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问题探究
【摘 要】随着创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它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中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体育也在其影响范围之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社会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把它贯彻落实到实处。高校体育在我国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必然也受到社会改革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体育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中的体育系科,如果按照以前的课程制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训练必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它应随社会的改革而改革,本文在这样背景下提出了应对社会改革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思,主要讲述了创建和谐社会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进行研究与探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影响到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观念、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这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学观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是前提,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关键,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障,师资队伍的改革是主体,这几方面一样也不能少,同样都是改革的重点。根据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总结出了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趋势。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1.研究目的
体育课程是人的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长、受益时间最长的一门基础课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尤其是当社会处于发展变化波动大的时候,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关注显得尤为突出。我国自建国50多年来,对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等有过多次变革,这都是随着我国社会状况的改变而随之改变的。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体育的改革进程有极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迎合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实施全面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概括,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逻辑分析法
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和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的探讨、论证、分析整理、从而总结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3.1.1建国初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简况
1950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学校体育工作。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做出“健康第一”的指示。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水平的落后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全国各地也偶然发生动乱,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还没有彻底去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体育改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制定的体育政策与方案以及在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的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主要针对的是中学生,直到1952年才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此后,全国先后在北京、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办起了6所体育学院,创办了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1]但这些一系列的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3.1.2改革开放后高校体育简况
1979年5月,改革开放以后,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同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这才开始了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与探索。这一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与影响,激发人们去关注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不光是为了我国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更是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3.2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影响 高校体育专业课程随和谐社会发展的变革: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也应坚持与时俱进,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我们现在面临着我国创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在这样一个大的和谐氛围中,教育必然要跟着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体育教育,必须要树立和谐的体育价值观,作为体育教师与体育工作者必须站在社会的前沿,立足于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我们的学校体育进行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当今的国情,更加多地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协助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1)教学观念的改革是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魂。”认为“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能创造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指出:“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2]新的教育观念应当更加符合我国现实社会的需要,应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国家的有关规定与法规政策。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强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是核心。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只有创新的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与结构才是符合新型的创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改革内容。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有强制性体育教学向自主性学习转变、有强调统一性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转变、又注重技术教学向全面开发学生的能力转变、由单一教学方法向多元智能教学转变。其次还要注重体育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2]2006年11月10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使用外国教材管理的通知》,这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使用外国教材的数量逐年增加,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我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外语水平的教学,尤其是高等体育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的体育系学生,更应加强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对外语的学习。只有较熟练的掌握好一至两门外语,才能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知识,为我所用。3.4.3注重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发展
体育并不是一门单纯独立的学科,也不是身体好就能学好体育。它与其他许多学科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解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将明显的反映出综合性。纵览世界各国的改革,高校体育课程今后发展的趋势可能是体育、卫生、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等的总和,也是一门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4]
3.4.4注重体育课程的实用性特征
毛泽东同志早期所著的“体育之研究”中就曾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手段介绍给大众宜多,但对于个人来讲,行之有效的锻炼手段则宜少。这里的多与少的关系就是实用的问题。[4]对于那些对一些体育项目,尤其是竞技体育项目不是很熟的来说,连怎样使用器材都不会,又怎么会实用呢?我国本来就是地域辽阔,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即使是同级别的院校在器材设备上也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国家国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当的体育课程,尤其要注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4.5注重体育课程建设的全球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把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落,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体育课程也应紧跟时代的脚步加强自身的全球化建设。是改革的信息通过媒体、网络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检索,汲取其精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理论与现实依据。通过网络的优势互补国家教育之间发展的不足。[4]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影响到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观念、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
(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缩短了基础课、专项课等,加强了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意识。在教学评价上,提高了其灵活性,改变了单纯依靠书本上的标准来判定学生成绩的方法,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的作用。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表现出这样的趋势:倡导与时俱进的良好发展思路,加强对学生的品质教育,注重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全球性的建设与发展。
4.2建议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高校体育专业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做出相应的改革。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时期,这一阶段,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教育改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各体育院校以及各示范院校的体育系科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国情,在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现状适时提出改革方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应做出创新性的改革,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理念,从而顺应时代的大潮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注重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李玉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6]靳光辉等.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3(5):91-93.
[7]廖文科.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作好学校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20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