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实施
作者:刘爱香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年第01期
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在生物教学中,无论是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还是资料分析探究等探究活动,大体上都包含着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等基本过程,只是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探究活动内容,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能力.
一、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探究目标
探究活动的目标: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百折不挠的学习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与社会、自然、生活等相关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同时,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可以因地因人而异.在设计探究目标时,要避免“空、大、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只有目标具体而明确才能使学生在技能、思维、方法、态度、精神、观点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提供相关的数据、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谈话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寻找到关键的教学问题,以此为思维导向,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状态和渴望,进而开展深层次的探究活动.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学习生活、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保证质问的充分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学生提出问题:牵牛花为什么总是清晨开放?夜来香为什么会在夜晚开放?植物开花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胎儿的血型与母亲的血型不相同,为什么胎儿在母亲身体中不会发生溶血现象?人体内的血液在流动时会不会发生倒流现象?等等.只要学生主动去探究并实践就会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而经探究性实践活动得出的结论,学生会印象深刻. 三、引导学生缜密思考,学会科学假设
提出假设是探究问题的关键.因为生活经验的差异,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假设和预测,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观点,并积极地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地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集信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思考问题,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
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提出光、水、空气、温度、食物、其他动物、声音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鼠妇分布的假设.这时,教师应从捕捉鼠妇的环节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捕捉的场景和环境,促使学生细致地观察和缜密思考,使之作出的假设更合理、更科学. 四、科学制定实验计划和实施实验
科学制定实验计划和实施实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主要环节,包括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装置的合理设置、实验数据的收集等各方面的设计和操作.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巧妙引导其保留个性、合理的因素,又要使其向科学严谨的方向发展.从原则上说,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沿着有意义的思考路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避免学生盲目的猜测和进行无效的活动.但教师引导不能过“度”,不能包办代替,应该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汉森指出,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动脑、动手也应把握足够的“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与汇报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搜集的资料信息、现象、数据可能非常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类整理、综合归纳、科学分析,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在分析资料、现象和数据时,学生应坚持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良好契机.
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地组织活动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如举办小型报告会.学习活动系列汇报展、科学报告会、辩论赛等,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展示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探究结论,客观反思自己的探究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辨证的思维、科学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出一些新发现和新问题,成为新探究活动的起点.
总之,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形成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与合作意识,而且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领悟了科学观念,培养了科学精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课程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