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亚芬,高子阳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9年第12期
执教|黄亚芬 评析|高子阳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感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修饰语连用的表达效果。
2.体会文章运用对比、烘托等表达方法的妙处。
3.理解“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形式品味语言、感受语言和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围绕课题,感知三者之间联系
1.谁能围绕课题中的这三个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父亲对鸟特别得熟悉和喜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那片树林,去了解林中的鸟,了解这位父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用上课题中的三个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上节课的所学,了解学生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感知的程度。】
二、望叶知鸟,体会父亲知鸟之深
1.课文第3~9自然段讲的是父亲通过望叶动,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自由读一读这几个段落,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父亲对鸟的熟悉?说说自己的理解。
2.理解“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幽深”是什么意思?“雾蒙蒙”呢?
(2)作者连用了两个词语形容树林,给你什么感受?读出这种感受。(板书:连用修饰词 写出特点)
(3)课件展示“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场景。在此基础上读好“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这个短语。
(4)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3.理解“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什么是“凝神静气”?你曾经凝神静气地做过什么事?
(2)“兀立”又是什么意思?看文中的插图理解。
(3)“凝神静气”和“兀立”只用其中一个来形容父亲,可以吗?为什么?(板书:表达情感)
(4)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4.看着父亲这样的举动,“我”是茫茫然。“茫茫然”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茫茫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抓住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修饰语连用的妙处。第一处描绘了早晨森林的静谧和朦胧之美,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第二处写出了父亲对鸟的真心喜爱之情,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三、研读对比,体会父亲善于观察
1.父亲的“有”和作者的“没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课文中像这样对比的地方一共有三处,请你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语句。
2.交流并相机出示语句。指名朗读这三组句子。
(1)“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3)“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3.父亲通过“望叶动”“闻气味”能知道林中有不少鸟,而“我”却不能。请同学们默读这三句对比,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板书: 望 鸟动 )
4.小结并朗读:是呀,父亲对鸟那么熟悉,他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中,从一棵树的一根树枝中就能判断出这儿有不少鸟。三组对比,写出了父亲善于观察。我们来读一读三组语句,体会父亲的神奇本领。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三处写父亲的“有”和作者的“没有”的语句,通过对比感受父亲对鸟儿的熟悉,同时明白父亲对鸟的这些了解都源自于他平时的细致观察。】
四、闻味知鸟,体会父亲深谙鸟性
1.在这“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中,“我”没有闻到鸟的气味,父亲却闻到了。父亲是怎么闻出来的?请到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板书:闻
鸟味)
2.交流找到的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1)“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空气中有羽毛发出的热腾腾的味道。)
(2)“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鸟儿抖净羽毛上的露水和湿气时,空气中也会有味道。)
(3)“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空气中有鸟儿自由呼吸的味道。)
(4)“鸟要准备歌唱了。”(鸟儿要张嘴歌唱了,这时空气中鸟儿呼吸的味道会重一些。)
3.父亲知道鸟儿一切的一切,是因为他知鸟、懂鸟。选择上面语句中的其中一句,读出父亲对鸟儿的喜欢。(板书:知 鸟性)
4. 父亲仿佛不是在对“我”说这些话,更是在与树林和鸟谈话。“我”和父亲坐在树林边,听着鸟儿的歌声。(板书:听 鸟唱)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1)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小组讨论,梳理出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并试着讨论解决。
(2)交流各小组提出的疑问,并说说理解。
例如:为什么这是树林最快活的时刻?为什么这是鸟儿最快活的时刻?为什么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3)出示:“雾散了,我和父亲看到了________ 的________的鸟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语句进行自主研读,领略父亲闻味知鸟的特殊本领,从中体会父亲对鸟的习性了如指掌,反映了他对鸟的喜爱之深。通过对树林、鸟、父亲三者“最快活”的质疑,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三者之间无比融洽、无比和谐的依存关系。】
五、首尾呼应,建构父亲整体形象
1.过渡:鸟儿快活,树林快活,父亲快活,“我”也很快活。课文开头这样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课文结尾这样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2.读一读每组的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吗?
(1)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父亲一生很喜欢树林和鸟。
(2)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我很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3.小结:是啊,树林和歌唱的鸟是父亲的最爱,一生无法割舍。“我”为父亲的善良、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到由衷的喜欢,发自内心地高兴。父亲对鸟儿、对大自然的喜爱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板书:最喜欢)
4.课文学到这儿,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请连用两个修饰语来形容一下。
(出示句式:这是一位________ 的________的父亲。)
5.小结并板书:树林是鸟的乐园,鸟是树林的朋友,父亲是鸟儿的知己。此时,父亲、树林、鸟不再是三个独立的词,他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有爱、温馨的画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板书: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设计意图:将文章首尾组合在一起教学,通过语句的对比阅读,感受父亲对树林和鸟最深沉的感情,“我”对父亲的敬佩,“我”是父亲的知音。句式说话练习,让学生用两个修饰语来赞美父亲,完成对父亲整体形象的建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评析】
《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生动、诗意的语言,记叙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美好心灵。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什么样的语言是生动的?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感受其生动?我认为,最主要的策略是让学生进入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语言之生动与诗意。黄老师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精心设计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抓生动的词语,品味修饰语连用的妙处。本课的语言充满诗意,耐人寻味,多处使用学生平时很少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了作者更为丰富的感受。教学设计中, 黄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生动的表达,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增删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与诗性的美。在教学的后半部分,黄老师还设计了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连用不同方面的修饰词来赞美林中的鸟和文中的父亲。这样的教学,让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有目标、有过程。
二、抓概括的语句,感悟父与子最深沉的情感。文章开篇概括描写“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点明文题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回忆童年时与父亲走过滹沱河岸一片树林时
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将人与鸟的亲密无间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露无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课题中的三个词语“父亲、树林、鸟”串联成一句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切入中心,通过品读父亲“望叶动、闻鸟味”的特殊本领,感受父亲对鸟的深爱,也感受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教学结束时,把课文首尾的语句组合教学,通过语句的对比,再次让学生感受父亲对鸟的深入骨髓之爱,“我”对父亲深沉的爱和对大自然、对鸟类的喜欢。
三、抓对比的写法,体会文本中最特别的表达。文中通过描写“我”和父亲对所见所闻的不同反应,衬托父亲像“鸟类专家”一样懂鸟。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找一找”“悟一悟”“读一读”等方式,体会到父亲如此深谙鸟性,是因为他善于观察,是了解鸟的高手。而对作者“没有看到”“没有闻到”的描写,则从侧面烘托出了父亲的特殊本领。在三处对比语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文本表达的独特之处。
诸如种种,教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所营造的情境中,去品味、感悟与鉴赏,感受到了语言的生动,“喜欢”就会在感受中生发出来,积累也就成了比较自然的事情了。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江苏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