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失道寡助——浅谈侵华日军战斗力的衰败(上)

2020-04-29 来源:年旅网
失道寡助——浅谈侵华日军战斗力的衰败(上)

作者:暂无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12期

殷杰

近年来,一些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充斥银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神剧”里,我方军民如神兵天降,杀鬼子如同割韭菜,看似“过瘾”,貌似“宏扬正能量”,其实是在侮辱我抗战军民。试问,如果侵华日军当真如此不堪一击,全民抗战为何要打八年之久?为争取抗战胜利,中华民族为何要付出数千万人的高昂代价。罔顾历史事实,毫无底线和起码常识的“艺术加工”,实际上却抹杀了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牺牲。

抗战初期日军的强悍战斗力

当年的侵华日军,虽然经历了一个战斗力由强转弱的衰退过程,但即使到战争结束时,其战斗力仍然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抗战初期,经过长期战争准备的侵华日军,战斗力相当惊人。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日军士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人形目标。像掷弹筒这种概略射击的曲射武器,在日军士兵操纵下,可以达到90%的命中率。即使是遭到中国军队伏击,日军掷弹筒手也可在1分钟内开火,准确命中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拼刺刀时,两个日军士兵背靠背,就可以对抗一个班的中国士兵。

抗战初期的侵华日军不仅军事技术过硬,而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即便是部队伤亡惨重,失去军官指挥的情况下,日军士兵都能顽抗到底,甚少被俘。南京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曾打退一次日军冲锋,有个日军兵没能退下去,硬是在原地顽抗,靠手里一支“三八大盖”,打死打伤100多名企图活捉他的国军官兵,一直坚持到日军再次发起冲锋,把他营救回己方阵地。

对抗战初期日军的强悍战斗力,国共双方都曾有高度评价。

时任八路军115师师长的林彪在《平型关战斗经验》中写道:“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却捉不到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

时任115师副师长的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全面抗战刚爆发时,日军全身着深色野战服,颜色与深秋华北庄稼地里的庄稼差不多,枪一响,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就近找隐蔽场所隐蔽,枪法很准,冲锋时,猫着腰,身子压得很低,拼刺技术很出色,拼刺刀时,三个日军背靠背,十几个八路军也占不到便宜。”

1938年武汉会战后,国民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南岳会议。在会上,蒋介石认为日军最大的优点是其精神上的“坚决”,贯彻命令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且“能够忍苦耐劳”。1940年国军“冬季攻势”后,蒋介石又召开柳州会议,他认为日军官兵“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和坚强不拔的斗志……例如他上次以一团人守昆仑关,任你调多少部队去攻击他攻了半个月,他只是沉着死守,不为动摇……”蒋介石还当众朗读了日军从昆仑关撤走时的留书,其中谓“经五句半期间,驻扎该地之我军数大队,竟能与蒋军十余师周旋到底”云云,被蒋引为奇耻大辱。

侵华日军强悍战斗力的由来 抗战初期的侵华日军,之所以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首先得益于充分而严酷的训练。

1927年,日本颁布了Ⅸ兵役法》,规定任何一个日本男人年满17岁,经过征兵检查合格后,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日本兵役分为现役、预备役、后备役、补充兵役、国民役这五种类型。其中现役、预备役、后备役统称为常备役。日本国民在陆军服役满2年,在海军服役满3年后,转入预备役。在陆军预备役满5年4个月,海军预备役满5年后,转入后备役。后备役满5年后转入补充役,直至距离从陆军现役退出后满17年4个月,从海军现役退出后满16年4个月为止。至于国民役,那是为没有军队服役经验的日本国民而设。这种兵役制度的确立,使得日本平时就能蓄积大量受过专业训练的兵员,便于战时扩军。

日军的训练素以严格著称。其《步兵操典》规定,步兵单兵及大队以下步兵分队训练主要内容包括:

单兵教练,即单兵队列(包括射击、投弹和动作),单兵对步、机枪的射击和掷弹筒的使用。

中队教练,包括队形、战斗、分队、小队、中队的进攻、防御。

轻机枪和自动炮教练,包括密集队形、射击、分队、小队、中队进攻、防御,以及夜间战斗。

步兵炮、速射炮教练。

大队教练,包括进攻、防御、追击、退却,以及夜间作战。

抗战初、中期参战的日本士兵,大体上要接受将近一年的军事训练。前五个月是新兵集训,训练课目包括队列、刺杀、射击及拉练。在这期间最少要有一次在严冬条件下的5天野营拉练,训练士兵严寒耐力及夜间应战能力,接下来两个月是常规单兵综合素质训练,强调小队、中队一级作战协调。在这期间每天必须有30千米以上行军耐力训练。

日军新兵在转入小队、中队级协同战术训练时,老兵们往往会强制要求新兵训练一些《步兵操典》以外的科目。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米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的动作等,这些都是在战场上非常实用的技术。

再接下来的1个月是中队、大队级作战训练。新兵从这个月开始接受野战射击训练、游泳训练及强化刺杀训练。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千米的行军。最后2个月搞大队、联队级作战协同,高级技战术动作及火线机动。

经此训练,抗战初中期的日本普通士兵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单兵作战技能。

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以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1 50发,机枪不得低于300发,每年用于训练的步兵子弹为l 800发。在这种严格要求和训练条件下,日军射击水平普遍较高,通常每个中队优秀射手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抗战初期,侵华日军不仅士兵单兵作战技能优秀,而且基层军官也具备顿高的素质。这一时期的日本军官,基本上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毕业生为主。从1 889年起,高中毕业生被陆士录取后,首先作为一等兵到基层部队当兵,半年后升为上等兵,而陆军幼年学校毕业生则在这个时候直接作为上等兵到部队,3个月后升为伍长,再过3个月晋升军曹后进入

陆士正式开始学习。1920年以后,陆士分设预科和本科,预科两年,本科1年10个月,中间需在部队服役半年。1941年,为提高军官的合成军队指挥能力,学员入学后不再分专业,进行各兵种专业课程兼顾的综合训练。

陆士的教学内容共分两个部分:文科和术科。文科除了数理化、历史地理之外,还有制图学、测量学、士兵心理学、化理学、兵器学、战略战术学等。术科就是专业课,预科统学步兵操典、马术、剑道、刺枪术、军事体操,本科按兵种设术科,工兵科设有筑城教范、渡河教范、爆破教范、植坑教范。

陆士的训练非常艰苦,每天午后连续进行4个小时的军事训练,哪怕是炎热的天气里,陆士学生也常常全副武装,戴着防毒面具跑步。若是谁有一点差错,就会受到处罚。在水平投土科目中,学生从午饭后开始作业,到了晚上就得挖出规定好的深度,中间不能有一分钟的停顿,挖土、抛土的姿势不能改变,几个小时下来,常常是手掌都要被磨出血泡来。就是这样,返回学校时还得高唱军歌,摆出英勇的姿态。游泳训练时,小船把不大会水的学生载到离海岸很远的深水区域,学生一个一个地被推倒海里去,在海中挣扎不起,直到真正被呛得探不出头了才会被拉上船,教官面授要领后又被推下去。

日军非常重视对现役军官实施技能再教育。各技术兵种的军官学校,像骑兵学校、步兵学校、战车学校、野炮兵学校、重炮兵学校、高射学校、工兵学校、通信学校、自动车学校、辎重兵学校、飞行学校等,学员全部是陆士或者海兵毕业后,再经选拔入学深造的。这样的军官培训体验,能够保证各专业兵种军官的高质量,便于各兵种间的互相沟通和配合。

抗战初期,侵华日军不仅军事素质优良,而且深受法西斯教育的毒害。

陆士非常注重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为了“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以非常残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武士道精神。其文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每周一下午进行的“精神训话”,训导学生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成长为不怕苦、不怕死、忠于君王、服从指挥、服服帖帖效忠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人。精神训话的具体内容大致有:“大日本帝国肩负着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重任”,“军人必须向日本天皇陛下尽忠”等。除此,每月的8日都要举行诏书奉戴日仪式,天长节(日本天皇生日)、建国节、国兵纪念日等都要举行学生集会听特殊训话。训话中提到天皇时,人人都必须立刻以立正姿式,表示尊敬。

在普通士兵中,日军强调上级对下级、长官对士兵、老兵对新兵拥有绝对统治权,宣扬军人必须服从天皇命令,灌输“皇军”是“天之骄子”的思想,并不断开展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反共灭华教育,意图宣传大和民族优秀,称中国人为“劣等种族”、“野蛮人”,称日本军队的使命就是要让天皇的“成光”广被全世界,也就是所谓“八肱一宇”,现在进行的侵华战争就是作为那个“神圣使命”而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为了把中国民众从欧美列强的欺压之下解放出来的“圣战”,是为了解决日本“人口过剩”、捍卫日本的“生命线”、“主权线”,是“正义的自卫战争”,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防止中国赤化”。

长期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及不断强化的法西斯思想,造就了抗战初期日军的高素质。

侵华日军官兵军事素质在逐年下降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大中国民众积极投身抗战中,迫使侵华日军拉长战线,分散兵力。在旷日持久的全民抗战中,侵华日军战前累积的高素质兵员和军需物资逐渐被消耗掉,导致其战斗力逐步下降。

1938年以后,随着侵华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日军开始大量编成负责后方警备任务的独立混成旅团。这些部队以征召的预备役军人为主体,不仅编制装备比现役师团差,战斗力也与现役野战师团有相当差距。

侵华日军的步兵中队按正常编制,人数应在200—240人之间。但因战死、伤残、疾病等因素,各部队减员严重,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到1942年,每个步兵中队人数仅保持在120~150人之间。因此,就侵华日军同一战斗单位而言,因兵力减少,战斗力已大不如前。为弥补兵员不足,日本政府不得不一再修改《兵役法》,无限期延长服役年龄,降低征兵体检标准等,致使侵华日军的军事素质一再下降。战争初期,日军士兵中90%以上为现役兵或预备、后备兵,年龄多在20~30岁之间,并经过较充分的军事训练,动作机敏,射击技术良好,身体也健壮。但从1938年4月起,日军中开始大量编入军事、身体素质较差的“补充兵”,以补充部队减员。补充兵一般仅经3个月左右的训练,军事技能较差,身体素质也远远不如原先的现役兵和后备兵。战争初期,新兵入伍体检非常严格,其后逐年放宽。1938年,侵华日军新兵平均身高1.66米、体重56千克。1939年分别减至1.58米、52.5千克。1940年又分别减为1.5米、50.6千克,1941年分别减到1.49米、50千克;到1943年。则分别降至1.46米和47千克。1943年入伍的新兵,如果按抗战初期标准,合格率仅为10%。甚至连许多跛子、近视、独眼、花柳病患者也被征入伍。特别是在华北地区,日军于1940年以后,还补充了许多16、17岁的“娃娃兵”。这些“娃娃兵”行军就掉队、上战场就后退,仅能担任警戒等一般任务。

冈村宁次回忆,至1941年前后,日军中“老兵所剩无几,只有现役兵和年青的补充兵”;被称为中国派遣军“王牌军”的第3师团与第13师团,1944年时“再无钢筋铁骨之成”,而“其他兵团的装备、战斗力等均较前明显降低。全军建制已感力不从心。”

到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在战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兵源枯竭,不得不扩大征召范围,将更多的“胡子兵”和“娃娃兵”送至中国战场。不仅如此,这些兵员的训练时间、训练质量都根本达不到《步兵操典》的要求,军事素质颇为低下。这些又瘦又小还吃不饱的“娃娃兵”无论是战斗意志还是体力、刺杀技术都直线下降。过去往往是两三个中国兵才能够压住一个日本兵,到了1944、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发动反攻的时候,情况已经反过来,变成一个八路军一把刺刀能够压住三个日本补充兵动弹不得,最后乖乖束手就擒。

战争初期,侵华日军下级士官级(相当于排级)以上现役军官,一般都毕业于陆士。由于侵华战争的扩大和伤亡大大超过了日本军队所预想的程度,所以日军现役军官严重缺乏。陆士第53期学生于1937年春天入学以后,日本军部又在1937年的秋天扩大招生,并大幅增加了1938年春天入学的第54期学生的招生名额,本来应该于1939年春天入学的第55期学生也提前在1938年12月入学。

为弥补战争消耗,陆士不仅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将学习期限由4年改为2年,后又缩短至一年半,许多学科和科目都被删减掉了。如此一来,学员的知识结构明显有欠缺,指挥能力下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可即便是如此,这些接受速成教育的陆士毕业生仍然不敷中国战争的消耗。于是,从1941年开始,日本军部又办起了军官短期训练班,学习期限仅为6个月,吸收刚出校门的大中学生加以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毕业后充实到中国战场各战斗部队,作“干部后备生”。由于其缺乏实战经验,军事训练周期也短,指挥部队的能力很差。与此同时,侵华日军还设立了教导队,从各部队选拔了一批有作战经验的士兵,进行就地培训后,亦充作“干部后备生”。这些“干部后备生”逐步替代了侵华日军中的陆士出身的军官。1943年夏,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36师团第210联队第3大队的78名军官中,陆士毕业生仅有8人,其余全是“干部后备生”。这些干部后备生或是缺乏作战经验,或是文化程度、军事基础理论不高,因而军事素质较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