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1、第一阶段(建国初至1956年):基本特征:改造旧的教育目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目的。
1949,“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1, “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新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1954, “中学教育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成员。”
2、第二阶段(1957-1966):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原则。
1957,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第三阶段(文革期间):实际操作背离既定要求。
仍沿用毛泽东57年的提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已背离了这一要求,把劳动者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者,而大肆地对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进行批判。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工、学农、学大寨”,“劳动下乡”。 4、第四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融入时代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日益完善。
1981,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纠正
1982,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985,“四有”新人,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 1986,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1995,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又红又专”
1 / 3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要求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新时期的要求和问题
新时期的要求 创造精神 实践能力 开放思维
问题 会答不会问
会说不会做(会考试) 会找标准答案不会发散 会竞争不会合作
崇高理想
有崇高理想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创新应让学生“会问”
1、没有人怀疑教师提问在教学中的价值……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另一半——让学生“会问”。
2、问题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开端。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代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问题。
3、问题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归宿……在学生初步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的、更广泛的新问题……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4、教师要能够启思、设疑,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 [思考和讨论]以上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最大的误区:关注今天的成绩,追求未来的快乐(孩子今天不快乐,也失却了创造未来的幸福和快乐的能力)
2、对策——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关注今天的快乐,发展明天的能力 (二)落实教育目的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标):一般——具体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诸育并举,相互贯通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均衡发展??? 4、全面发展和职业定向:关于职业定向目标
小
中国、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
日本
培养衣食住行和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解和掌握基础技能
学 的劳动工具 初
简单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社会职
培养学生具有作为国家和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将来从事职业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劳动态度和选择出路的能力
中 业分工和择业知识 高
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提高一般文化素养,掌握专门的技能
中 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观点:
2 / 3
1、从字面的表述看,两国都有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但要求不一样,起点也不一样,培养方法也不同。
2、日本比较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和专门的技能的训练,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各种的职业。我国的学生(包括农村的孩子不是生活所迫极少参加各种生活和生产劳动)。
3、虽然生活中缺乏职业教育的内容,但是,家长和学生却有“过早职业定向”的倾向,集中表现在“早教”和“选择高考志愿”方面。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教育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2、树立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视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
4、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教育价值观 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 培养尖子
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设置课程,重智育
教育方法 教 育 评 价
教师
考分、升学率
学生
授之以鱼(讲授) 考分
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
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授之以渔(启发诱导) 综合素质
(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等) 教书育人整体效果 (师生关系、学生发展)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