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21-05-15
来源:年旅网
2011年4月 大庆社会科学 Apr.,2011 总第165期第2期 DaQing Social Sciences Serial No.165 No.2 ・社会管理・ 大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李郁香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大庆163253) [摘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对我市提出打牢人文基础的战略部署。要深入对大庆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一是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基本认识;二是了解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基 础;三是拓宽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四是落实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大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341(201 1)o2—0040—06 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由来。公共 系,是对我市提出打牢人文基础的战略部署,是繁 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 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 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文化发展成 品和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系统的总称,其实质是 果惠及全市人民、促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 对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怎么提供公共文化服 有重要意义。 务以及如何对服务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的竖成条、 一条块结合的运行与管理系统。2002年,党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 横成块、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 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 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被明晰。2005年10月,党的 我国政府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为适 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加大政府对文 应新形势,政府应改变长期主导资源配置与管制 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 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1O月,十六届六中 加强政府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缓解不断出现 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 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 其中也包含文化领域的转型,原有的公共文化供 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 给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 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 求,在大量国外文化产品涌入国内市场的同时,国 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抓手及工作要 内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就需要政府以 求。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将“覆盖全社会 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为起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 点,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政策。由此,中央提 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出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 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的全新认识,是对文化工作 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全党全国大局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 [收稿日期]2010-10—25 [作者简介]李郁香(1962一),女,吉林榆树人,教授,从事写作学、文化学研究。 ・40・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一个科 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通常应该包括 正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个方面:(1)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 核心职能之一,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 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监督者。(2)文化事业 单位。这是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独有 的、在主体构成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最大特色。 (3)非政府组织。主要指从事文化工作的一些中 介、社团等。在西方,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文化产品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的现实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满足公 民文化权利多层次的需求。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 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 干意见》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边疆文化大省 的实施意见》,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 (服务)的主要供应者,而它们在我国公共文化服 务中所占比重还很小,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 深入,这一群体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企业。企业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 体产品的生产中具备更多的优势,是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的延伸与补充。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目前普 遍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八大系统。(1)公共 文化政策、理论体系。是提供公共文化政策法规、 构建社会公益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公共文化繁荣 发展的基石和根本。(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 场、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 场所。(3)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系。指公共文化产 品(服务)的生产和运营系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中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部门和直接作用于服务 对象的服务机构体系。(4)公共文化信息体系。是 一个关于公共文化社会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的 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运行,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 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同时政府可以及时、准 确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 帮助。(5)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的拨 款、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一个良好的资金保障 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血脉。(6)公共文化人才体 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业余文化 队伍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人员、辅助 人员等组成,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 和运营的关键。(7)公共文化创新体系。主要包括 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以及服务的 创新,是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 (8)公共文化考评体系。就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好 坏、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 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证群众得到真 着重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共建和多元投入等机制, 通过政府投一块、企业出一块、社会筹一块、土地 换一块、招商引一块的办法,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 量,投资兴办文化设施,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分析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相继出台 了一系列文化管理政策。近年来,我市结合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了文 化建设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文化发展的目标任 务和工作重点,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追 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以及公共文化 部门经营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确立起较 为科学而有效的公共文化管理的体制模式。 2.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全 市先后投人40多亿元,建设了大剧院、博物馆、图 书城、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时代广场等一批具有 油城特色和现代都市文化特征的标志性文化设 施。坚持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基层文化 设施建设,做到了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 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建立了文化信息 资源共享工程县区级分中 L,8个、街道服务网点40 个,新建、改扩建县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 化设施13个,新建、改扩建乡镇(街道)各类文化设 施79个,乡镇文化设施覆盖率已达80%以上,乡村 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在城区90%的公共场所建 立了书吧,85%的社区建立了图书室,校园课外图 书角达到100%。 3.注重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市财政每年 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艺精品生产,创作 出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话剧《地质师》、 《特殊故事》、《铁人轶事》,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的舞 剧《大荒的太阳》。演出74场深受专家和群众喜爱 ・41・ 的大型歌舞秀《经典永恒》,大型舞剧《鹤呜湖》等 大批精品力作;每年投入上千万元,打造了“书香 一6.转变管理方式,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进 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由办文 大庆”、“礼仪大庆”、“激情之夏”、“大庆之冬”等一 批文化活动品牌;设立大庆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面向全国对反映大庆题材的文艺作品、文艺活动 的精品力作进行资助、奖励和扶持,以推动文化创 新、扶植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交流。 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转变,努力发挥各行业组 织在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方面的职能。在 深入调研、反复研讨的基础上,我市组建了大庆市 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文艺演出行业协会、网络文化 经营行业协会、出版行业协会等各类行业组织1 1 4.构建了多方共建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格 个,扶持发展民间文化团体260个。制定行业规范, 加强组织管理,推动行业自律,促进了文化产业快 局。我市立足市情,整合文化资源,建立了党委统 一领导、地方企业高校协同动作、宣传文化部门组 织协调、相关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 作格局,保证了文化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了文 化资源共享、文化活动共抓。几年来,市委统筹各 中直省直大企业,先后出资10多亿元,异地重建和 开工新建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 铁人广场、创业广场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采取 土地置换并投入20多亿元配套设施款等措施,引 进建设提升了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 学、哈医大大庆校区、大庆师范学院等7所高等院 校,完成了实验中学的易地重建,奠定了大学园、 高中城的雏形。通过上级支持、财政匹配、个人筹 集等办法,为全市60多个文化中心户配备了电子 琴、音响、手风琴等农村乐队常用设备。采取多方 投入、社会捐助的形式,为全市485个行政村建立 了“农家书屋”,并为每个书屋配备了2000册图书, 营造书香环境和读书氛围。 5.完善了多元投人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功 能。大庆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培 育民营企业等途径,建立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积 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中央、省委有关精神,研究 制定了《大庆市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 社会保障和人事等各个方面,扶持文化发展。进一 步放宽市场准人条件,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减免企 业有关税额,鼓励兴办创意文化产业,支持和引导 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进入文化经营领域。拥有文 化中介组织26个,已成功运作维也纳施特劳斯王 朝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等国内外知名文艺团 体和著名艺术家到大庆演出,使大剧院投入运营 不到一年就上演优秀经典剧目100多场,每场上座 率均在90%以上。 ・42・ 速、健康发展。形成了专业文化与民间文化竞相发 展,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梯次互补的良好格局。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分析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绩,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照发达地 区文化发展速度,对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 一些差距和不足。 1.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意识和效率观念强化 不够。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重硬件指标任务 而不注重实效的情况依然存在。近几年来,我市加 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机构建设,但在文化基 础设施和文化机构建成后,运行机制创新、运营经 费保障、相关设备更新、专业人员的配备和作用发 挥等,往往跟不上,以至于投人大量资金建成的设 施利用率低,甚至闲置,成为“摆设”。公共文化服 务机构,特别是基层文化站、图书馆难以发挥作 用。 2.文化设施总量不够,布局不尽合理。区域之 间不平衡,新建设施大多集中在新城区,老城区文 化设施较缺乏;城乡之间不平衡,市本级文化设施 较先进、完备,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欠账较 多。例如:5个区“两馆”建设接近空白,除大同区外 均没有图书馆和文化馆。 3.基层文化机构不够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 均衡性、便利性无法实现。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 和职能看,均衡性、便利性、多样性和基本性,是公 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我市在几次机构改革中,我市 县区文化局或被撤销,或与体育局合并隶属教育 局,没有独立建制,尽管业务相对独立,但开展工 作存在诸多不便。 4.文化建设投人总量较少、比例偏低问题未 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 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 于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由于诸多原因,在基层 未能得到全面落实。文化建设“五纳人”落实不到 位。未实施公益性演出按场次补贴等措施。大庆无 道,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我们把脉,借他们的“慧 眼”看问题,借他们的“慧脑”想问题,放大我们的 视野,延伸我们的手脚。二是“借经”。要善于总结 发达国家和我国深圳等地区的经验,拓宽思路,找 准出路,少走弯路。三是“借力”。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只能进行有限度的 投入,政府的责任应该是通过服务的市场化、资金 的社会化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 线广播电视事业投入经费不足,尤其大庆本地无 线广播电视节目发送传输系统的运营维护以及广 播电视安全播出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 5.一般从业人员多,高端文化人才严重短缺。 参与共建。四是“借题”。公共文化建设没有现成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队伍虽然比较稳 定,但也存在人才老化、流失、难进等问题,现有文 艺人才大部分已到退休年龄,各艺术门类缺档断 层、不成阵容、后继乏人,高水平的经营人才、管理 人才、技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更是极度缺乏。 6.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革相对滞后。图书馆、 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公共文 化服务的基本载体和运行主体,肩负着贯彻落实 党和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政策的重任。 然而由于思想观念、政策资金保障、人员分流安置 等因素的制约,机构改革进展比较缓慢,总体上还 不能很好适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 求。 7.鼓励社会组织和资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 务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尚需完善。我市在鼓励、吸引 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进行 了积极探索,但在鼓励社会赞助和捐赠公益文化 事业和活动的政策措施不多,力度不大,政府的文 化项目资助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用于国有文化单 位,并且还没有完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8.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评估、考核体系不完善。 一个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状态表现为它的公共文 化服务水平,决定于它所具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能 力,它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它的公共文化服务潜力。 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评估、考 核体系,在这一方面,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监管、 评估、考核体系还不尽完善。 三、拓宽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的思路 1.必须始终立足我市实际。我们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既要学习先进又要坚持自己的特色, 要善于巧做四篇文章。一是“借脑”。要通过各种渠 模式可学,每走一步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借 助课题研究的“工研结合”形式,在实践中研究,在 研究中推进。 2.必须大力强化两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从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视角看,我 们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而与之相比,文化建 设已然成了“短腿”。国际社会有人把中国比喻为 “成长中的巨人”。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互相影响、 相辅相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巨人”是立不 起、跑不快、走不远的。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 化产业发展体系属性的视角看,公共文化服务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容易发生“市场失灵”,提供公 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应有之举。可见大力发展繁 荣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是机遇意识。当前我 们的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 遇。首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显 加大了扶持力度。其次,经济快速发展为文化繁荣 奠定了物质基础。人均GDP达到1 000~3000美元、恩 格尔系数下降到30%~40%,人们的物质需求增长将 逐步趋缓,文化消费需求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文化 消费需求增长正在步人高速轨道。此外,从文化发 展的自身规律看,文化建设的高峰时期已经到来。 国际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建设 必将推到一定的高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 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一轮的发 展周期中,文化建设必将走上新高点。综观各个方 面,文化建设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我们应该强化 机遇意识,抓住机遇,趁势而上。 3.必须正确协调三种关系。一是文化事业与 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区别 又辩证统一。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兴旺的 前提。反之,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大大推动文化 ・43. 事业的进步。二者相比,文化事业是第一性的,要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 效益共赢。二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 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文化创新是为了更好的 文化继承。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越是古老的文 明,越有衰落的可能。我们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与 改革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扬弃,进 行具有本质意义和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再创造, 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创造出具有原创性和 本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质文化,形成与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相协调的和谐文化。三是文化冲突与文 化融合的关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与不平 衡性,在交流与发展的动态中引发文化冲突是必 然的。有冲突说明文化在发展,没有冲突就没有文 化的进步。但是文化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妥 善解决,势必加剧冲突,甚至引发经济动荡、社会 危机。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化解 文化冲突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文化冲突与文化 融合的大碰撞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主导性,坚守本土文化的特色性,包容世界优秀文 化的开放性。 4.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公益性原则。 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原则。公共 文化服务提供的是公益性极强的公共文化产品或 服务,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体现的是全体 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二是均等性原则。均等性是 指每个公民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 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 服务过程的公平。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的全体性 或者说服务必须惠及全民,不应有任何地域、城 乡、种族、身份的歧视,所有人都有权享受平等的 文化服务。三是便利性原则。便利性就是要求公共 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就近服务群众生活圈、公共文 化信息公开化等,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保证人 们得到近距离的、经常性的、容易获取的便利服 务。没有便利性,就很难实现公益性;没有便利性, 或者只对部分人便利,对另外一部分人不便利,就 会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四是基本性原则。 基本性是指政府只负责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 务,确保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满足,而不是所有的 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是“有限政府”的职能所决 .44. 定的,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遵循的原则。 四、落实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的措施 1.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树立新的文化 发展观,就要破除传统文化体制下单纯的“管文 化”、“办文化”的陈旧思想观念,树立“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文化建 设的宗旨和归宿”的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 建设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中,纳入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到各级 政府的目标考核中,纳人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 考评中,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设施作保障、服 务为核心,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 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2.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公 共文化设施网络。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使文化 设施遍布街道社区及乡村,增强可进入性,同时推 动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降低文化服务“门 槛”,确保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健全。要加快 建成以市级文化设施为骨干,基层文化设施为基 础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县(区)、 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 络。要加快完成大庆图书馆新建、大庆博物馆续建 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大庆博物馆、大庆群众 艺术馆和百湖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加 快完成五区四县图书馆、文化馆的新建及达标工 作。五区(大同区除外)新建标准图书馆和文化馆, 四县及大同区文化馆、图书馆通过改扩建达到国 家建设标准;加快完成全市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482个行政村综合文化室、222个社区综合文化室 建设,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300平方米、100平方 米、300平方米;积极沟通协调,争取企业、高校支 持,力争其所属文化设施全方位向社区居民开放。 3.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城乡统筹 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程度是 衡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公民文 化权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 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 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这四个方面的权利,都是大 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城乡统筹的公共 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建成覆盖城乡、结构 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 市482个行政村每村至少建成一个标准的农家书 屋,逐步建立供书、读书、管书、用书长效机制,实 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 能不断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农村出版 物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目标;推进文化信息资源 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管宏观、定政策、做 规划、抓监管上来;要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 企改制,发展和壮大大庆新闻传媒集团、文化发展 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活力;要大力推进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 保障制度改革,要大力推进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 理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 高服务水平。 共享工程。按照国家、省的要求,实现农村文化信 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 程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完善制度,落实运转保 障措施,提高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信息化、网络化 水平,做到资源互联互通,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 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 活动,确保文化生活“老少皆宜、各得其所、均衡发 展、惠及全市”。 4.落实出台相关文化政策,加大政府对公共文 化的投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 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 稳定支持。要积极争取、协调落实《国务院关于支 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黑龙江 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 政策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 实《中共大庆市委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 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尽快出台《大庆市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办法》,对 专业院团公益性演出给予补贴。要通过政府资金 投人力度的加大,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范 围,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不同群体、不同区域的 覆盖范围。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最低标准,切实体 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公正惠及全民的原则。 5.建立健全文化人才保障机制。高端文化人才 的严重缺失,是制约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瓶 颈。要突破瓶颈,就必须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努力 造就一支适应文化发展、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 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 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坚持按需引进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6.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通 过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管理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要大力推进市、县(区)两级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 7.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公共文化 产品和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 化。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实 现,是包括政府、民间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文化责 任。要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 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 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 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 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 化和社会化。 8.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评估、考 核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监管,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 的导向、效率和公平的手段。公共文化服务监管的 主要内容包括准入资格、服务价格、服务质量、成 本效益、服务范围、竞争秩序、公共补贴、不分配利 润政策的执行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估、考核也 应社会化,避免仅由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或公共文 化服务机构自我评定,而是要听取服务对象意见, 接受服务对象监督。建立健全建立和完善公共文 化服务的监管、评估、考核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 务的绩效评估。这个绩效评估、考核要以保障公民 文化权利的实现为核心,以我市确定的文化发展 战略为导向,以落实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 品和服务的职责为目标,从而有效提高公共文化 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对我市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影响越来越 明显,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越来越 突出。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所要求的 条件更为复杂,所要克服的困难也会更多。因此, 它也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需要有 效地推进和落实好每一项建设措施。 [责任编辑:王乐群]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