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
基础性训练 (共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8小题,共48分)
(2021·日照高一检测)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质地 D.腐殖质的含量
2.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成土母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同母质上形成的土壤,其养分,质地情况有所不同;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机械组成。第2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 1 -
3.图a中甲为 A.有机层 C.耕作层
( )
B.淀积层 D.犁底层
4.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3选B,4选C。第3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第4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cm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补偿训练】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读我国某地土壤剖面图(局部),回答(1)、(2)题。
(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圈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热力环流
- 2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第(2)题,“该图”是关键词: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热力环流。
(2021·兰州高一检测)下表示意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变化。据此,完成5、6题。
有机质含量 坡向 2 420 m处 半阴坡 半阳坡 阴坡 阳坡 41 23 2 640 m处 24 20 3 580 m处 62 181 4 050 m处 120 90 -1
5.海拔4 050 m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 ) A.60
B.75
C.105
D.125
6.与阳坡相比,阴坡 ( ) 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 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
【解析】5选C,6选D。第5题,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半阴坡与阳坡之间,因此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4 050 m半阳坡有机质含量为90~120 g·kg,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4 050 m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105 g·kg。第6题,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补偿训练】
-1
-1
读下面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
- 3 -
(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貌
D.生物
(2)图示区域 (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第(2)题,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被,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C.生物
B.气候 D.人类活动
( )
8.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D.化学反应强度变弱
C.物质迁移加快
【解析】7选D,8选D。第7题,水稻土是人类在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
- 4 -
土壤。第8题,随着海拔升高,水土流失加剧,梯田中水稻土厚度减小。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因此水稻土养分增多,物质迁移速度变慢,化学过程强度减弱。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9.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__层和________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解析】第(1)题,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第(2)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第(3)题,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 答案:(1)腐殖质 淋溶 (2)成土母质
(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提升性训练 (共30分)
一、选择题(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 5 -
(2021·日照高一检测)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貌、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11.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12.关于地貌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貌是土壤发育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解析】10选C,11选C,12选C。第10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第1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12题,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较
- 6 -
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3.(2021·泉州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土壤
12
1313
C值可以间接反映地表植被生长状况及其生物量:根系呼吸和残体分解会使土壤中
13
C增加,C值降低。盐碱化土壤的C值在深度0~50 cm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有如下规
13
13
律:自地表向下,C值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当达到30 cm左右的深度时,C值达到一个低值;而后随土壤深度进一步加深,C值先增大而后降低,在40 cm左右的深度达到一个峰值。地理科研人员调查某盐碱地时发现,不同类型的土地盐碱化程度不同,土壤C值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且20多年来该区域土壤平均C值呈上升趋势。
13
13
13
(1)据图文材料确定该区域盐碱化程度最低的土地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与碱斑相比,说明该区域草地平均C值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3)与耕地相比,说明该区域浅表层土壤中草地C值较低的原因。 (4)分析该区域C值呈上升趋势的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土壤中C值的高低可以间接反映土壤盐碱化的程度,盐碱化程度越轻,C值越低。读图可知,耕地的平均C值最低;而在土层深度30 cm~40 cm范围内,耕地C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不符合盐碱地C值的分布规律。第(2)题,与碱斑相比,该区域草地平均C值的特点可以直接读图分析得出,即草地的平均C值较低。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植被有关。由材料可知,根系呼吸和残体分解会使土壤中C增加,C值降低;而与碱斑相比,草地生物量较大,根系较发达,有机质残留较多,C值较低。第(3)题,耕地春种秋收,作物根系相比草地要深,且植株多清理迁走,而草地植被根系主要集中在浅表层,植株矮小,抗侵蚀能力较强,有机质残留较多。第(4)题,由材料可知,植被保存良好,则C值较低, 反之则说明植被遭到破坏。而造成植被破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等,导致地表植被减少。 答案:(1)耕地。理由:耕地平均C值最低;在土层深度30~40 cm范围内,耕地C值随着深度
- 7 -
13
13
13
13
12
13
13
13
13
13
13
1313
13
13
13
的增加而递减,不符合盐碱地C值分布规律。
(2)C值较低。原因:草地生物量较大,根系较发达,有机质残留较多,C值较低。(或答“草地生物量较大”“草地植被量较大”“草地植被生长状况较好”“草地植被覆盖率较高”)。 (3)(草地植被)根系主要集中在浅表层;抗侵蚀能力较强,有机质残留较多。 (4)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导致地表植被减少。
13
13
13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