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能把话说(写)得完整、通顺、清楚、明白,并且比较具体生动。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
一、认识句子的结构,正确扩句和缩句
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干什么。例如:春天来了。我们是少先队员。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例如:外宾们游览了狼山。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的、地、得常常是这些附加成分的标志。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一)扩句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个具体、形象的生动的句子。扩句要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份,近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份,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如:
1、 妈妈买来了桔子。(扩句)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桔子?买来什么样的桔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参考答案: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2、 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句)
分析:什么样的歌声?什么地方的沉寂?根据自己的提问填下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参考答案:悦耳的歌声顿时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1
(二)缩句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份,留下主要部分。 缩句可按三步进行: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
3、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例1: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参考答案: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例2: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提问“谁干什么”,自己回答便是缩句。 参考答案: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二、句子的类型
(一)按句子的语气划分
1、 陈述句。用来讲述或说明某一事实或情况,具有平而略降的语调,书面句末使用句号“。”表示。陈述句是用来叙述或说明事物的运动、形状、类属、关系等的,它是思维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也是使用得最广泛的句子。
(1)肯定陈述句。用来肯定某一事实的句子。 例如: 秦耕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2)否定陈述句。用来否定某一事实的句子。 例如: “„„不„„”式。衣服洗得不干净。
“„„没有(没)„„”式。他没有做完作业。/他没说。 (3)双重否定句。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如: “不„„不„„”式。他不敢不来。 “没有„„不„„”式。没有一个人不怕他。 “非„„不„„”式。我非把这本书读完不可。
2
“„„无不„„”式。同学们无不欢欣鼓舞。
“„„无非„„”式。他妈妈不让他去,无非是怕他吃亏。 “„„不无„„”式。想起一个人的旅途,不无寂寥之感。 “„„未必不„„”式。你未必不知道。
2、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包括明知顾问。有表达疑问语气的语调。书面句末使用问号“?”表示。
(1)是非问句。只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的疑问句。 例如: 你可以那到100分,是吗? *她是你同学吗?
(2)特指问句。就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部分的疑问句,说话者希望对方就不知的部分答复。 例如:
“谁„„?”“„„谁?”式。/谁来了? /刚才接你的人是谁? “什么„„?”“„„什么?”式。什么叫函数?/你说什么? “为什么(干什么)„„?式 。为什么要来这儿? “„„哪里(哪儿)„„?式。 我们到了那里?
“„„怎么(怎么样、怎样)”式。你爸爸怎么样了?/儿子,你怎么不穿毛裤呢?/你猜,郭武开始考得怎样?
“„„几(多、多少)?式。你每天几点休息?/他每个月有多少零用钱?/这儿离你们学校有多远?
“„„哪?”式。你爸爸在哪儿?/你是哪个学校的? (3)选择问句。并列若干分句让对方选择作答,叫选择问句。 例如:我们是从广州走,还是从成都走? /明天是你去还是我去?
(4)正反问句。例如:他是不是又迟到了?/这杯茶热不热? (5)反问句。表示反诘的疑问句,即明知顾问或无疑而问的疑问句。反问句表面上是提问,实际上是一种强调的陈述说法,并不需要人家答复。 例如:
A、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我能不知道?
B、特指问形式的反问句。我怎么能负这个责任呢? C、选择问形式的反问句。你是来帮助我们的,还是来拆我们的台的?
3、 祈使句。祈使句表示要听话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3
(1)表示命令的祈使句。一般带有强制性,言辞肯定、坚决。这种句子经常不要主语,结构简短,语调急降而且很短促,不大用语气助词。例如:快去捞饭!米烂了!
(2)表示请求的祈使句。包括请求、敦促、商议、建议等。这种句子也用降调,但语气比较缓慢,常常用语气助词“吧、啊”。 如:给我喝水,我渴!
(3)表示禁止的祈使句。命令或请求听话人停止或不发出某种动作。 例如:不许动!
4、 感叹句。带有强烈感情的句子书面上句末用感叹号表示。感叹句常带有“多么、多、好、真”等副词和语气助词“啊、“呀、哪、啦”。
(二)按句子成分划分。
1、主谓句。例如:红旗飘。/柳丝长。 2、主谓宾。例如:乐队奏国歌。 3、定主谓宾。红扑扑的朝霞露出了笑脸。 4、定主谓定宾。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峻峭的群山。 5、定主状谓定宾。一个农人在路上看见一条冻僵了的蛇。 6、主谓宾补。我打量了他一眼。
(三)句子按照结构来划分
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一般只有一个主谓结构,复句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谓结构。
1、单句 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包括:
(1)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 (2)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蛇!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嘿!等等。
(3)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主要是: ①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如:
4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②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主语是还艘动者,接受动作。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③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④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有是还用“有”。如:
A 我请周恩来同志来解释。 B 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 蔚蓝的天宇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附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 区分第一动词。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一半是表使令、要求的,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人;主谓短语做宾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表感知的(看见、发现、知道等),表心理活动的(想、认为、希望、觉得等),表意见的(主张、证明、表明、说明、标志等),它所支配的对象是一件事(人物连同他的动作行为)。如:
5
2.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包括: (1)一重复句 只有两个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种类型: ①并列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A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B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C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②承接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A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B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C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③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A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颈是巧妙绝伦。 C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④选择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如:
A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6
B我们宁可挨批评,也不能昧着良心去搞假呀!
C武松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别无选择。 ⑤转折复句 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A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B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C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⑥假设复句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如:
A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B即使天塌下来,这件事也得继续做完。
C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⑦因果复句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A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B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C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7
D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
⑧条件复句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如:
A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B只有具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才能昂首阔步于成功的大道之上。
C我们除非预先作了准备,这次行动绝无成功的可能。 D不管人员是不是齐整,我们都得赶往阵地。
⑨解说复句 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如:
A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B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两种都是主观主义。 ⑩目的复句 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A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B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C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
三、句式的互换
(一)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的互换
“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8
【例】 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变为被字句、把字句) (分析)变被字句时,主语与宾语调换位置后加“被”字,变“把”字句时,如果是“被”字句,将主语与宾语的位置调换加“把”字,如果是陈述句则将“把”字放在宾语前,谓语放在句子末尾。 (答案) 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把字句)
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被字句)
(二)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的互换
反问句并不是向对方提出问题,需要对方回答,而是用反诘(追问)的语气强调某个问题,表达某种感情。它是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句中,句末用问号;陈述句变感叹句,一般加“多么”、“太”、“真”等词,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例】 他是一个好人。
(分析)陈述句变反问句,加上“怎么”、“难道”、“什么”等,句末尾加上“吗”、“呢”,句尾句号变为问号。该题是肯定的陈述句变为反问句,要加上一个否定词,表示否定的意思;变为感叹句直接加上感叹词。
(答案)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他真是一个好人啊!
例如:他是三好学生。 改为:他难道不是三好学生吗?
又如:想想过去,看看今天,我激动,感到自豪。
改为:想想过去,看看今天,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感到自豪呢? (三)肯定句、双重否定句的互换
一个句子用否定加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绝对的事实,语气更坚定有力。
【例】 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变双重否定句)
(分析)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或“非„„不可”等。 (答案)我不得不去图书馆看书。 (四)直接引用和转述句互换
9
把直接叙述改变为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一是改变标点,不用冒号和引号,改用逗号;二是改变人称,把“你”“我”改为“他”即与引号前的人称一致起来;三是需要时可作少量的文字改动,但不改变句子意思。
【例】 王亮说:“我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分析)该题是将直接叙述改为转述,那么直接将第一人称“我”变成第三人称“他”。
(答案) 王亮说,他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例】妈妈对小明说:“你的作业要尽快完成,明天,我要带你去学钢琴。”
(答案)妈妈对小明说,他的作业要尽快完成,明天,妈妈要带他去学钢琴。 (五)句子合并
例如:①年轻的妈妈请大夫。②大夫给孩子治病。 合并后为:年轻的妈妈请大夫给孩子治病。
注意点:第一句中动词“请”的后面是“大夫”,第二句句首也是“大夫”,所以去掉一个“大夫”。
四、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俗话叫打比方)
一种是明显地打比方,叫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例如,太阳象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小鸟像歌唱家在尽情歌唱。
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叫暗喻。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还有一种情形叫借代,如:那个红领巾让了座位给老爷爷。 判断是否是比喻句的关键是要找到句中的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比喻句的正确写法是:把什么(本体)比作什么(喻体);用什么(喻体)比喻什么(本体)。
(二)拟人
拟人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运用拟人的方
10
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三)夸张
夸大,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长„„处说。如:手可摘星辰。爷爷走起路来踏得地皮忽闪忽闪的。
夸小,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弱、短„„处说。如:巴掌大的地方。三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教室里静得连掉根针的声音也能听到。
超前,在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是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如: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看见这鲜绿的禾苗,就嗅出白面包的味道来了。
(四)排比
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如: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善良的人民。
(五)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你怎么可以去做呢?
(六)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设问。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七)反语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如:难道你没去吗? 你怎么能不知道?他是一个不计报酬,一心只为大家服务的大傻瓜。
(八)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
(九)对偶(对仗)
11
用两个结构相同、数字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十)反复
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如: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
(十一)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修改病句 (一)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12
7、主宾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13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分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
14
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七)辨析病句方法 1、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
15
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如以修改。例如:不管气侯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不管„„都„„\"显得不合习惯,正确说法应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2、紧缩法
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
例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主干为\"品质浮现\",明显为主谓搭配不当。)
3、造句类比法
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 例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他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因此原句应将\"老师的重视\"中的\"的\"去掉)
4、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各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即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法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例如:(1)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2)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炬成才的。 (1)句中\"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2)句中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应改为\"凡是\"为\"大都\",后边去掉\"都\"字。
(八)修改病句方法
可以归纳为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当的)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简单地说,修改病句,先要找出病因,然后再着手修改。修改
16
时,注意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
2、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
3、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
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4、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
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
5、不合逻辑。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 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平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
6、词序混乱。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
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
7、形容不当。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
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形容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
8、指代不明。如:小红和小花边走边谈,她告诉她作业完成了。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