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探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表达

2020-05-27 来源:年旅网
微探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表达

摘 要:在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对这么多古诗词复习内容,语文教师有较大的压力,教学效果也很不乐观。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同情

感诗歌分类教学、同意象诗歌达境教学、同作者诗歌探情教学等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同感情;同意象;同作者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们常说:“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创作诗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抱负,而诗情是诗歌的灵魂,因此教学诗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情感 1]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呢?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方法。

一、同情感诗歌分类教学

语文教师在复习古诗词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困惑: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太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呢?有的教师习惯

将古诗进行分主题复习(如边塞诗、怀古诗、田园诗等),但是这样分类会出现诗歌类别混淆的情况,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所以按照思想感情来分类复习会更好(如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思乡怀人、离别愁绪等)。同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将同情感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教学,那么学生的复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真挚感人的友情。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还有哪些古诗也能体现这种送人离别之情的?”学生想到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七上),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如“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同

[

时思乡的情怀自然流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中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得友情升华到了一定的境界,尾联点出送别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感的真实吐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学生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能体会到作者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出来的离愁和乡思令人有淡淡的忧伤,读来意犹未尽、引人深思。

二、同意象诗歌达境教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创作诗歌时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分为“得象”(诗歌的整体感知)和“得意”(精确体悟诗歌内容)。这两者相辅相成,做到了得象和得意,那么“达境”(诗歌的意蕴和情感)的教学效果就水到渠成了。

仍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这首诗抒发的是送人离别之情,但教师还会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其他意象,如“雪、愁云、胡琴、琵琶、羌笛、山路”等。从这些熟悉的意象中,学生可以剖析作者更为细腻的情感。其中,“雪”这个意象在本诗中出现多次,一方面是让读者感受边塞地区特有的奇丽、奇寒的意境,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将士们却毫无怨言,还在拉弓练兵,可见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忍品质和赤诚之心。这不正是作者先后两次从军边塞的爱国体现吗?另一方面,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作

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友人,“愁”字自然流露出来,送别到路口终须一别,却依依不舍,大雪封山,峰回路转,友人消失在雪地里,雪上只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但诗人依然伫立在那儿深情目送,这是为什么呢?如此冰天雪地,回乡路途遥远,难道他不担心友人的安全吗?友人能回乡,自己却归期未卜,难道他不惆怅吗?友人可以回乡,他有没有为友人感到一丝丝的欣慰呢?如此看来,从诗

[2

歌的意象中去探究作者的细微情感是意犹未尽的-3] 。

三、同作者诗歌探情教学

同作者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是非常相似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写作风格,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形象,这对学生探究诗词的内容和主题有很大的帮助。笔者把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几位有名的诗人作品风格归纳如下。

李白——想象奇特,雄健奔放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范仲淹——苍凉悲壮,缠绵深婉 苏轼——豪放旷达,时而婉约 陆游——雄浑豪放 辛弃疾——悲壮雄放

李清照——前期:生活闲情;后期:忧国哀怨

以复习苏轼的古诗词教学为例,下面是一个教学片段。

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写的是作者被贬到密州以后外出打猎的壮观场面,全篇都是围绕中心词“狂”展开的。同学们知道哪些诗句能体现这个“狂”字吗?谈谈你的理解。

生1:苏轼虽年老,但是他并不服老,从“牵黄”“擎苍”“锦帽貂裘”中可以看出他老当益壮、器宇轩昂,出去打猎装备齐全,可见他“狂”。

生2:我觉得从“千骑卷平冈”中可以看出作者出去打猎的气势之“狂”,尤其是“卷”字可以看出太守率领千骑人马,气势磅礴,何等威武,何等雄壮。

生3:作者以少年英雄孙权自比,决心亲自射杀老虎,可见他豪气十足,是“狂”的表现。在词的下阕,作者用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来抒发他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这种志在千里的豪气更是作者“狂”的表现。

师:以上三位同学分析得非常透彻,老师也十分赞同他们的观点。苏轼虽然被贬,但是他的雄心壮志未减,豪迈乐观,决心为国杀敌、报效朝廷。那还苏轼的有哪些作品词能表达他这种积极乐观的性格呢?

生4:《水调歌头》中作者借月亮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尤其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生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描述了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一件小事。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内涵丰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他的精神追求。

师:很不错,这是课外诗词诵读里的一首词,在简朴中见深意,在寻常处生奇景,也表达了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词,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词吧。

........

从上述的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慷慨激昂、乐观旷达的诗人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里。在课后,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的古诗词,如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让学生结合对苏轼的了解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关于其他作者

的写作风格,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归纳,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还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和素养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小结

结合以上三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比较、分析、体悟、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诗人及其诗歌风格的认识,更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发展。当然,我们找到诗歌的共同点(同感情、同意象、同作者)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并不是为了寻找这样的共同点而生硬地套取诗歌情感。

[参考文献]

[1] 滕小艳,王晓俊.唐诗宋词中“古道”意象简析[J].东京文学,2019(05):200-201.

[2] 苏春苗.论古诗词中的雪意象[J].文学教育,2019(11上):112-113. [3] 苏春苗.论古诗词中的雪意象[J]. 文学教育(上). 2019(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