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
作者:何冬妮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07期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从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指出,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成为在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种必经途径。着重从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三个方面介绍现代学校制度的路径建设。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新公共管理理论;民主;法人制度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新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现实,应对新的国际挑战的需要,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再一次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现代学校制度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出现的。《改革政府》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代表作,其作者奥斯本和盖布勒主张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是治理而不是实干,提出政府应当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推动了公共事业领域的市场化。最具代表的就是教育领域,对教育进行市场化,主要观点就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主要体现为反思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重新界定政府行政干预教育的权限和范围,重构新型的政校关系。 随着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各个学校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势必会通过市场竞争来争取教育资源和生源。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获取和高效利用,提高办学效率,改善教育质量,我国政府顺应全球大背景下的变化,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建设自主管理、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特征
现代学校制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理论框架,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从我国能够查阅到的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文章,可以总结出他们对现代学校制度定义的共同点是:从经济上来说,突出学校产权和法人制度,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政治上来说,强调新型的政校关系,政府放权,学校自主;从管理上来说,注重专家治校和民主参与。“有需求才有生产”,这是经济界亘古不变的,同样也适用在教育领域,只有学校的办学效率、教育质量有保证,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现代学校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民主管理,具体表现在:
1.在学校法人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学校产权明晰、政校关系明确
现代学校制度要求以法人制度为基础,主要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是学校应当具备法人资格,这是最基本的;第二是建立现代学校法人制度的前提是学校取得法人资格;第三是政府要转变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实现政府职能与学校职能、国家行政权力与学校法人权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产权与经营权的“三分离”,构建新型政校关系。学校所有制的主要内容是学校产权,产权明晰是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本质上是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校本管理、专家治校
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理论与西方发达国家解决教育的困境和问题不谋而合的产物。校本管理的本质是权力由集权向分权的过渡,是指有能力进行自主管理的学校负责学校的整个决策过程及日常管理。可见,校本管理使学校成为权力和责任的双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个学校对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高效而充分的利用。同时,学校办学效率与办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学校如何最大程度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而一校的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决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学校领导时犹如选择“掌舵人”,要选择有责任意识强烈,懂得激励教职工,有较强“市场触觉”,善于“经营学校”的“企业家”,富有战略头脑和政策头脑的行家、专家。同时,教育管理民主化的基本内容是民主治校,学校应做到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分清学校领导的责任和权力。因此,在现代学校制度下,每个领导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力和责任。 3.家长与社区和学校共同管理
家长和社区作为与学校最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将他们吸纳进管理体系,让其与学校领导、教职工在平等的地位上研讨学校的管理问题,切切实实地认为自己的权益与学校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国有不少学校“闭门造车”,切断与社区和家长的联络,或者与家长在家长会上进行有限的“交谈”,并没有深入地与家长探讨学生的问题,对帮助学生没有丝毫的意义。反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尝试将家长和社区力量吸进学校管理中,在“家长会”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学校董事会”“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室”等,这些创举不仅没有给学校“添乱”,反而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与使用过程中的实现民主化和公开化。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
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和重新定位是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的核心,这是学校自主办学的动力所在。公共治理模式的兴起不仅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的教育管理改革,对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1.明确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调整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例如在招生权、课程开发权、内部资源配置权等上,学校应真正成为社会独立办学实体,掌握主动权。与此同时,政府要一视同仁,逐步对民办学校解除“枷锁”,形成“百花齐放”的竞争局面。在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中,我们倡导减少政府干预,并不是说政府不干预学校的发展,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干预,这样的话,政府就应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去干预,减少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干预。在对学校评估方面,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府应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更多的社会力量应该被吸入对学校的监督过程中,或由社会专门的中介组织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能力、公信力等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价,并向社会公开。不仅学校要形成和建立自我监督的机制,政府做到民主决策,而且要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参与管理与监督学校资源的分配使用。 2.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制度
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竞争制度、约束制度和薪酬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是建立在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利益基础上的内部交易活动,也涉及学校和教师、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内部资源的利用率,调动资源使用者的积极性。学校领导者、教师与学生各自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影响着各自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是否受到教师与学生监督,影响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是否达到平衡,影响着学校办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资源实现有效利用的重要制度保障。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我国最终确立的是包括“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参与”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出现了“校长一人负责制”,即任何事情都由校长一人说了算,对学校实行全面管理监督,民主、公开荡然无存。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是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我国政府改革已进入大刀阔斧的时代,“重塑政府”离我们越来越近。作为微观办学单位的学校,法人制度的改革必将促进其摆脱原来的“行政单位”,真正成为拥有自主权的独立办学实体。 3.要增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21世纪是开放的社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学校与社会应相互开放,加强与家长、社会的联系,以此更好地满足大众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现代学校的观念指出,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都离不开社区与家长的参与和监督。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学校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还需要在家长、社区、校友、学校共同的愿望和价值追求上去认识学校发展。因为有了社区的大力参与,学校的事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实现透明、公正、公平,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决策更具针对性、民主性、科学性。
因此,一要培育学校特色文化。在每年的择校时节,家长如何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家长在众多的学校中选择“对”的学校,主要靠的就是这所学校的特色。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为学校增加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在发展中必定困难重重。二要与社区紧密联系。地缘优势是学校与学校所处的社区的共性,说明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积极与社区联系。学校与社区应做到互惠互利、“各取所需”,这样既有助于学校在社区树立良好的形象,优化学校的社区环境,也增进了社区居民对学校的支持和关注,便于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工作。因此,我们可以在了解社区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社区联络员向学校反映意见,以此巩固学校与学校社区的联系。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依法规范办学的重要依据,是构建和谐学校正常运行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人本”管理、“文化”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教育不单单是某一方的责任,它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每一方社会力量都应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努力建立科学、民主、开放的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而又具有个性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特德·盖布勒,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84.
[3]张新平,李金杰.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偏差与重新定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1-44.
[5]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224-225. [6]盛冰.建构社会资本:当今学校改革的必由之路[J].中小学管理,2008(7). [7]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9]李兴洲.重构学校精神[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93, 189.
作者简介:何冬妮(1989- ),女,河南信阳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