化的认识,
电影《风雨哈佛路》中曾论述:我们就是历史。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关于红色经典的创
作却并未停止。当下的中国,作为曾经沉睡的东方雄狮,正在借助制度的优势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关于中国政府、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奇迹一直在被创造,这些新的精神与品格值得被记录。影视作品的改编再对经典革命题材小说再创作的同时,也为当下乃至未来的红色作品创作提供了无尽资源,也提供了巨大的表现空间。
二、再创造的理论分析
革命电影的更新以及在创作历经诸多不同的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本文着重分析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革命电影,也是行业内统称的十七电影。这一章节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理论、策略选择三个方面。
(一)发展阶段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指新中国建立后到“文革”以前的十七年这样一个历史阶段。50年代是中国内地电影一个新时期,可以用”传统和新生”来概括。电影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三个阶段:
50年代是一个起伏的集中阶段,倘若按照影片的质量以及产量进行分析的话,可以简要的概述为三个阶段,也就是
1.初期:这是革命电影的摸索时期,传统的模式和新兴的模式不断碰撞,改革的交接时期。
2.中期:这个时期作为革命电影发展的中间阶段,出现更多样的创作形式,但是尚未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3.后期:这是颇有成果的阶段,中国革命电影已经形成自己的创作模式以及理论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以及创作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电影再创作的理论与方法
电影的改编大部分是基于原著的设定,大多数的读者希望电影是将书中的一草一木完美而又真实的还原。但是由于二者的创作背景具有比较大的不同,所以在实际的再创作环节之中,难免具有情节、叙
事方式或者是人物形象方面的改动。更何况,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人物形象的认知也是基于读者的个人再创作。
电影的改造从宏观上来看不外乎是“忠实观”、“创造观”与“戏说观”的各种变体。以下将就这三点理论进行进一步阐述。
1.忠实观
就是从原著的视角来对待电影改编。忠实度,对于电影架构而言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早期对于电影的改编都是比较简单的,对于镜头的运用以及片段的剪辑并不是比较熟练。但是经过不断的尝试以及摄影技术的提升,对从文字影像的转换积极探索,并且强调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由‘绝对’忠实走向了‘力求’忠实的改编理论。”1
1孙琳.苦菜花开,歌亦为文--从小说《苦菜花》看传媒对文学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4,(18):344-
344,345. 2.创造观
这是电影的视角来对待改编,对于这种观念的争论以及探讨可谓如火如荼。罗伯特·沃伦认为:“把小说改编影片时,影片是新的创作,是毁是誉,都与小说作者全无干系。”2中国电影的发展并不算领先,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不断积累以及摸索,已经具有些许的经验可以参考。当然,批判性地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影视作品的改编范围内,导演的自我创作以及二次创作并不是十分明显,也具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
3.戏说观
戏说观是从受众的视角对待改编。电影的改编之所以可以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戏说观的理论指导。基于这种理论指导,观众看到的情节是更为流畅,更为突出的。也正是基于影片的多元化、画面感强、连续性突出等特点才会导致。
三、再创造的实际应用与举例
根据笔者个人对于电影的赏析以及原著的对比,我发现在以上提及的三种理论指导当中,最常见的手段是:电影对原著情节的删减、
增补;电影对原著人物形象的再创造;电影对原著叙事视角的再创造以及电影对原著细节的再创造等诸多方面。在这个章节之中,我将着重选择《苦菜花》以及《青春之歌》两部作品进行探讨。
(一)《苦菜花》的再创作分析
作为知名作家冯德英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以及代表作,《苦菜花》的成功不仅体现再印刷厂的连夜赶工,一版再版之上,也表现在其1965年被改编的同名电影,座无虚席,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追捧。
电影和原版的书籍当中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出入。但是,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对于革命精神的宣传都是一贯到底的。我主要从人物形象的改变进行讨论。
在人物的基本情况方面,为了增强故事的合理性,在电影之中冯大娘两个儿子、小曼等人的年岁比原著中要大几岁,除此之外,不论是人物的服饰还是生活的场景都基本还原。至于人物的感情线以及心理活动的塑造方面,影视创作则具有新的特点。原文中这样说“她无聊地和狗讲话,找猫作伴……她甚至想到不如跟个穷人好,就是苦也比这年轻轻的守活寡好受啊!”3原文的心理塑造十分细腻,改编时却对这一段进行了删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电影的主题是为了突出革命精神以及先烈的伟大,对于婚外情的叙述并不是重点。其次,电影的场景转变是比较迅速的,对于台词、布局等都需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由于对于人物的塑造只能通过单一的文字进行,所以对于心理变化的描写是十分细致入微的。这就是文学创作以及影视创作的不同所在。
2张瑜.新世纪以来“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3. DOI:10.7666/d.D466890.
3朱敏.红色经典改编的对策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7):99-100. 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07.038.
(二)《青春之歌》的再创作分析
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电影《青春之歌》上映,周总理多次在家中放映,时任外交部长陈毅称它拍出了“国际水平”。总体而言,可以看出来这部电影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我将从情节删减以及人物
形象的塑造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1.主要情节的删减
小说的文字是多达几十万的论述,但是电影的情节时常是有限的。即使是基于忠实观的理论指导,对于电影情节的删减也是不可避免地。
电影删除了原著第一部作品中关于余永泽、卢嘉川等的描写与个人背景交代,同时一直饱受争议的是第二部关于江华机智的和特务过招的片段。这些片段的删除使得一些观众认为电影对于原著内容有不合理删减。但是,基于影视创作的特点可以发现:之所以把这些内容删除,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片段之间的关联度并不是十分的高,再加上在进行影视改编的时候,《青春之歌》的主线是主人公林道静的个人发展以及蜕化,书中的这些打斗片段固然是非常精彩的,但是和影视创作的主旨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做了删减是比较恰当的。
2.人物形象的塑造
林道静到杨庄寻找表哥不遇的过程是经典文学作品《青春之歌》的小说开头,在影视作品改编的过程中,将主人公林道静跳海这一情节开头,导演给林道静的面部表情一个极为巧妙的特写,演员的面部表情以及泪水可以令观众感受到她此时的无奈以及内心的失落。这种创新型的改编为观众埋下伏笔的同时,巧妙地表现出人物形象的纠结与无助,艺术效果十分明显,可以在吸引观众的同时加深观众对于人物形象的认识。
结论
优质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思想之深邃,更在于优秀的改编以及创作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新中国初期关于红色经典作品的再创作形成别具一格的电影发展时期,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发展的删减虽然并不够完善,但是却为今后的电影改编提供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以及电影、电视剧等的再创作过程中,应当基于忠实观、创造观、戏说观这三个理论方法,做出更生动、更打动人心的改编。
参考文献:
[1]陈亚利.重新认识《苦菜花》中的婚外情书写[J].青年文学
家,2019,(14):50.
[2]朱安平.《苦菜花》傲然绽放[J].党史博采(纪实版
)
,2017,(10):49-52,56.
DOI:10.3969/j.issn.1006-8031.2017.10.009.
[3]刘传霞.论《苦菜花》的女性成长主题与情爱主题[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6):1-5. DOI:10.3969/j.issn.1673-4270.2016.06.001.
[4]孙琳.苦菜花开,歌亦为文--从小说《苦菜花》看传媒对文学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4,(18):344-344,345.
[5]高旋.《革命之路》:从小说到电影[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7):130.
[6]张瑜.新世纪以来“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3. DOI:10.7666/d.D466890.
[7]杨翠娟.红色经典之红色美学阐释及其传统文化基因[J].通化师范
学
院
学
报
,2020,41(1):121-126.
DOI:10.13877/http://www..com/doc/1411226942.html,22-1284.2020.01.020.
[8]李文欢.论红色经典音乐的社会价值[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206.
[9]彭万荣.新时代红色电影的经典再造[J].人民论坛,2019,(26):131-133. DOI:10.3969/j.issn.1004-3381.2019.26.048.
[10]孙碧檬,高莹.新时代语境下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策略探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9):293-294.
[11]王爱侠.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与文化传承——以《林海雪原》为例[J].人文天下,2019,(20):83-85.
[12]刘佳祺.\"红色经典\"作品的当代改编——以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为例[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9):106-107.
[13]张怡娜,滕朝军,祖秉钧.“红色经典”《小兵张嘎》的影视改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6).
[14]朱敏.红色经典改编的对策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5,(7):99-100. 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07.038.
[15]潘辛毅.红色经典的阐释空间与改编原则[J].电影文学,2014,(5):68-69. DOI:10.3969/j.issn.0495-5692.2014.05.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