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2021-01-16 来源:年旅网
电化教育研究 1999年第4期(总第78期)

论文编号 1003-1553(1999)04-0020-07

电教理论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李 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当前的教学设计将向三个方向发展: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eaching2CenteredInstructionalDe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2sign,简称TID)、Center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LID)和自动化教学设计(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AID)。

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教学系统设计层次、教学过程设计层次和教学产品设计层次。本文主要讨论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以及给出实现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践操作体系——三套设计表格。

【关键词】教学过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现在,是教学设计学科迅速发展的时期。20多年来,经过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和深化。

我国是在80年代初期引进教学设计理论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教学设计”已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列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教学设计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以形成能够解决中国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将是我们的任务和责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传播理论、学习理论

和教学理论。

2.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科学方法论。3.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对学习需求(包括教学系

统内部和外部的需求)的分析。

4.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

计方案。

5.教学设计的内涵共有五个方面:调查、分析

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

6.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它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20

二、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向

从当前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状况分析,教学设计将向三个方向发展。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ID)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eaching2Centered

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TID)主要研究的是“教”,即如何帮助教师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在8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是

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进入8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在学习理论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吸收了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教”为中心,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经TID以

过多年来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的努力,TID已经比较成熟。但它强调“教”,相比之下对“学”的考虑就比较少,因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不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ID)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earning2Center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LID)主要研究的是“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LID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对于学习做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之区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重视“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等。这些主张对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此,有的学者把TID称为传统教学设计,并把它划分为两代: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称为ID1;以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称为ID2。因此,顺理成章地把LID称为现代教学设计或第三代教学设计,以ID3来表示。

我认为,把教学设计划分为TID和LID两种类型更为科学、合理。当然,如果一定要细分的话,TID可以分为TID1、TID2两个阶段,分别与ID1、ID2相对应;LID也可以根据发展情况分为LID1、LID2等阶段,分别与ID3、ID4等相对应。

3.自动化教学设计(AID)

自动化教学设计(AutomatedInstructionalDe2sign,简称AID)首先是由梅瑞尔(M・D・Merrill)提出来的。

由于教学设计过程需要多方面的专门知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同时又要做很多重复劳动,因此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不胜其烦的。如果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自动化,将会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因素交互作

用的复杂过程,要真正实现AID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由于各种智能指导系统开发成功,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实现,使得AID有了很大的进展。

目前已有不少AID系统开发成功,比如:Elec2tronicTrainer(电子教练)、GAIDA(教学设计咨询指导)、JBMT(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开发平台),以及梅瑞尔等人研制的IDExpertTM(教学设计专家系统)等,都为AID的实现做出了努力。综上所述,TID和LID为教学设计的两种类型,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而AID则为教学设计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LID代表了今后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应组织力量认真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逐步建设必要的学习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及相关学科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教学的现TID适合我国当前广大地区的教育、

状,应大力研究和推广,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进程,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在进行TI“教”为中心片D的时候,不要把以面地理解为以“教师”为中心,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Teaching2Centered,而不用Teacher2Centered的原因。TI“教”的角度出发,对教D虽然是着重从

学过程进行设计,但其主导思想是要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未变,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高考”、“中考”指挥棒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TID还是近一个时期内的重要选择。

三、教学设计的层次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而教学系统又是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

它本身由许多更小的子系统所组成。根据各个子系统的大小和任务的不同,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1.以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设计层次,它所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或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等等。

教学系统设计首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1

制定培养目标;第二步根据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及教学安排,作出课程规划(即通常所说的教学计划);第三步根据各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其在整个

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即通常所说的教学大纲)。

图1 教学设计的层次

  2.以教学过程为中心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我们把对一门课程或单元的教学设计称为课程教学设计,对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称为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每个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以及知识能力结构,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课堂教学设计根据上述目标体系,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制定教学过程结构方案,进行教学实践检验,然后作出评价和修改。

课程教学设计一般由教师或教研组来做,也可以由相应的教研机构组织教师、学科专家共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任课教师进行。应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而且应该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3.以教学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

教学产品包括教学媒体、材料、教学软件包等。教学产品设计根据课堂教学设计中选定的媒体类型、媒体使用目标,经过分析、设计、开发、制作、合成和试用六个步骤而完成,最后进行评价和修改。

简单的教学产品,如幻灯片、投影片、录音教材和小型计算机课件等,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设计、22

制作;比较复杂的教学产品,如录像教材、大型计算机课件等,则需要组织媒体开发小组来完成。从图1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上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出,正是下一个设计层次的输入,环环紧扣,步步衔接。整个系统的输入为社会需求,而系统最后的输出则为优化教学效果的设计方案。

每一个设计层次都组成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形成自己的网络;评价随时在进行,以确保设计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设计的三个层次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以及给出实现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践操作体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

1.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四个基本要素。

(1)教学对象

教学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学习者。为了作好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习者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这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以后,学习者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培养何种态度和情感,用可观察、可测定的行为术语精确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表明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

(3)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从而作为修正设计的依据。

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2.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不单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材、设备、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如何使这些要素能够做到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复杂的任务。

要做到这一点,只能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设计中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编写目标体系、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八个部分。如果我们把这个模式和TID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密斯—雷根模型相对照,可以看出它同样包括了教学分析(我们称为课程教学设计)、策略设计(我们称为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三个模块,并且更加简单明确,便于操作。

(1)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或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所拟定的总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最终归宿。

(2)在进行设计时,各步骤基本上是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的。必要时,可以跳过某些步骤重新排序。(3)教学过程设计可以简化为两大部分: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结果是目标体系,包括了该课程每一章、节(或每课)的教学目标和其中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以及该学科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

课堂教学设计以上述的目标体系为依据,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确定教学结构流程和形成性练习,并进行教学实践。

(4)教学评价是随时进行的。同样,反馈—矫正也是随时进行的。

(5)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对课程标准中总教学目标的达标度来衡量。

如果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请参看《教学过程设计》一书。

五、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践操作体系

教学过程设计的实践操作体系包括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三个部分,我们用三套表格来实现(表格原大为B5、A4两种规格)。

1.教学分析——课程教学设计表

课程教学设计表由下面三张表格组成。

第一张表应在认真掌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对教学对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填写。“教学目标阐述”栏填写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或根据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所拟定的总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分析”栏

23

图2 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课程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教科书参考书

讲授书  名

实验编著者

授课班级习题出版社

讨论版 期

知  识  点章节顺序编内   容

学习目标层次教学计建议划重难学点点时

教学目标阐述

学生特征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监制  第1页

认知类目标: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简用)、综合应用(综用)、创见  

第3页

 科 知 识 和 能 力 结 构 体 系

学科,可先列出本课程与各单元或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按单元或章节分别列出知识能力结构体系。

第三张表应按照教科书的章、节(课)的顺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列出各知识点的内容,并标出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同时注明哪些知识点属于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供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

2.策略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堂教学设计表由下面四张表格组成。

第一张表的主要内容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各知识点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以及对本节(课)中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考虑,以课程教学设计表中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据进行填写。各知识点学习目标的描述一般采用动宾短语的结构,行为动词的选择应符合对学习目标层次的表述。同时,尽可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部心理状态的变化。

第二张表填写媒体的选择与板书设计。其中重点考虑所选媒体的使用目标(即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2页

应填写学生的一般特征和起始能力。

第二张表应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列出该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内容比较复杂的24

及媒体使用方式。

第三张表根据选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型组合,画出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整个流程。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学习编 号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学习目标描述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项 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内   容解 决 措 施󰃘

教学内容和媒体的

   

教师的活动应 用

󰃗

学生的

活 动

◇教师进行

逻辑判断

第3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鉴制   

知识点学习媒体编 号目标类型

媒体内容要 点

第1页

知识点学习编号目标

练 习 题 目 内 容

教学使用所得占用作用方式结论时间

教学媒

形成性练习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景,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F.演绎原理,启发思的

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辩;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选I他。

择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插入—讲解;B.设

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入—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他。

板 书 〗设 计

形成性评价

第2页

第  页

25

学生(Student)与问题(Problem)关系表

XnP1S1SSSSSSSSSSSSSSPPPPPPPPPPPPPPPPPPP

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鉴制 评价人:   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效果分析评价表一、整体达标程度分析  测验内容

学习目标层次(bq)

试题号(Pq)

n=

第四张表填写经过精心设计的形成性练习题,以检查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标状况,课后及时作出形成性评价。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分析评价表

诊断性评价在做课程教学设计的同时进行,其结果反映在“学生特征分析”一栏中;形成性评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随时填入课堂教学设计表中的“形成性评价”一栏中;总结性评价则在整门课程结束后进行,根据测试的结果,填写教学效果分析评价表。

教学效果分析评价表由下面三张表格组成。第一张表填写根据“试题编制三向细目表”组成的试卷中的数据与考试结果,并作计算分析,从中得出整体达标状况。

第二张表根据考试结果计算并绘出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及成绩分布曲线,同时通过S—P表的分析得出学生整体学习特征及其稳定性关系图。

第三张表为学生与问题关系表(S-P表),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处理,绘出学生、问题曲线,对超过警告线的学生与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以利改进教学。

通过三张表所示的结果,可以科学地分析教学效果。从中得到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方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实际得总体综合试题达达标

满分得分分目标加权分值标程度

值率系数得分

(uq)(T)分析度(uq・n()6Xiq)(Gq)(K)(H)

内蒙古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监制  第  页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10.第1版.

[2]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C].中国电化教育协会′97学术年会.[3]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第1版.[4]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第1版.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