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现途径

2023-02-11 来源:年旅网


试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现途径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 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 措施和程序。 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为实现战略目标、 经营目标、 报告目标、 资产目标、合规目标而确定的控制目标。本文阐述了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和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探讨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实现途径

abstract: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is refers to the uni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the assets, integrity, ensure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king and implementing a series of control method, measures and procedures.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objectives is to point to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s, objectives, targets, assets goal, report compliance target and determine control goal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trengthen enterpris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of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t meaning and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internal control realizing ways.

keywords: enterprise; accounting; internal control; realization way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会计控制的内部形式是指企业单位通过其内部有关控制程序、措施和方法,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以及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保证企业资产、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及其会计核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为切实保障上述目的的实现,在实现企业会计控制的内部形式时,应当首先解决好企业的会计核算监督和制度监督问题。 一、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其明确的法律地位, 新修订的 《会计法》 明确规定, “各单位应当建立 、健全本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 并赋予财政部门对各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情况的检查权和处罚权。 严格实施作为 《会计法》 的配套规章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能够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分工, 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岗位职责, 是解决当前企业内部控制松弛的重要举措 建立和完善企

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降低和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 保护物资财产的完整与安全, 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能确保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进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

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实务设计中,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保证各业务流程控制具体目标的实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全面性原则。在符合内部会计控制要素要求的前提下,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能够覆盖企业业务活动的全貌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不得留有制度上的空白或遗漏。内部会计控制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实现对整体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既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对重大事项的审批、授权的控制,也包括具体业务中的授权、批准和执行的控制。坚持全面性的原则才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和措施渗透到企业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部门、岗位。

(2)审慎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为了使各种风险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必须以审慎经营、化解风险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和业务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设立适当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如针对人员流动带来的管理风险,企业应在一级法人内保持统

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避免由于管理层的变更影响其连续性和稳定性。审慎性原则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最重要原则。 (3)相互牵制原则。一项完整的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在横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彼此独立的两个或多个部门或人员,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能够接受另一部门或人员的检查和制约在纵向关系上,一项业务至少也要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上下级互相监督。该原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各项业务的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环节的相互牵制尤为重要。 (4)经济性原则。业务流程的设计应以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业务特点、部门设置及企业的规模特点为依据,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运行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则控制效果越好,但控制成本也越大。这就要求在进行系统设计时,一方面实行有选择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应避免强调完整性,减少过度繁杂的控制程序,需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避免因盲目追求内控制度的完整性而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三、如何有效实现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

1、 先得正确认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目标, 就是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真正实现, 也就是要对监督控制的资源对象进行分析整理组合运用,一切都以最终的目标为导向, 即 (1) 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2) 保证落实贯彻国家相关

法律法规, (3) 保证企业资源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对于企业会计内部制度的控制。对于制度的控制就是指建立完善并且能够有效执行规定的内部会计制度, 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控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 了解人的具体行为和动机之后就会发现规范人们的行为是很简单的, 具体的分工和具体的责任制度, 岗位的轮换和人员的配备都必须有明确规定。 (2)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重要的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规可循, 以便能够很好有效地执行, 对于产生的决策活动也要规定相应的制度。

(3) 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制度,审计人员会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监督, 对于出现的一些虚假缺陷情况进行处理, 确保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 3、对于企业会计内部各种资源的控制。

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都是为了企业的价值目标而存在的, 解决好企业的资源的控制和监督就是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了一个保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企业资产的控制。企业的相关会计部门和会计职位人员应该对企业的每一项实物和每一笔资金都要建立相应档案记录,对于一些不相符合的项目应该及时上报企业领导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对于企业会计账本的监督。企业的会计部门人员是直接接

触并管理企业经济流通情况的一线人员, 对于这些人的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都要在录用之前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培训, 对于造假的人员要严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严惩不贷。

(3) 对企业会计部门人员工作活动工作内容的监督。 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和一些审批所用的原始凭证及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要进行严密检查, 对于工作中出现的虚假以及审批不完全不正确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并及时要有关领导报告。

4、对于企业会计环境的控制。首先是对于企业会计内部环境的监督控制, 例如组织结构员工形象资源结构等等, 尤其是组织文化的的控制, 因为企业文化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整体形象和认知, 而且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会更加影响到企业在公众眼中的形象, 其次就是外部环境的控制, 企业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行业道德进行经济活动, 而且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能够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方向并不断改进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 总之,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需求, 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不断提高和优化的过程, 企业开始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 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这就需要企业根据不断变化地内 、外部环境和业务情况, 定期对内控制度进行评审和完善, 以最大可能地消灭内控缺陷, 更好地实现内控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锦清.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 财经界(学术版), 2010,(04) .

[2] 郭星佑.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及控制措施[j]. 财政监督, 2011,(17) .

[3] 李赓禹. 浅议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17) .

[4] 马志华. 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