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形成探源

2023-11-14 来源:年旅网
莩球’拜右 2013年第11期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形成探源术 余静朱婷婷 [摘要】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马克思通过 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批判性考察,最终提出了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目标设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考察 这一过程中他曾经使用过的“联合起来的个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帝l” 等概念,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中。“社会所有制”与“个人所有制”都是经过历史的否定之否 定之后确立的未来社会的所有制.二者基本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 f关键词1马克思 重建个人所有制 私有制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7326(2013)11-0018-07 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历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所有制关系,也就是与物结合着的, “体现在一个物 上 并赋予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财产的归属关系。但所有制不是一种 简单的财产归属关系,而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的高度,着眼于从整个社会物 质生产过程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所有制问题,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 意识形态》到《资本论》及其1二大手稿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一、l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同时,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作了原则论 述,提出“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全部生产,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各种思想元素开始汇集 1843年,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社会大量现实问题的接触、思考和总结,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性考察,实现了他的思想发展和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将自己的研究视野从政治国家转到市 民社会,并给自己提出了解剖市民社会的任务。1843年10月,马克思到达巴黎后开始系统地钻研政治 经济学,其主要研究成果就是《巴黎笔记》。这是马克思第一次研究经济学的真实记录,总共包括十个 笔记本。 其中,最重要的文本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手稿》中,马 克思全面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作为他考察经济现实和社会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他对私有财产 进行历史考察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马克思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看成是两个最基本因素,并通过对 私有财产起源的探讨,对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关系的追问,开始初步思考未来社会的所有制问题。 19世纪40年代.私有制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私有制的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经济哲学思想研究”(07BKS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余静,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631);朱婷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讲 师(广东广州,510403)。 一18— 存在当做不需论证的一个既成事实,把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当做前提,对此,马克思是持反对 态度的。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异化劳动学说为中心,展开了对私有财产及其他经济范畴的批判性探 讨。在他看来,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一方面,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异化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 义私有制,在于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又是劳动的凝结物,是异化劳动的 积累。“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闭“通过异化的、 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 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宰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_3]“因此, 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资本和劳动本来 是同质的,“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却使二者对立,资本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异 己力量,资本家利用资本来行使他对劳动的支配权;并且资本的权力不仅支配劳动者而且也“支配着资 本家本身”。 “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 灭亡。”这里预示,要想消除异化就必须使劳动推翻资本的统治,一旦资本奴役劳动的功能被消除,作 为劳动积累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过程也就必然被超越,资本将与劳动结合在一起。 共产主义运动和理论,不过是对于异化劳动过程和私有财产过程的反映并与之对立的表现。 “共产 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 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阁“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 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 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 的全面的本质。”嘲可见,在《手稿》中,马克思是密切结合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来论述共产主义的。 此外,对于土地,马克思指出,从历史上看,私有财产的统治一般是从土地占有开始的,土地占有 是私有财产的基础。 “封建的土地占有已经包含土地作为某种异己力量对人们的统治。”同封建领主的土 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时,地产作为一种异己力量对人的统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联合一旦 应用于土地,就享有大地产在国民经济上的好处,并第一次实现分割的原有倾向即平等。同样,联合也 通过合理的方式,而不再采用以农奴制度、领主统治和有关所有权的荒谬的神秘主义为中介的方式来恢 复人与土地的温情的关系,因为土地不再是牟利的对象,而是通过自由的劳动和自由的享受,重新成为 人的真正的个人财产 ”阎 可见,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仍然受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 影响,对私有制的批判分析从属于他的异化劳动理论,反映出尚处于唯物史观形成中的马克思的思想特 点,但是,他把阐明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条件作为自己对未来社会的本质描述,把未来社 会看作现实社会在一定条件下符合人性的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包含了他对于私有财产同真正的人的和 真正的社会的财产关系问题的思考,包含了对于所有制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共产主义条件下主客体关系 的重要思考,实际上是对扬弃私有财产后所建立的未来所有制问题的初步思考,这些与他成熟时期相关 思想存在着理论连续性,并给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重要的启示。 在全面阐述唯物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十分 重视对于分工的考察和研究,并且以社会分工代替过去用异化劳动来说明私有制及其根源。他指出,分 工的发展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 “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 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91强 调私有制是分工的结果,由于分工才出现“不平等的分配”,出现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即出现私有 制。 “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 一19— 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越 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发展得越尖锐。劳动本身只能在这种分裂的前提下存在。”[1Ol“即所有 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 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 在《形态》中,依据分工发展的不同程度及其所引起的人类历史上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马克思恩格 斯提出所有制的四种划分形式,并分别阐述其特点。第一种形式是部落所有制。这种所有制与生产和分 工的不发达状态相适应。这时人们主要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是靠耕作生活;分工主要是自然形成 的分工及其进一步扩大,而且隐蔽地表现在家庭中的奴隶制上。在家庭中,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隶。这 是所有制的最初萌芽。第二种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时,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 市及城乡对立已经产生。其最明显的特征是私有制的出现。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者等级的所有 制。这时,分工发展极为缓慢。与以前的所有制形式不同,这一阶段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它的起点 是乡村,在农村所建立的是地产和束缚于地产上的农奴劳动形式。 “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 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于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 劳动。这两种所有制的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 决定的。”[121第四种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时,机器大工业广泛应用,分工广泛而细化,并且越出 了一国的范围。不同城市间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后果就是促使以资本积聚在个别人手里为前提的工 场手工业的产生,它直接引起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出现。 在对所有制形式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方式作了明确 论述。他指出:“占有还受实现占有所必须采取的方式的制约。占有只有通过联合才能实现,由于尢产 阶级本身固有的本性,这种联合又只能是普遍性的”。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 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 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 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 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 只不过是各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 “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的理论表述虽然还不是十 分清晰。但却预示着未来社会的某种发展方向。并且,“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 他们的控制之下。”“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 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 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15 1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强调个人对于共产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明确地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通过 联合对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个人占有”与公有制之间的统一性,并强调个 人只有“在自己的联合中”才能摆脱过去占有的局限性.才能使个人获得自由。 “在迄今为止的一切占 有制下.许多个人始终屈从于某种唯一的生产工具:在无产者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 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现代的普遍交往,除了归属于全体个人,不可能归属于各个人。” [161“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又是同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的发展以及 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同过去受制约的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 转化,也是相互适应的。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l 】在《共产党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中,马克思通过“自由人联合体”这一范畴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 目标模式作了较为明确的论述。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 所有制。”“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 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接着。他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 一20— 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_l8】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两种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 制和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并且,他清楚地表明,共产主义并不是要使每个人都成为一无所有的 无产者,不是要废除一般的私有财产制度,而是要废除、消灭或扬弃那种资本主义特有的,即劳动者受 到资本奴役的不公平的财产制度。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 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㈣由此可见,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前提和基础的 财产制度。相反,《宣言》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 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的责备。马克思自始至终对资本主义私 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持批判态度,指出“难道雇佣劳动、无产者的劳动,会给无产者创造出财产来吗? 没有的事。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是资本,即剥削雇佣劳动的财产,只有在不断产生出新的雇佣劳动来重新 加以剥削的条件下才能增殖的财产。”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 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21]“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 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 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他表达了对 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 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种联合体中“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 个人的手里”。㈣在这里.马克思用“自由人联合体”来表达未来社会的占有方式和劳动方式,表明马克 思意识到否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的所有制的特征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生产资料和社会财产, 实行联合占有和联合劳动,指明无产阶级要把全部生产力的总和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并且 有力地驳斥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是消灭人的个性和个人自由的言论。 综上所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青年马克思 在批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同时,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作了原则规定,但还不甚明晰;其中关于“个人 所有制”构想虽然有初步表述,但总体上看表现为一些思想片段。 二、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三大手稿,首次明确地提出“联合起 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表明他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已经成熟 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马克思从硝烟迷漫的战场回到阅览室,恢复了因参加革 命实践而中断的理论研究工作。1850年9月起,马克思重新投身于经济学研究,留下为写作《资本论》 做准备的《伦敦笔记》,其中最为重要的、体现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综合创新的成果就是《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及其导言。它“在整个《资本论》创作中起了有决定意义的奠基作用。”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所有权最初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阎“财 产最初意味着(在亚细亚的、斯拉夫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中就是这样),劳动的(进行生 产的)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因此,它也将依 照这种生产的条件而具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因此,“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 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 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 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 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 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 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 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 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271这就表明,原始的所有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 面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具有优势。因为在原始的所有制下,每个劳动者都把自己看作是自己劳动的客观 条件的所有者,“个人把自己看作所有者,看作自己现实条件的主人”, “个人从一开始就不表现为单纯 一21— 劳动着的个人,不表现在这种抽象形式中,而是拥有土地财产作为客观的存在方式,这种客观的存在方 式是他的活动的前提,并不是他的活动的简单结果” I29]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在发展的早期阶段, 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 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 接着,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在原始所有制形式 中,发展的基础都是单个人对公社的原有关系的再生产,这种基础从一开始就是有局限的。因此,人的 发展是十分有限的,“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 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然而,马克思强调,即使是这种有限的“圆 满”,也体现出个人所有制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社会物质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客观条件之问经历了一个从统 一到分离的过程,在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家庭农业、家庭手工业中,劳动与劳动的客观条件 是相统一的,“共同体以主体与其生产条件有着一定的客观统一为前提”,[311但是,这只是与有限的生产 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使这些形式解体。马克思终身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 其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认为劳动者与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是导致社会不平等、不合理的根源。 他的这种批判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进行辩证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与此同时,他认为劳动与所有权 之间的分离、破裂和对立又是必要的,是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需要,是劳动发展成为社会劳动的 需要,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需要。这种分离只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才得到完全的发展。 “财产同劳动之间,活劳动能力同它的实现条件之间,物化劳动同活劳动之间,价值同创造价值的活动 之间的这种绝对的分离(从而劳动内容对工人本身的异己性);——这种分裂,现在也表现为劳动本身 的产品,表现为劳动本身的要素的物化,客体化。”吲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劳动的客观条件与劳 动的关系以极端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关系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为个人生产 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 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 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 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 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I331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明确使用“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这一 提法,并指出它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所有制,且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取代,这就向提出“重新建立 个人所有制”论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这一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西斯蒙第为之痛哭的所有制 和劳动的这种分离,是生产条件的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必要过渡阶段。如果单个工人作为单独的人要 再恢复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制,那只有将生产力和大规模劳动发展分离开来才有可能。资本家对这种劳动 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 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341“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实际上是指资本主义所有制,“虽然资本主 义生产是过去一切生产方式中最有生产效力的,但由于它的对立性质,它自身中包含着生产的界限…… 生产不是作为人的生产率的发展,而是作为与人的个性的生产发展相对立的物质财富的再生产。”[351 如上所述,“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将成为历史陈迹,“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这种新型占有制度既承认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归由全体劳动者所组成的“联合 体”共同占有,又承认“联合体”中的劳动者个人都对生产资料拥有一份所有权,两者统一于未来社会 生产的总过程中。由此可见,在《资本论》手稿中,马克思对“个人所有制”目标构想的本质内涵作了 较为明确的深入的思考.表明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已经成熟。 三、l9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以《资本论》第一卷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创立, 一22— 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最终完整地形成,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论内核更加明确 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设想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国有制, 而是在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运用历史辩证法考察了劳动主体(劳动者)与劳 动的客观条件之间关系的历史变化,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 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 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 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 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把“私有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 即小生产者私有制;另一类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他向我们表明,对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不是恢复私 有制或重建私有制,而是“重建个人所有制”;并且,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必须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成 就为基础,也就是以生产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以及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被社会所使用为前提。马克 思以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深入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 间的矛盾及其弊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辩证过程,即从“以个人自己 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再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过程;相应地.劳动者与 劳动条件之间的结合关系也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再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此后,在l872一l873年出版的《资本论》第l卷德文第2版中,马克思进一步对“重新建立个人 所有制”这一最初表述作了一些修改。他将这一论断的最后一句修改为:“这种否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 制,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自由工人的协作和他们对土地公有及靠劳动本身的生产资料的基础 上建立的。”[ 这次马克思没有再强调“个人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并不是回复到原先的“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上,而是以扬弃 的形式,一方面。否定了“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中的私有制基础,另一方面,又重建 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形式。 在马克思本人亲自修订的、出版于1872—1875年间的《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马克思对“重 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再次作了修改。他指出:“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占有,是 这种仅仅作为独立的个体劳动的必然结果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然变 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 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 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这次修改主要突出:第一,马克思将德文第1版和第2版中的“重新 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表述修改为“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这一修改使未来社会主义所有制的 基本属性更加明确,即联合起来的劳动者个人,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即生产的主人;第二,强调了“这 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因为经“否定之否定”后的“个人所有制”既排除剥夺者的私 有制。也排除劳动者的私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否定”,也是对个体劳动者私有制的扬弃, 因此.不能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曲解成“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第三.把德文版 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的表述修改为“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占有”,从 这里可看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占有”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从属的、而非并列的方式。 1890年,由恩格斯整理的《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4版出版,其中“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表 述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改,这正是现行中文版《资本论》第1卷中的那段论述,是学界研究此问题时援 引最多的论述。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 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 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 一23— 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在 最终形成的这段论述中,马克思所作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马克思综合他在德文第2版和法 文版中的论述,一开始就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 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这样.既明确了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对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从属性质,又突出了这种占有方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第二,对于“重新建立 个人所有制”的“基础”作了更加明确的表述,这就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 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共同占 有”指的是生产资料使用、利用上的社会化形式。在德文中,“共同占有”一词(Gemeimbesitz)中的 Besitz只是使用、利用意义上的“占有”,它和“资本主义占有方式”(Kapitalistische Aneignungs Weise) 中的“占有”(Aneignung)不是同一个词,后者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意义上的“占有”。 从以上对《资本论》第1卷各版有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述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马 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已完整地形成。未来社会所有制的历史使命和理论内核也更加 明确。通过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形成探源,可以看出,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 制”命题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后作出的科学概括,是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进 程的。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全社会所有”或者“联合劳 动者的共同所有”,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据国内 学者考证,马克思、恩格斯对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新社会的所有制,有大约二十几种不同的称谓,f4o1 诸如公有(或共同所有)、社会所有(或集体所有)、个人(劳动者或生产者)所有等等。这些提法各有 侧重,互相补充,互相解释。公有,侧重于强调对私有的否定;社会所有,强调非孤立的、分散的单个 人所有;个人所有,强调联合中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处于所有者的地位,都是生产的主人。总之,联合起 来的劳动者对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实行共同占有,这就是未来社会公有制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所提出的 “社会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都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确立的未来社会的所有制,二者的基本内涵实 际上是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我们要善于将庞大而完整的 所有制理论体系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比较和综合,以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重新建立 个人所有制”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6—147页。 [2113]【4Ⅱ5]【6】[7]【8J【9Ill01【111[12】【13Ⅱ14Ⅱ15Ⅱ16】【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 186 166 166 185 89 150 152 521 579 536 523 581 574 571 581 582万 【18][19】[2O][21Il221[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47、45—46、46、47、 53页。 【24]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9—520页。 [25lI26】[27】[28】[29][30Jl31113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5、496、 486、471、483、109、497、448、108—109页。 【3411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22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2页。 【37][381顾海良:《正确理解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论断的本意》,《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39】《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4页。 [40】李光远:《重温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求是》2007年第16期。 责任编辑:何蔚荣 一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