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74.“文化+” 视角下的旧城历史文脉复兴与塑造初探——以城口县土城片区旧城更新为例

2022-07-04 来源:年旅网
“文化+”视角下的旧城历史文脉复兴与塑造初探

——以城口县土城片区旧城更新为例

赵攀,杨柳,杜明阳摘要:旧城更新是将城市老化衰退的区域予以有效地改善,通过合理的方式使其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更新替换衰败的物质空间,使其重新发展和繁荣,它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间断的“新陈代谢”。本文以城口县土城片区旧城更新实际案例为例,阐述历史文脉在旧城更新过程中的应用方法,进一步探讨旧城更新中实施“文化+”的规划方法和措施,以期通过本文为以后如何在旧城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和应用“文化+”提供参考。关键词:旧城更新,历史文脉,文化+1引言

对于城市而言,旧城区是城市的起源,它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是城市文化的命脉之所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演变和积淀,形成了每个城市独一无二的韵味和魅力。然而,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利益的驱使,大量的旧城区被推倒重来,历史的遗迹、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摒弃,城市独特的文脉也随之而被割断,城市失去了独特的魅力,缺少了最为重要的历史文脉。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旧城更新为主要目标,以期以旧城中的历史文脉元素为导向,基于“文化+”的独特视角,探讨适宜的规划方法和措施,总结出历史文脉和“文化+”在旧城更新中的应用路径,为旧城更新的实践积累有益的尝试与探索。2概念界定

2.1旧城更新

旧城更新是指将城市老化衰退的区域予以有效地改善,通过合理的方式使其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更新替换衰败的物质空间,重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经济繁荣。2.2城市文脉

历史文脉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的沉积过程,由城市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孕育而成,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支柱,使城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历史文脉反映在城市文化方面,即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所包含的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对建设过程的规制、形式和设计构思的理念等诸多方面,而这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长期的自然与社会选择的过程而逐步形成,本文正是以期通过深入解析城市文化沉积的过程,发现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相互作用的机理,并利用其中的有益经验指导当下的城市建设。2.3“文化+”

“文化+”指的是以城市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在城市文化中加上各种创新发展的元素,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推动产业业态裂变,实现了产业的结构优化,又增加了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就是加入、融入。“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融入健康和谐的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于产品而言,是通过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更明确的文化属性,适应越来越细化的市场需求。3历史文脉和“文化+”在土城片区的传承和应用

3.1项目概况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翼最北端,地处大巴山腹地,与川陕鄂交界,因“据三省之门户名城,扼四方之咽喉称口”而得名。县城治地葛城镇,因诸葛亮传说在此屯兵得名,四面青山围合,中有仁河环抱,规模约3-4万人,城市如镶嵌在大巴山深处的一颗明珠,有“盆景城市”之称。目前城口正在打造红军城、生态城、智慧城、文化城和旅游城。由于地僻偏远,城口县城过去发展较为缓慢,大多为1970-1990年代的多层建筑为主,随着近年来交通的改善,县城建设也随之加快,由于受地形限制,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坝区内进行,高层建筑迅速增多,城市正在加速长高长大,对景观通廊、眺望平台等公共景观资源形成了遮挡和破坏,优美的盆景城市景观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而土城片区是老县城的发源地,有一定的历史遗存,在当地政府的管控下是唯一没有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区域。因年久失修,老建筑密集、破败,道路拥堵,管线凌乱,商气人气日渐衰落,迫切需要进行旧城更新。采取什么更新模式,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文化,才能既经济可行,重振活力,又同时保存历史记忆,维护社会和谐,再现城口市井风情,凸显悠享漫城、步行天堂的小城市特色,是本次更新规划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图1城口县在重庆的区域位置图图2老城区在城口县区域位置图3.2土城片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2.1地理特征

土城位于城口坝子中央,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仁河),是城口“盆景之城”中的高台,坝中明珠(水晶),龙脉束咽起顶,吐舌落穴之处,城口历史发源地,诸葛中城所在。上下两台,高差近30米,中间为崖线,最高点位红军公园处779.5米,被称为——“金汤之固,防御要塞”。图3土城片区高程分析图整个城区分上下半城,上贵:行政管理,历来为衙署所在;下富:市井商贾。现在仍保持这个格局,少有的南岸可以望见的视觉通廊。图4土城片区现状视线分析图图5土城片区现状景观环境分析图3.2.2历史文化

土城片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存较为丰富,通过现状梳理出以下三个文化为主:红色文化:城口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县。民俗文化:城口地处巴山地区,具有浓郁的巴山地域文化,也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诸葛文化:相传三国时期诸葛北伐时曾路经城口,见其地势险要,易峰凸起,于是下令三军再次扎寨歇息,诸葛镇由此得名。图6土城片区现状文化分布图3.2.3土地利用现状

土城片区以行政用地、居住用地为主,居住用地中部二类,东西三类,居住条件及环境品质较差,沿街小型商业店铺,崖线封闭、菜地插花,仅红军公园和政府广场为开敞空间。图7土城片区土地利用现状图3.2.4现状核心问题

土城片区存在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中心地段为低效率的使用功能所占据,更高效率的功能方向难以进入;二是行政部门大院式土地资源配置,使用效率较低;三是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环境衰败,公共空间不足,机动交通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四是人气不足,活力衰退;五是历史地段但人文气息不够,建筑风貌缺乏吸引力;六是整体更新动力不足,开发性大规模改造对历史地段风貌和城市景观构成建设性破坏;七是原住民自我改造愿望很高,但缺乏相应的政策管理引导。旧城更新(土城片区):如何将现有资源转移给城市贡献最大,效率更高的使用者,减少要素转移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3.3“去腐、存老、织新、重组”,保护传统格局

对旧城整体格局采用“去腐、存老、织新、重组”的空间规划策略,保护好土城片区的传统格局:去腐:拆除一些建筑质量较差,如砖、木结构,以及建筑层数较低且在平面设计布局混乱的建筑。存老:保留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如城门,城墙等,以及一些具有典型机理特征的建筑物,如政府大院等围合空间。织新:在去除一些老旧建筑之后,存在一些空地可积极利用,此外,增添一些建筑使得更多的建筑围合成院落空间及街道空间。重组:通过重组(整合)建筑布局,使得外部空间更加符合使用功能,也是的街道空间使用更加顺畅。根据上述空间发展策略将土城片区划分为核心控制区、建设协调区、一般控制区三个区域。图8土城片区地块分区整治图核心控制区建筑风貌较为原始和统一,原住民生活氛围浓郁,场地的活力较好,除少量市政公共设施外,基本不涉及建筑的新建,通过综合整治的方法对其进行更新改善,包括建筑外观和功能结构改善、公共空间改善、市政公用设施改善和道路交通设施改善等4个方面。建设协调区建筑功能多为行政居住,建筑风貌不太统一,建筑质量良莠不齐,从风貌保护与建设整体考虑,对区内的构筑物加以严格控制,与核心保护区及风貌控制区整体相协调。新建建筑延续原有机理,以局部拆建的方式达到更新目的。拆除部分建筑风貌不统一,与建筑功能不匹配,建筑质量较差以及需要营造公共空间的建筑加入,提高使用功能。一般控制区建筑基本无法满足现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除保留局部较好建筑外,基本拆除重建,整治环境和增加公共空间,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此区域新建建筑形象需体现传统风貌内涵,要求控制建筑层数及色彩。图9土城片区建筑拆建布局图3.4保留旧城路网大格局,增设配套设施

土城片区主要车行道路交通为主干路北大街、次干路商业街、支路半月池和土城路;土城路两头均为尽端路,北门路为单行道有土城路通向北大街,半月池路承担土城片区内外交通主要功能。缺少停车场以及回车场地,停车位不足造成车辆占道严重,土城路尤为严重。土城片区地形变化较大,造成场地内有多种类型的步行空间,传统小尺度街巷空间、山地特色街道以及走街串巷的巷道。片区内步行尺度适宜,但步行空间不连贯,无法形成系统,缺少公共空间,空间上的共享性不足,城市活力缺乏。图10土城片区现状车行交通分析图图11土城片区现状步行交通分析图为了缓解旧城交通拥挤状况,将南北向的北门路打通,在其东侧增加一条次干路,土城路两端头增加停车场和回车场,在居民较多的区域增设停车场形成便于出行的佳通系统;疏通毛细血管,打通步行街巷,在设计中通过增加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景观节点,以视线通廊、景观道,慢行道等景观廊道进行连接,织补、强化城市重要的景观轴线和节点,并重点打造核心街巷,成册有特色的街区,从而重构该片区的步行街巷系统,并结合公共空间打造漫游的街巷体验。通过对部分道路进行整修,这样在保护了旧城原有道路总体格局上满足现代生活交通需求,同时又保留了人们对原有道路系统的亲切感和尺度感。图12土城片区道路交通规划图3.5保护文物遗迹和传统民居院落

旧城作为县城历史文化气息最重的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社会背景和社会功能均已发生变化,在更新其功能的同时需保留历史建设遗存。这些遗存需保护其原生物态为目的,如现状保留的城墙和南城门等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抢救措施,进行维护、加固和整修。局部地段需要根据其历史进行修复和重建,这样一来可以为片区旅游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也是延续城市文脉的一种方法。对于现状格局和质量都完整或者风貌独特的民居宅院,采取积极的保护推施,特别是沿土城路两侧具有秦巴风情的建筑,需认真研究分析其建筑的布局格局和建筑的形式以及特点等。从而把握古城历史文脉中民居院落的精髓,整体以秦巴风情的穿斗建筑为基调,加入城口土墙、垛木房特色,呼应土城概念局部地段点缀徽派、湖广的硬质山墙(弧线、码头)和精美的木雕砖雕,增加立面变化,烘托商业氛围,增加旧城片区的人文气息和建筑风貌的吸引力。3.6城市文脉的传承与“文化+”的利用

目前国内有很多旧城更新融入了“文化+”的项目,如“文化+园区”项目: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北京798艺术园区”;如“文化+商业”项目:成都宽窄巷子和锦里、重庆的磁器口;如“文化+旅游”项目:湖南湘西凤凰古镇、贵州千户苗寨等。因此,在土城片区改造过程中,除了保护上述的旧城格局、传统街巷、文物遗迹、传统民居院落外等城市文脉外,也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文化+”理念,土城片区旧城更新主要采用的是“文化+旅游”的改造模式。要实现“文化+旅游”的模式,需要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的吸引力,增加体验、休闲、养生、欣赏等旅游内容。3.6.1“文化+特色节目”,让居民生活更有滋味

城口县缺少现状城市的服务功能——文化、休闲游憩等,城中仅有一处城口县图书馆,为集中展示城口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在土城片区修建一处博物馆,提供一个文化的展示窗口,对保护和宣传其文化也有促进作用。将钱棍舞、舞狮子、民歌、彩船舞孝哥、花鼓等传统的休闲活动融入传统节庆中,吸引原住民加入这些特色节目中;借力非遗、民俗资源,同步举办新春戏会、花灯会、红歌会,吸引观众参观游览;组织游客缅怀学习革命历史、革命事迹,了解革命文化,借老街、苏维埃公园、红军公园等景点的影响力,将产地打造为特色川东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这些特色节目为旧城注入新动能,带动老城区的现代转型,也打造一张秦巴文化“新名片”。图13旅游要素结合示意图3.6.2“文化+工艺设计”,让传统工艺更有灵魂

城口县有山神漆、生漆、沉香制作、雕刻工艺、核桃壳工艺、手工鞋匠等传统手工技艺,建立艺术加工坊,吸引周边和重庆主城区内的艺术人士去土城片区进行艺术创造。本地的传统工艺也需要适当的融入新理念、利用新材质、新工艺生产,生产出受欢迎的新品种,使传统产品的附加值成倍提升。同时在博物馆和老街等要素的带动下,周边可以衍生出许多新型的相关功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文化产业系统。图14产业链衍生示意图3.6.3“文化+餐饮”,让传统饮食更有味道

“山西小窝头”、“广东白云猪手”、“江西文山肉丁”等名菜都因为背后有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名扬四海。城口的野核桃、老腊肉、石锅土鸡、秦巴烤羊肉等特色饮食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需要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商业模式充分融合,打造品牌效应,变成了集观光、餐饮、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高大上的文商旅项目”。3.6.4“文化+健康养生”,让健康养生更加丰富

利用好城口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养生膳食、养生饮茶、养生用品、中医保健、养生健身等养生产业,将现代养生需求与传统中医药文化妙合无垠结合良好生态环境,规划中引导一种绿色生活健康出行的理念,打造城市步行系统,逐步形成城市慢行系统网络,并对滨水空间和城市阳台等关键节点进行重点打造,增强城口县城的整体休闲功能,通过规划这些适宜步行的空间吸引城市中的人以散步、跑步或者骑车等形式来健身或者养生,并通过这种生活理念吸引外来人口来此休闲度假,带动经济发展;同时注重绿色产业的开发,引入生态养殖、循环经济等更多生态理念,创建绿色产业服务链条,在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提高外来游客的档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养生休闲,把健康宜居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4结束语

城市是一个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有机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城收到强烈的冲击,不少旧城更新因为利益驱使使得建设趋于“千城一面”,更甚至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城市行为都渐进趋同。所以就如何处理好旧城保护和更新发展的关系,使得城市文脉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位规划者认真思考和对待的课题。因为城市文脉始终与时间维度相联系,使得老城中蕴含无与伦比的历史财富。而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产业大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文化+”正快速的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新常态下加速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在这种新常态下,需要通过:“共生、共荣、共创、共进”的措施在旧城更新中实施“文化+”,妥善处理它与其他城市发展要素的关系。利用好“文化+”所具备的强大的创新力、融合力、共生力,将其与旧城的更新和发展深度融合,使之成为聚合各种文化要素、发展要素的载体,推进转型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保护城市文脉,又要做到新老要素的共融和新老元素的承接,发掘城市底蕴、传承城市文脉、提取历史要素为旧城更新所用,寻求城市发展与城市文脉的契合,让传统文化在新的背景下得以新生与发展。参考文献[1]张鸿雁.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任文喜,王志军.古城改造中历史文脉的延续[J].中外建筑,1999,(4):43-47.[3]罗小未.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J].时代建筑,2001.[4]安运华.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探析[J].中外建筑,2006,(5):92-94.[5]汪浩.历史街区中保护对象及保护方式的研究——以绍兴市新河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7.[6]周晓华.城市更新之市场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屈晓洁.历史文脉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集论[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贝贝.旧城改造模式研究——基于重庆市江北区旧城改造项目.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09.[9]李峰.理想空间[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0]张杰.从悖论走向创新——产权制度视野下的旧城更新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文鸿晨,王晓红.寻根历史文脉,彰显宜昌特色——宜昌市学院街旧城更新改造研究[J].中华民居,2014.作者简介赵攀,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杨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一所所长杜明阳,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