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 掌握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3. 了解各种附加剂对混悬剂稳定性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混悬液为不溶性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可供口服、局部外用和注射。优良的混悬剂应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
(1)外观粒子应细腻,分散均匀、不结块。
(2)粒子的沉降速度慢,沉降容积比F (V/V0) 愈大,混悬剂愈稳定。 (3)颗粒沉降后,经振摇易再分散,以保证均匀,分剂量准确。
混悬剂的稳定剂一般分为三类:(1)助悬剂;(2)润湿剂;(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为主要制备方法,其流程为:
固体药物→粉碎→润湿→分散→助悬、絮凝→质检→分装
即,将固体药物粉碎成所需粒度的微粒,再根据主药的性质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并加入适宜的稳定剂。 对于亲水性药物,可先干燥粉碎至一定的细度,再加入处方中的液体进行研磨,通常1份药物加0.4~0.6份液体分散介质为宜(遇水膨胀的药物配制时不采用加液研磨);
对于疏水性药物,先加入一定量的润湿剂或高分子溶液与药物研磨,使药物颗粒润湿,在颗粒表面形成水化膜,再加液体研磨至所需要求,最后加分散介质至足量,即得。
混悬剂的稳定性直接决定其质量好坏,因此需对稳定性进行研究,所用的方法有: 1.微粒大小的测定:微粒大小直接影响其稳定性; 2.沉降速度的测定:反映助悬剂、絮凝剂的稳定效果; 3.沉降容积比测定:评价助悬剂和絮凝剂的效果; 4.絮凝度的测定:比较絮凝剂的絮凝程度; 5.流变学测定:确定混悬剂的流动类型; 6.重新分散试验:评价混悬剂的再分散性; 7.电位的测定:评价混悬剂的稳定性。
1
-
三、实验药品和仪器
药品:炉甘石、氧化锌、纯化水
仪器:天平、乳钵、烧杯、玻棒、量筒、具塞刻度试管、滴管、120目筛或100目筛等
四、实验内容
炉甘石洗剂的制备(不同助悬剂对炉甘石洗剂稳定作用的比较) [处方] 见表1 [制法]
① 炉甘石、氧化锌过120目筛或100目筛; ② 将各稳定剂按处方量配成的胶浆或溶液(10ml):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1g,加水10ml,溶胀后加热溶解成胶浆;(实验前提前配好,用时每组称取0.1g使用)
西黄蓍胶0.1g,加乙醇数滴(3~4滴)润湿均匀,加水10ml于研钵中,研成胶浆,全部移至烧杯备用;
吐温-80 0.4g,加水10ml溶解备用;
三氯化铝0.024g,加水10ml溶解;(实验前提前配好,用时每组量取10ml使用) 枸橼酸钠0.1g,加水10ml溶解备用。
③ 称取处方量炉甘石、氧化锌置于研钵中,加甘油研磨成糊状,加10ml纯化水研磨后移入刻度试管,研钵稍加水冲洗合并加入到试管,加纯化水至20ml,为对照管1;
④ 将各稳定剂胶浆或溶液作为分散介质加液研磨,按(1)法操作,即得2~6号处方洗剂。 即:先将炉甘石、氧化锌称量后置乳钵中,加甘油研磨至糊状,再将各稳定剂胶浆或溶液作为分散
介质加液研磨均匀后倒入刻度试管,研钵用少量水冲洗合并加入试管,最后加水至20ml即得。
表1 炉甘石洗剂处方
炉甘石(120目),g 氧化锌(120目),g 甘油,ml 2
1(对照管) 3 1 1 2 3 1 1 3 3 1 1 4 3 1 1 5 3 1 1 6 3 1 1 - 稳定剂 / CMC-Na 西黄蓍胶0.5% 0.5% CMC-Na 西黄蓍胶0.1g 0.1g 20 20 吐温80 2% 吐温80 0.4g 20 三氧化铝0.12% 三氧化铝0.024g 20 枸橼酸钠0.5% 枸橼酸钠0.1g 20 即所需实际稳定剂用量 蒸馏水加至,ml / 20 [质量评定]
测定沉降容积比F(H/H0)
将配制好的各洗剂置于具塞试管中,密塞,振摇均匀,几支试管振摇程度尽量保持一致。
分别记录各试管初始高度H0,再分别记录将放置5、10、20、30、60 min时的沉降物高度H,计算沉降容积比,填于表2中。
表2 炉甘石洗剂的沉降体积比
时间min 5 10 20 30 60 1 H 2 3 4 5 H/H0 H H/H0 H H/H0 H H/H0 H H/H0
五、思考题
① 以沉降容积比F(H/Ho)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绘制沉降曲线图,得出什么结果? ② 进行处方分析,并根据Stokes定律并结合处方分析影响混悬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采取什么措施?
③ 观察各处方的外观质量、评价后得出什么结论?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