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及对策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着供给能力不足,供给公共物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研究非政府组织如何提高公共物品供给能力,不断满足公众对于公共物品的不断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非政府组织;公共物品;供给
1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分析
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承担政府委托的公共物品供给事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政府将原先承担的公共物品供给事项转移给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社会力量,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我们在看到非政府组织供给公共物品的优势与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首先,供给范围的狭隘性。非政府组织供给公共物品时不能从社会全局出发,而是从本组织受众的共同利益出发。其次,行为不规范,社会公信度不高。非政府组织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自律机制,不同程度地导致了非政府组织功能扭曲,角色变形,不能很好地承担供给公共物品的职能。再次,过分依赖政府,缺乏独立自主性。由于非政府组织在资金筹集、职能定位、人员设置上受制于政府,因此非政府组织在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2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当今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非政府组织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因此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具体说来,参与不足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组织运作经费缺乏,参与供给能力有限
决定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关键是经费。首先,我国许多非政府组织主要依靠会费和服务收费来维持组织日常运转。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阶层不均衡问题比较严重。非政府组织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系统性和多层次的需求。各非政府组织考虑到大部分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得不降低收费标准,除去服务和成本费用基本所剩无几。其次,政府资助也是非政府组织经费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起步晚,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缓慢,导致政府对非政府组织整体资助水平较低。
2.2 管理制度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
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监督机制不完
善。我国现行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分为上级监督和内部监督。在这种二元监督体制下会形成“志愿失灵”和“问责困难”的局面。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过程中有关公共基金的使用情况非常不透明。普通公民和捐赠者本人都无法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其次是法律保证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一些关于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仍然不确定,运行规范无法可依。这就造成了多元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许多工作人员利用法律和制度漏洞牟取暴利,损害了公众利益,使非政府组织得不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
2.3 工作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知识
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当前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对工作待遇要求越来越高,而非政府组织难以通过各项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将会使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举步维艰。据了解,大部分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是大中专毕业生、企业事业单位的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或者曾经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这些工作人员一方面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缺乏与工作相关的公共服务知识和服务技巧;另一方面,他们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2.4 宣传渠道不畅通,社会公众知名度不高
根据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非政府组织必须挂靠在相应的业务主管单位。许多业务主管单位对非政府组织的日常管理大都是直接干预。非政府组织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都必须争得主管部门的同意,必须按照主管单位的意见执行。这一做法会不同程度的抑制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热情和能力,使非政府组织缺乏应有的民间性和志愿性特点。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也是导致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号召力不强、效果不佳的原因。
3 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
3.1 构建多元募捐体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经费不足已经是制约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的“瓶颈”,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政府组织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因此,非政府组织必须多渠道来募集社會各界的资金,让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化。第一,政府资助。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与政府签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政府提供的各类专款、重大课题基金项目、签约外包项目等都可以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援助。第二,寻求企业帮助。虽然企业对于非政府组织的资助可能是杯水车薪,但是非政府组织只要能够提供有利于该区域企业员工或家属的各类服务,并且得到企业的认可非政府组织就可以被视为赞助的对象。如果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非政府组织还可以从企业那里得到资料设备或者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开展特色主题活动。非政府组织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社区所需服务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认识地方绅士名媛,建立社区服务网络,扩大社会效益。
3.2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非政府组织社会认可度
加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一方面,非政府组织要打破传统的上级和内部财务监管模式,建立新的独立审计模式。非政府组织不仅要选择信誉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还要对审计人员充分了解。由于非政府组织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还要对审核非政府组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必须向主管部门、各级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公众、捐赠者公布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第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监督机制。非政府组织要加强相关立法,填补制度空白。在《宪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础上,根据非政府组织的现实发展状况,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纳入法制化轨道,改变当前非政府组织参与供给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
3.3 建立卓越工作团队,提高团队工作绩效
首先,非政府组织各层管理者要明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动机,有效地激励员工。弗雷德·赫茨伯格认为真正的激励因素应该是成就感、成就被认知、工作本身、责任感、个人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激励员工时,应该着重工作本身,而非其他的周边因素。其次,合理授权。合理的授权一方面可以让各层管理者集中思考组织的战略、决策,而非纠结于日常事务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下属勇于承担责任和创新意识。再次,加强员工培训。非政府组织要通过职前培训、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和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组织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开发员工的潜能。
3.4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非政府组织要发展壮大,良好的公共形象是必不可少的。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非政府组织要适时适度增加在新闻报纸、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等媒体的出现频率。其次,非政府组织要懂得使用各种复杂的公关技巧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它们。实践证明,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不断提高组织的宣传效率和满足大众需求。再次,非政府组织要加强自身道德建设,树立一个博爱、团结、进取的组织形象。这样可以形成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并且提高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的满意度和接受度。
参考文献
[1]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弗雷德·赫茨伯格.再论如何激励职工[M].纽约:麦格劳——希尔,1987
[3]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
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