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赏郑板桥《竹石图》

2022-08-03 来源:年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赏郑板桥《竹石图》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14年第42期

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常常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他最爱的竹子。“秋风昨夜窗前过”,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则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这幅《竹石图》中,壁立突兀的石崖之下有一丛翠竹,竹石的右上侧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抒发着竹之高洁同作者的旨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诗后署“充轩老父台先生政,板桥弟燮”等12个小字,再钤“郑板桥”之阴文方印“老而作画”之阴文长印。如此看来,这是郑板桥老年之作,是与叫做“充轩”的老先生的酬酢之作。郑板桥的画竹之法中有明显的书法用笔,这是他依据“书画同源”之理,取苏轼、黄庭坚“书法之关纽,透入于画”,自云“东坡、鲁直作书非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此吾之取法于书也。”为此,他的画竹之法中有明显书法用笔,竹叶不仅带黄体瘦笔和苏体肥锋,又呈隶属之撇捺,竹干亦具圆润之篆意。画上的石崖,雄浑朴茂,不同于一般文人画中的玲珑剔透、柔曲圆润的太湖石,它那样地坚峭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崛,虽然形态上缺少比例和谐之美,却透着一股雄健刚直之气,这是因为郑板桥遵从苏轼的“丑石说”,即丑可以转化为美,丑中有美,以丑为美、为奇,进而突出了石头的雄与秀,正如他自己所云“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这幅画诗、书、画三者交相辉映,不但笔墨韵味十足,而且作品丰富的主题也耐人寻味——在纷繁扰攘的世间,竹以其志节,屹立崖头,咬定青山,可以抵御八面来风,反映了作者本人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志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