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1必修2高中课程新学案答案
制作人:龙哥
明天出版社
2012年7月
必修1导学学案编写人员名单
单元编者单位统稿人第一单元李广富临沂十八中寇荣秀第二单元李进才临沂十八中寇荣秀第三单元高玉修临沂十八中孙宝华第四单元官秋华临沂十九中孙宝华表达交流崔广胜罗庄教研室崔广胜模块检测陈杰临沂十九中崔广胜
必修2导学学案编写人员名单
单元编者单位统稿人第一单元王统霞莒南教研室徐兰荣第二单元朱萍莒南一中李玉鼎第三单元李玉鼎莒南四中徐兰荣第四单元唐丽娜莒南四中李玉鼎表达交流王玉远莒南一中王统霞模块检测徐兰荣莒南一中王统霞参考答案高中课程新学案语文必修1
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gě è lǚ qiú xiáng zhēng róng
2沁(qìn)沁园春
泌(mì)分泌惆(chóu)惆怅
稠(chóu)岁月稠
遏(è)阻遏
竭(jié)竭力酋(qiú)酋长
遒(qiú)遒劲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充满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三、问题探究
1.(1)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事物,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2)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现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表现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表现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江水之清。表现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
2.一般的,分上下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在词中起到承接过渡的作用。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时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对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3.(1)写乐景,抒豪情。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的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2)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中的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四、拓展生成
描述性文字。例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透明而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还可以选取别的意象来写)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 D(A.舸gě;B.劲jìng;C.遏è)
2.B(A.慢—曼;C苍海—沧海;D.神态安祥—神态安详)
3.D(作者和“百侣”在江中游泳,击起的波浪把行船都阻挡住了,侧面表现游泳者“风华正茂”,搏击风浪,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词尾以设问句作结,巧妙而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应在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4.C(正确的停顿节奏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B(辽阔:宽阔的,广阔的;寥阔:指宇宙的广阔。意气:多指由于主观的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含贬义;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含褒义色彩。遏止:主要强调一个“止”字,强调的是希望得到的“结果”。遏制只是强调一种“动作” 使不再发展,是一个工作过程,强调的是“控制”。)
6. A(B“风华正茂”形容青春焕发,才华横溢,不能修饰少年儿童;C“峥嵘
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与句意不符;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活动中影响大的人物,
大词小用,错误。)
二、阅读星空
(一)7.“峥嵘”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生动地写出了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8.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9.这一句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
10.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摹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11.抒发了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12.曹操的《观沧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3.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海景。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苍茫感。
14.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三、应用天地
15.(1)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2)秋是白色,不然,我哪有这身银装(3)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单调啊
16.②①③(排列句子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另外在知晓各句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来判断其位置,如③为总结,当在最后,①中的“其”指代诗人,只能在②之后。)
17.示例
夜晚,山中升起一轮明月,诗人俯身捧起一汪清泉,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山花馥郁之气便沾满了衣襟。
第2课诗两首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pánghuángchóuchàngxìngpǐsùchìchùshēngxiāogāo
2.溯(漫溯)
朔(朔风)圮(颓圮)
杞(杞人忧天)
淀(沉淀)
绽(绽放)斓(斑斓)
谰(无耻谰言)
篙(长篙)
蒿(蒿草)徨(彷徨)
惶(惊惶)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1.感情基调:忧愁、哀怨。从“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等意象中得到某些感受。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2.从诗歌的情感、意境、格律、语言、景物等角度进行体会。
三、问题探究
1.不矛盾。康桥生活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此次重见,诗人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因此诗人用欢乐的笔调描绘了诸多美好的意象,从而引起了诗人对当年求学时期的美好生活的回忆。但是为什么欢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相见紧接着便是别离,喜悦之后的失落与感伤更添凄凉。用乐景写哀情是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对眼前美好的景物的铺张描写更能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
2.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丁香之特点是美丽、高洁又易凋谢,正如诗人的梦想;二是只有“哀怨又彷徨”的姑娘才与忧愁的诗人有共同的语言,才会在邂逅的一刹那传递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如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就是诗中的意象根据抒情的需要而设置。
3.这里的“颓圮的篱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它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特殊的意境:迷蒙凄婉又萧条。二是也可以把它看做诗人所处时代的象征,而且正是这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 A(B溯sù;C篙ɡāo;D载zài)
2.B(“宛”应为“婉”)
3.C(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比喻犹疑不决;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何往。“徘徊”侧重行动,“彷徨”侧重心理。斑斓:颜色驳杂,灿烂多彩,表示颜色丰富好看;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荡漾:一起一伏地动,多指水波、歌声、春风等;激荡:冲击使动荡,多指人心,社会现象等。)
4. C(比喻)
5. C(C项,正确停顿应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6. D(第一句应填入的语句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实到虚。第二句横线处缺少的部分在句子中作时间和地点状语。)
二、阅读星空
(一)
7.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两节诗形式上相同,文字也基本相似,形成了回环叠唱的艺术效果,强化了诗人孤独伤感、凄婉迷茫的思想情感。
8.诗人这样改动,使得诗歌在基本的重复之外又略有变化,让人联想全诗,更加感到诗人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9.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二)
10.(1)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喻指女子貌美如花,同时又有着莲花一样的高洁;(2)“莲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这一古老意象的选取,使得诗歌更富有古典美;(3)不说容颜如莲花,而是说如“莲花的开落”,就使静态的描写富有了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等待的漫长,在等待中红颜褪去,容颜憔悴。
11.“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内心希望重逢的渴盼,唤起了她的希望,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使全诗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三、应用天地
12.(1)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2)③①⑤②④
13.作答本题选择描述对象的关键是原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应该是全诗的总结句,上句提到“月饼”照应第一节,下句的“月光”自然应该照应第二节,所以仿写的语句应该以“月亮”或“月光”为抒情主体。
答案示例:中秋/是越走越圆的月亮/每一步/都长长的连着思念
14.(略)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jiáfēikébōníjītáixījíwǔchìbóyāxièbo
2.苔(tái)青苔
笞(chī)鞭笞碾(niǎn)碾碎
辗(zhǎn)辗转
忸(niǔ)忸怩
钮(niǔ)按钮谄(chǎn)谄媚
掐(qiā)掐花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1.勤劳。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善良。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乐天安命,质朴乐观。慈爱。她“厚大的手掌”把“我”
抱在怀里,抚摸“我”。博大。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悲苦。年近40岁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全诗总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写“我”和大堰河的特殊关系,并且反复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3—10节):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11—13节):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就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三、问题探究
1.大堰河家乌黑的酱碗和乌黑的桌子与后文生我的父母家“红漆雕花的家具”“油漆过了的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她家的极度贫穷,而这样贫穷的农妇却给乳儿带来了无尽的温暖,更显出了她的伟大。
2.不能,这些诗句是写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到我家来帮佣的情景。这些加点的词语表现了她劳动环境的恶劣,同时展现了她不分寒暑任劳任怨、质朴宽
厚的品格,又与她含着笑形成对比,突出了她令人唏嘘的善良和对乳儿深深的爱。
3.这说明了尽管大堰河深深地爱着她的乳儿,但她内心仍有一层自卑:乳儿毕竟是地主家的少爷。这个少年成婚之日,在彩堂上接受跪拜的应是他的生母,这“不能对人说”表明了大堰河深爱乳儿却又处处维护着乳儿的尊严。放弃也是一种爱护。
4.灵魂是抽象的,当然不会有颜色,但诗人赞美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是很恰当的,因为这是诗人对大堰河灵魂的主观感受,用紫色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增加了诗意;二是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与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
另一种理解:紫色是悲哀的、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因为“大堰河”只能在梦里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听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箕jī)
2.B(A凋—雕,扭—纽;C蓝—篮;D霏—菲)
3.C(A大堰河身份的卑贱;B抒发怀念哀悼之情;D对大堰河早逝的痛惜)
4.A(“庄严肃穆”能与作者的“深切的悼念”之情吻合;“耿耿于怀”的意思是:怀
着心事,老不痛快。)
5.A(A项,“惟妙惟肖”应为“栩栩如生”。)
6.B(这几句诗是以感情的线索串联的,感情逐渐深入,情绪越来越激动。)
二、阅读星空
(一)7.大堰河的“梦”就是吃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让“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一声“婆婆”。大堰河的“梦”是千千万万个贫苦的母亲与中国劳动妇女灵魂深处的梦,她们一生奉献,流尽乳汁,不图报答。大堰河的梦,一个多么朴实的梦,一个多么平常的希望。但是乳儿毕竟是地主的儿子,所以她的梦“不能对人说”。
8从侧面反映了大堰河的善良,同时用她五个儿子的悲来反衬自己,写出了自己的
内疚心理。
9写大堰河的凄苦身世和死后的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
的愤恨。
(二)10.表现了老马的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和无奈,表达作者同情和悲愤的情感。
11.不是。它形象地描写出压迫者的凶狠,也表现了“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和不知出路何在的悲哀。
12.扣、咽。诗句着一“扣”字,描绘出老马精疲力竭、奋力挣扎的形象,展现了老马肉体和精神的重压,形神毕现,触目惊心;一个“咽”字,将老马人格化,展现了无尽
的悲哀和痛苦,描绘出老马悲惨的命运。这两个字,写活了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欲哭无泪、欲求无助的老马形象。
13.体现了平易、朴实,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三、应用天地
14.老师含着笑,叫醒我们一起上操;老师含着笑,讲着我们不懂的问题;老师含着笑,改着我们的作业;老师含着笑,和我们促膝谈心;老师含着笑,和我们一起做课外游戏;老师含着笑,掩上同学踢开的被角。
15.值得注意的是,该题除了要求语言生动、简明、得体外,还暗含“连贯”的要求,续写的句子应该与语境衔接自然。
答案示例:艾青风趣地说:“不管鸡蛋、鸭蛋,总还是蛋,它们之间总含有共同的物质——蛋白质,即使含量不同,都同样具有营养嘛。”(答案不一,能体现睿智为佳)
梳理探究(一)优美的汉字
【积累梳理】
1.(1)甲骨文(2)图画字、象形字
2.(1)古汉字阶段、隶书楷书阶段(2)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3.(1)独体字合体字
(2)前人的“六书说”即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3)形声字是指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
4.可从汉字文化反映的思想意识或观念,汉字文化的文学艺术性等方面来谈。
【探究总结】
1.犇,读bēn,同“奔”;羴,读shān,同“膻”,像羊肉的气味;鱻,读xiān,《书》(鱼)新鲜,味道美。
由此可知,这是一家饭店。
2.(1)“问”是由门和口会意而成。表示守城的兵卒,用口对着城门外的来者(骑马人)问话。
(2)“闹”是会意字,由门和市组合而成。表示骑马人一进城门内,就看见城内集市的热闹非凡景象。
3.答案示例:
(1)“山”对“灿”说:咱可是以沉着稳重著称呀,发什么火啊?
(2)“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3)“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
(4)“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5)“卓”对“桌”说:碰上大忽悠了吧,好好的,咋架上拐了呢?
(6)“由”对“甲”说:哥们,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7)“熊”对“能”说:哥们,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
(8)“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4.解析:设置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字谜,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则。
①星(日生,太阳生的),②瞄,③申,④府。
5.此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谜中说,清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可放风筝的线一断,风筝便随风远远飘去,一去不返。“妆点”即妆饰打扮。“游丝”指放风筝的线。此谜有以风筝喻探春之遭际之意,似还含有探春虽有才志高,但因生于末世,终究“无力”挽救贾府衰败的颓势,只能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荡远去。
学习评价(一)第一单元达标检测题
1.A(B颓tuíC畔pànD纤qiàn)
2A(B沧—苍C蒿—篙D已—以)
3.A(品位:物品质量,名词;品味:品尝、体味,动词。灌注:浇进,注入;贯注:精力、精神集中。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猜测,推测)
4.D(A非问句,问号改成句号;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C顿号改为逗号)
5.D(“新诗”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恪守格律,但也并不是不讲究格律与押韵而完全自由化。“新诗”也同样要有音韵美,要有节奏感。)
6.B(A项,缺少主语。C项,句式杂糅。D项,前后主语不一致)
7D(D项中把“万户侯”比作“粪土”,很显然是比喻。其他几项虽然有“般的”
“如”“像”等比喻句中常用的词语,但都不是比喻句)
8.(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2)正如我悄悄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3)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4)战地黄花分外香
9人们对坚贞不渝的爱情观的赞美
10.“谁”抒情主人公对古代传说中所宣扬的爱情观产生了怀疑。
11.烘托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12.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倡导大胆追求女性自身的独立与幸福。
13.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在这个世界上畅通无阻,为所欲为;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为他的高尚死于非命。反映了这是一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恶人横行、好人无路的荒诞社会现实。
14.“镀金”象征以虚假的表象掩盖黑暗的现实,粉饰太平;“弯曲的倒影”象征被扭曲的人性;“冰川纪”喻指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好望角”比喻充满美好希望的世界。
诗人用这些语意曲折,富有象征、隐喻意味的意象,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表达了对这样一个荒谬时代的强烈质疑和批判。
15.“我不相信”这句诗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和否定,也是对这荒谬世界发起的挑战,体现了朦胧诗的理性批判精神。这句诗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和深化诗歌主旨的作用。
16.(1)②③①(2)苍翠的林木满布奇石林木苍翠奇石满布
17.要求写对联,就要根据对联的要求来写:字数相对,词性相同,结构对称,内容相应。特别要注意内容“有梦”和“无声”的对应特点,“有”和“无”是相反的。
修改:“红花”改为“花红”(或“志远”改为“远志”也可)
18.我仿佛看到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落寞;我仿佛洞察了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意。
第二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通假字
(1)已:通“矣”,了
(2)共:通“供”,供给、供应
(3)厌:通“餍”,满足
(4)说:通“悦”,高兴
(5)知:通“智”,明智,聪明
2一词多义
鄙
①动词,把……当作边邑
②形容词,鄙陋,这里是指目光短浅
③形容词,浅陋,见识短浅
④名词,边疆
⑤动词,看不起,轻视
⑥谦词,谦称自己
阙
①动词,损害
②名词,空隙,豁口
③名词,缺点,过失
④名词,宫殿
济
①动词,渡河
②动词,成
③动词,有利,有益
④动词,帮助,接济
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这件事
③代词,指秦军
④动词,到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焉
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③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3词类活用
(1)退:使……撤兵
亡:使……灭亡
阙:使……削弱
利:使……获利
(2)鄙:把……当做边邑
(3)军:驻军
(4)①厚、薄:变雄厚、变薄弱
②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5)乏困:缺少的东西
(6)东:向东
4古今异义词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1)否定判断句
(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3)省略句,省略主语“烛之武”
(4)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5)宾语前置句,“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6)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1.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师。第4段:晋师撤离。
三、问题探究
1.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烛之武是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第三,晋君不可信。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3.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
四、拓展生成
观点一: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临危受命的重任。后来,他被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其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所感动,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充分展示了他的“勇士”风采。
观点三: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势力;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恩小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接着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可能给秦国带来的危险。经过烛之武一番论辩游说,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风采。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失其所与yǔ,陪邻bèi)
2.C
3.D(敝:使……损害)
4.C(宾语前置的标志,其它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C(A“已”通“矣”;B“共”通“供”;D“说”通“悦”)
6.B(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7.D(A项中的“东道主”指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现代汉语中作“主人”的代称;B项中“行李”指使者,现在指行囊;C项中“夫人”是“那人”,今义指“妻子”。)
8.A(①②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把”“用”的意思。③中的“若”是连词,表假设;④中的“若”是像,好像。)
9.B(从语气上看,A、C、D三项都是反问语气,B项是疑问语气。)
二、阅读星空
10.D(图:考虑)
11.A(A“以之为”,“把他作为”;BCD都是“认为”)
12.D(A项都是介词,对;B项都是连词,假如;C项都是介词,用,拿;D项①副词,表希望或商量语气;②代词,他的)
13.D
14.A(与:交往)
15.B(A项,介词,用/连词,因为。B项,都是助词,的。C项,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修饰,不译。D项,代词,他们/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
16.廉洁爱民正直睿智
17.(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晔,字日华。自从他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起,不合乎那道义的事,他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欧阳晔年轻时所交往的亲戚和故交旧友,后来有的人非常显贵,欧阳晔终生不到其家门去。欧阳晔起初做的是随州推官,审理难以解决的案件有36起。大洪山奇峰寺聚集僧人数百人,转运使怀疑他们蓄积财物很多因而僧人从中取得不正当的利益,命令欧阳晔前往登记它。僧人用一千两白银馈赠给欧阳晔,欧阳晔笑着说:“我哪里用到这些东西?不过你能听我的话吗?今年是大荒年,你们有蓄积的粮食六七万石,能全部把它们交纳给官府来赈济百姓,那么我就不登记你们(的财物)了。”僧人欣喜地说:“好。”饥饿的灾民依赖这些粮食得以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借着富有和权贵而自我骄傲,所属的官员们没有人敢仰视他。在江陵,陈尧咨用私人的钱诈称给官府买卖黄金,官吏拿着便条,强迫官僚辅助签名。欧阳晔呵斥官吏说:“官家买卖黄金应当有文书。”只有欧阳晔不肯签名。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鄂州崇阳县,向来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于是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它。他到了以后,就解决滞留的案件一百余件。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欧阳公亲自到了那个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自己就坐在庭院中,让人解去那些犯人的枷
锁并且让他们吃饭。犯人们吃完饭后,欧阳公全部地安慰他们而让他们返还到监狱中去,只留下了一个人在庭院中。被留下来的人神色惊动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啊。”那个囚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欧阳公说:“我看吃饭的人都是用右手拿着勺子,而只有你用左手拿,死亡的人伤口在右肋,这就是你杀了人,很明白了啊。”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了人,我不敢再因此连累他人了。”欧阳公面对事情精明地辨别,像古代的出色官吏一样,他判决案件的方法大多像这样。欧阳公的住处,百姓都很爱惜挂念它。
三、应用天地
18.《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不可多得的好文学作品。
19.口才是人们交往的工具和条件。一个人社交能力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就是说话艺术的高低。当今,口才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重要能力。口才的作用已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练就一副好口才,必将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如虎添翼,大显身手,由此创造更精彩的人生。
第5课荆轲刺秦王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通假字
(1)说:通“悦”,喜欢,高兴
(2)陵:通“凌”,凌辱
(3)反:通“返”,回来
(4)以:通“已”,已经
(5)决:通“诀”,告别,辞别
(6)奉:通“捧”
(7)振:通“震”,害怕
(8)见:通“现”,出现
(9)还:通“环”,绕
(10)卒:通“猝”,突然
2.一词多义
愿
①动词,愿意,情愿
②动词,希望
③名词,心愿,愿望
顾
①动词,回头看,引申为“关照”
②连词,但,只是
③动词,探问,拜访
④动词,关心,照顾
穷
①动词,极,尽
②形容词,走投无路
③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④形容词,不得志,不显贵
私
①名词,私欲
②副词,私下
③动词,偏爱
乃
①副词,于是
②副词,才
③代词,你的,你们的
④判断词,是
以
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为了
③介词,凭借
④介词,用
⑤连词,表目的,来
⑥介词,按照
⑦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3.古今异义
(1)金古义:铜;今义:专指黄金。
(2)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5)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6)左右古义:近臣、身边侍候的人;今义:方位名词,指左边和右边。
4.词类活用
(1)绝:使……断了。
(2)怪:对……感到奇怪。
迟:认为……迟了。
(3)衣冠:穿衣,戴帽。
前:上前。
祖: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朝服:穿起上朝的礼服。
(4)使:使命。
(5)远:很远的地方。
(6)函:用盒子。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由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荆轲的性格: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刚毅(迟发见疑,他怒斥太子)、机智勇敢(秦廷搏击)。
三、问题探究
1.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2.(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的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之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四、拓展生成
辩论会实录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传诵荆轲孤身刺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秦王嬴政为统一天下而灭六国,成为千古一帝。荆轲、秦王,谁是真正的英雄呢?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场辩论:荆轲是英雄还是恐怖分子?请出主持人和双方辩手。我把时间交给主持人。
[多媒体投影:辩论会。]
生(主持):谢谢老师。现在请各位辩手就座!请双方的辩手互相握手致意。
辩论会现在开始!请出正方一辩。
生(正方一辩):我方认为荆轲是个大英雄!英雄一词,字典上的解释有两条,第一条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第二条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这个解释正是对荆轲一生的写照!荆轲他“好读书击剑”,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的文才在课本上的举止都足以证明:他给燕太子丹分析献计,计策周全可行,并运用自己的口才说服樊於期,取得见秦王的信物——樊於期“头颅”!三言两语要说动一个人自杀,没有突出的口才是不可能的!在易水与高渐离依曲和歌,更是他的音乐才华的展现!而他的办事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先“厚遗秦王宠臣”,让自己有廷见秦王的机会,而面对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计策行将败露时,他轻描淡写地解围!至于武才,田光的推荐词就是明证!再说既然是定计刺秦王,而且是在秦王即将吞并宇内之际,而这一刺杀行动基本上是孤注一掷,怎么可能派个孱弱的书生去呢?“必定得一武士方可!”不然则白白送死不算,还必定给秦军一个绝好的借口发动进攻。说他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那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不单单这样,荆轲只身前往虎狼之国的秦国去行刺,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行刺失败,必死无疑!就算行刺成功也无法全身而退,同样是死路一条!但荆轲为了燕国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安危,他义无反顾,慷慨悲歌而前行!千百年来,荆轲的这一精神被世人传颂!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祖国的振兴而奋斗!
所以,我们认为荆轲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学生鼓掌。]
生(主持人):谢谢正方一辩精彩的发言。现在请反方一辩陈述观点。
生(反方一辩):谢谢主持!首先我得谢谢正方一辩给我们提供了字典里对“英雄”一词的第二个释义:“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荆轲不是英雄!而是个实施恐怖主义的刺客!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代是个群雄混战、各路诸侯王割据的时代。一开战,国内外的人民都遭殃!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烽火狼烟,白骨遍野,战火过后,那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战败自不必赘言,全城鸡犬不留!战胜了,也还要屠城三日!公开抢劫杀戮!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扬州屠城”!何况是“春秋无义战”的时代!而士兵自是首当其冲地做“炮灰”!无论谁胜谁败,最终受苦受难的是我们可怜的人民大众!试问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的人们,谁会喜欢战争?别说那个时代,而今又有谁不热爱和平?而秦王发动统一战争,不就是要结束那悲惨的时代吗?不就是给人民造福吗?谁给百姓们和平的生活环境,谁就是英雄!
荆轲却要阻止这种统一行动,支持国家分裂。荆轲的刺杀行动实质上就是恐怖行为,
难道对方辩友会把“拉登”称为英雄?
所以,我们认为,荆轲不是英雄,而是个恐怖主义分子。
[学生鼓掌。]
生(主持人):反方针锋相对,不知正方二辩有何妙语?请出正方二辩。
生(正方二辩):我提醒反方辩友注意:荆轲是燕国人,而不是秦国人,他忠于他的燕国,他为的是燕国的人民。请不要把他的国籍搞错了!他不顾性命安危,为燕国民众谋幸福,为使燕国人民免遭生灵涂炭,何来不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燕国的子民,荆轲尽一切努力挽救国家于将倾,是责无旁贷的!是万世传扬的义举,是功盖千秋的大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是个万世景仰的大英雄!
[学生热烈鼓掌。]
生(主持人):言辞恳切,情感动人!不知反方又将给我们怎样的惊奇呢?
生(反方二辩):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历史的发展,已经把秦王的统一战争推进到正义的一方。秦王的一统天下顺应历史的发展,是人民大众的要求。谁要逆历史而行事,那必将遭受失败!荆轲的行刺从一开始就是个谬误,而结局自然是“死无全尸”!而我们应该看到,荆轲行刺秦王,是为报燕太子的知遇之恩,是人养的一条“走狗”,我们要看到荆轲在行刺之前就有血腥的丑恶:田光的自杀、樊於期的头颅!任何一位有人性的人士都会感到恐怖!用这种恐怖来阻止历史的前进,还能够算得上是“英
雄”?
我们不妨设想,假如荆轲刺杀成功,引起秦国大乱,诸王子争位,国内一片狼烟,战火四起,同时刚臣服的各国乘机叛乱,烽烟乱窜;燕国也乘机复国,并扩大领土:整个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人民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局面,谁的过错?那就是荆轲!他将背负历史的罪名!
幸好,历史的车轮把荆轲、把燕太子碾进滚滚红尘!不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的进步将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我们无辜的百姓又不知有多少要作孤魂冤鬼!
荆轲,请为你空有一身的才华而明珠暗投羞愧吧!
谢谢大家!
[学生热烈鼓掌。]
生(主持人):精彩!收尾的“呼告”让听众听之动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直接进入自由辩论。现在,请两方的同学抓紧时间。
生(正):我想提醒对方辩友:不要随意扩大荆轲的国籍!不要让荆轲生活在21世纪!荆轲他属于燕国,他属于燕国人民,他属于战国时代!不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那是无知妄说!
[学生鼓掌。]
生(反):谁反叛历史谁就是罪人!
[学生热烈鼓掌。]
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是否是正义的,就是看这个人或这件事是否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我们如今评价荆轲,本来就是后来人对前人的评判,我们就得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去分析!请对方辩友明白这一点。
[学生鼓掌。]
生(正):请注意:知人论世是我们做学问的基本技能之一。无论谁都属于一个阶层,属于他的阶级。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维护他的阶级。正如无产阶级不会赞美资产阶级革命一样,荆轲也不会赞美秦王的侵略战争。相反,他定会想尽一切方法来阻止秦王,甚至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如樊於期宁愿自杀来成全荆轲,难道他不知道生命的宝贵!自杀的勇气相信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然而“重于泰山”之时,那死是值得的!难道我们能说文天祥是蠢材?难道我们能说岳飞是罪人?
[学生热烈鼓掌。]
生(反):恐怖主义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如暗杀、下毒等,让对方不知不觉地受到伤害。相信经历过“9·11”事件的人们对这一手段是恨之入骨的,如今,反对恐怖主义已是世界性的话题。我们在看待问题上必定要明白,什么是正义而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战争自然是受到人民的尊重的,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我们都清楚地知道,燕国的国君不过是想维持自己的割据局面而派出刺客,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而预期解决的后果却是陷人民于水火!战争对国内国外的人民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那么我们还能说荆轲的行动是正义的吗?既不是正义的,那么跟“9·1l”的恐怖分子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饱经战祸之苦的燕国百姓,你就不会在这里赞美荆轲,更不会崇拜他为英雄!
生(正):相信大家也看过张艺谋执导的大片《英雄》吧!张大导演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命名为“英雄”,难道作为制片人、大导演也是糊涂虫?可见,荆轲这一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心!
生(反):电影艺术何时百分之一百地忠实过事实?从来没有,也不必要!对方辩友连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都不会区分,又如何进行历史的评价呢?把艺术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跟把网络人生等同于现实人生一样,十分可笑!
生:……
生(主持人):自由辩论的时间到。现在请双方结辩。
生(正):各位同学,“事实胜于雄辩”,荆轲这种舍己为民、挽救国家于危难的行为,历来都受到人民的传颂。荆轲的英雄形象和那易水送别的慷慨悲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浴血奋斗!正是这样的精神实质,才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出灿烂的祖国文明!而在评价个人的功过问题上要“知人论世”,不能脱离人物所属的时代和环境,苛求古人来乘坐今天的“航天飞机”,那是天方夜谭!肯定会让人笑掉大牙!所以我重申:荆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学生鼓掌]
生(反):同学们,哲学告诉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对个人的功过的评价应该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荆轲作为刺客,在秦统一中国的时候,充当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企图阻止这历史车轮的前进,试图使天下的百姓陷入战乱当中。这种行径绝对不可以原谅!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连这件事正义与否都不知道,那是十分可悲的!况且荆轲的这一
行动是明显地有“为报燕太子知遇之恩”的个人恩怨行为。所以,荆轲是无论如何都跟英雄挂不上关系的。他实质上就是实施恐怖行动的恐怖分子!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学生鼓掌。]
生(主持人):双方的发言针锋相对,又有理有据。精妙的言辞随处可见,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同时也觉得各有理据。在座的同学,你们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可以自由发言。
生:荆轲不该刺杀秦王。秦王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减少战乱和社会动荡,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是伟大的事业;如果荆轲把秦王劫持或刺死,秦国也不会放弃讨伐六国。
生:荆轲舍生取义刺秦王的精神令人敬佩,虽然他刺杀秦王未获成功但他不辱使命,吓得秦王胆战心惊,不寒而栗。荆轲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生(主持人):(微笑)看来,同学们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就请我们的老师来作点评和公断吧!
[学生鼓掌]
师: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然而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
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那么,今天的辩论实际上是“双赢”!辩题本身就是个辩证的问题,所以无论哪一方都能找到支持观点的证据,但也无法说服对方。听到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以及看到这么迅速的反应能力,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胜利!是你们语言能力提高的胜利!请让我们为他们的精彩表现再次鼓掌!(辩论结束)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顾:回头。)
2.B(“迟”,意动用法;“函”“箕”“北”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3.A(都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项“因为”;C项,表修饰,相当于“而”;D项译为“按照”。)
4.D(代事)
5.C(C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A项是省略句式;B项是定语后置句式;D项是判
断句式)
6.刘向国别33
7.(1)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危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朋友和(他)一同去。
(2)愿意整个国家作为(您的)内臣,与诸侯同列,如同郡县一样进贡,以能够保留先王的宗庙。
二、阅读星空
(一)8.C
9.A(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而: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承接。C项乃: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D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来。)
10.C
11.(1)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2)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二)
12.D(过:拜访)
13.D(D项,以:都是介词,因为。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副词,将要/ 连词,并且,而且。C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就)
14.C(C项,定语后置;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15.B(A①写太子丹为国担忧C②写田光尊重荆轲D②写田光智勇双全)
16.A(“亲自拜访”错,应是通过别人招来)
17.(1)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
(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精力已经衰竭),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有好主意。”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做人质,逃回到燕国。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他的师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地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招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
鞫武说:“有一位田光先生,他的智谋深邃,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愿意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鞫武说:“可以。”太傅出见田光,称说太子,“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谨遵教命。”于是来到太子的住所。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抹拭坐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起身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愿先生有好主意。”田光说:“臣听说,骏马壮盛之时,一日而行千里,到它衰老,劣马也能超过它。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但是,我不敢以此怠慢国事,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柯,可以让他来做。”太子说:“希望托赖先生来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立即起身,快步而出。太子送他到门前,嘱咐说,“我所告知先生的,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请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的。”
田光弯腰而行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教导我说:‘燕、秦势不两立,愿先生有好主意。’我私下里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足下,愿足下到宫中去见一见太子。”荆轲说:“谨遵教命。”田光说:“长者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叮嘱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节烈的侠士。”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愿足下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遂自刎而死。
三、应用天地
18.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19.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英雄的价值,不是收获,而是付出;不是能力,而是行动;不是个人得到了什么,而是向社会奉献了什么。
20.【写作示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河边,荆轲即将赴秦。烈日,怒水。舟已驶来,一边是陷于水深火热的百姓,一边是险象丛生无法预知的未来。一颗赤诚心,一把热血泪,抹去男儿带血的泪珠,荆轲忘却了自我的生命,将百姓的安定永刻于心。当匕首从地图中滑落,大秦的宫殿里洒下了一位真正壮士的热血。生命,在忘记与铭记间竟也能如夏花般灿烂!
第6课鸿门宴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通假字
①具:通“俱”,全部。
②要:通“邀”,邀请。
③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④倍:通“背”,背弃。
⑤蚤:通“早”。
⑥采:通“彩”,颜色。
⑦坐:通“座”,座位。
2一词多义
军
①名词作动词,驻扎
②名词,军营
③名词,军队
④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谢
①动词,道歉,谢罪
②动词,辞别
③动词,感谢
意
①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②名词,心意、意图
③名词,意思
④名词,神态,神情
坐
①动词,坐下
②坐,通“座”,名词,座位
③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④介词,因为
举
①动词,举起
②副词,尽
③动词,成就
④动词,发动
⑤副词,全
⑥动词,兴起
为
①前一个,介词,给;后一个,动词,成为
②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③动词,作为
④动词,认为
⑤介词,对
⑥介词,被
⑦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句末
⑧介词,替,给
3古今异义
①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
③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
④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4词类活用
①活:使……活命。
从:使……跟从。
②籍:编造名册。
义:合于义。
目:以眼示意。
③善:与……交好。
④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间:从小路。
5文言句式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为(我)击破沛公军
宾语前置句: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
介宾短语后置句:具告以事长于臣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1.第一,以鸿门宴为线索,有宴之由来、宴上争斗、宴后余事,这些都是围绕“宴”来展开的。第二,鸿门宴是楚汉矛盾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刘项争斗中最关键的一环,成为各自势力的转折点。第三,鸿门宴是双方表面平和,实暗藏杀机的宴会,后演化为政治集团间激烈斗争的代名词,以此为题简洁明了。
2.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三大段,即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
宴会前(开始—“项王许诺”)这是故事开端,发展部分。第一件事是沛公的左司马“曹
无伤告密”激怒项羽。第二件事是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进言”,使矛盾激化,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情节迅速发展。第三件事是项伯夜告张良被利用。
宴会上(“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到“樊哙从良坐”)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写了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作者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四件事。其中樊哙闯宴,气慑项王,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点。这部分显示了项羽内部的意见分歧和情势急转直下、项羽走向被动的形势。
宴会后(“须臾”到结束)这是故事的结局,写刘邦安然脱身的经过。刘邦回霸上,“立诛杀曹无伤”,消除隐患,是故事的尾声。
三、问题探究
1.项羽的性格特点:(1)勇而少谋。当听到刘邦“欲王关中”,即怒不可遏,必“击破沛公军”,当听到刘邦一席虚假言辞之后,怒火即消,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2)沽名轻敌。拒范增之谏,信刘邦之谎,纳项伯之言,刚愎自用,项羽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从宴会上的排座次,到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从对范增在席间想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3)自矜功伐。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处理,便轻信刘邦的屈从、臣服,便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最终遭致失败。
正是项羽的这些弱点性格特征,揭示了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
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了。
刘邦的性格特点:
(1)善于应变,机变狡诈。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
(2)有胆有识,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
(3)虚心下问,善于用人。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
正是刘邦的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多有心计,处事果断,使他获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2.“鸿门宴“从始至终充满矛盾,推波涌澜,扣人心弦。开头是黑云压城,杀机四伏,可是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紧张气氛骤趋缓和;待到项庄拔剑起舞,刀光剑影充盈宴厅,气氛又趋紧张;等到樊哙拥盾强行入军门,项羽按剑而跽,则把矛盾推向高潮。接着刘邦离席、逃跑,张良留谢,气氛逐渐缓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紧张急迫、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刘邦听到项伯密报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
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之后而不动声色,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不辞而逃,后又断然诛曹无伤。这一系列言行,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此外,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栩栩如生。
3.人物语言个性鲜明: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描写场景则犹如目睹。例如写樊哙闯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紧张场面的描绘着墨虽不多,却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心情顿感紧张。又如,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两语,就把宴会上杀气腾腾的场面勾画得动人心魄。《鸿门宴》中的一些语言,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劳苦功高”等等,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鸿门宴”则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4.(1)领导者的性格特点:在政治舞台上更需要刘邦而不是项羽。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若以沛公居项羽之地,在鸿门必取于杯酒之间,在垓下必渡乌江而王江东矣。”项羽更适合做一个骁勇善战、攻无不克的英雄驰骋疆场,而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精通权术的政客运筹帷幄。(2)集团成员的合作精神:项氏集团人心涣散。项伯告密,损己利人,翼蔽沛公,杀刘受阻。范增可谓老谋深算,“竖子不足与谋”流露出计不被纳的怨愤和无奈。刘氏集团人心向背:刘邦之言,樊哙之言如出一辙,不可谓非张良之力也。樊哙闯帐,张良冒死留谢,勇者献其力,智者献其谋。刘氏集团一致对外,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见一斑。(3)用人策略:鸿门宴上项伯的破绽可谓大矣,但项羽仍未觉察,只因他任人唯亲,深信叔父不疑。范增献策却屡屡受阻,计不得施。而刘邦知人善任,“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两种看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将项羽看作一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以为项羽只不过想完成一个英雄的神话,他的胸无城府,没有政治敏感都体现了作为英雄的磊落和直率。后者将其看为政治集团的核心领导人,在政治的大事大非前,犹疑不决,优柔寡断,缺乏果敢干练的办事风格,坐失良机,功亏一篑。无论怎样,作者正是抓住最激烈的矛盾,再现了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且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D(A.数—shuò,B骑—jì,C眦—zì)
2.D(A要—邀;B倍—背;C蚤—早)
3.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B(①③④名词动用;②⑤名词作状语;⑥使动用法)
二、阅读星空
5.B(①名动 ②⑥名状 ③④意动 ⑤使动)
6.C(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7.B(例句为定语后置句。A D为宾语前置句,C为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
8.D(无心理描写)
9.A(A稍微)
驻扎。B跟从;使……跟从。C归属、隶属;类、等辈。D年少;
10.B(A其中;还是。B用来。C……的营垒;……的人。D被;是)
11.(1)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习,我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
(2)项籍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
(4)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12.不是同样情况下的同样心情。前一个“莫敢仰视”是在巨鹿之战后,项羽大获全胜,在别的诸侯看来,项王简直是天神,所以他们“莫敢仰视”,衬托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后一个是项王到了英雄穷途末路的时候,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悲伤流泪,感染了左右之人,他们不忍心“仰视”,衬托了悲剧气氛。
13.在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心爱的女人及其他财产将为胜利者所占有或重新分配。项羽在短短几年里登上了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表现了个人在巨大的历史命运控制下不能自主、命运无常的悲观意识。
三、应用天地
14.刘邦知人善任,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察纳雅言,项羽闭目塞听;刘邦深谋远虑,项羽目光短浅。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国,刘邦都显得高人一筹。因此,我更喜欢刘邦。
15.①有的。请跟我来,不止一个品牌呢,请慢慢挑选吧。②请你放心,我们单位是“信得过商店”。③请让我来告诉你伪劣2B铅笔与正牌2B铅笔的辨别方法。
16.清兵入关骄奢淫逸终至倾覆刘青山生活腐化蜕变为人民死敌
梳理探究(二)奇妙的对联
【积累梳理】
一、答案见课本
二、1.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2.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一门父子三词客
4.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5.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6.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7.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8.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9.俯首甘为孺子牛
10.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1.岂因祸福避趋之
12.从无字句处读书
13.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4.路有冻死骨
【探究总结】
一、1.屈原2.诸葛亮3.辛弃疾4.苏武5.文天祥6.三苏7.白居易8.屈原,贾谊9.杜甫10.大禹
二、1.饭店2.修表店3.书店4.体育5.幼儿园6.宾馆
三、杜甫、范仲淹、滕子京、吕洞宾;杜甫曾写《登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和“乐”,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化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1.《论语·公冶长》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杜甫《望岳》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王之涣《登鹳雀楼》
6.上联出韩愈《寄卢仝》,下联出自李颀《缓歌行》
7.《三国演义》
8.《水浒传》
五、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日舜天。
六、1—5(略)
6.(1)合字对(2)拆字对(3)回文谐音对(4)花卉对(5)拟声对(6)节气对(7)无情对
七、1.树一代新风
2.大地气象新
3.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4.正气满乾坤
5.勤劳可兴家
6.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7.祖国日日新
8.神州面貌新
9.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10.家家气象新
11.九州桃李荣
12.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学习评价(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题
1.B(A衣冠ɡuānC瞋目chēnD弭谤mǐ)
2.A(A距—拒内—纳B振—震C知—智D蚤—早)
3.D(D项中都是“没有”的意思,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A而B.①召见②被C①以……为边邑②粗鄙)
①只是②反
4.C(要害:重要的部位。A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B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5.D(A都是介词,表对象。B都是连词,表假设。C表目的,“来”。D①
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可译为“还是”;②代词,指晋国)
6.B(“迟”,意动用法;“函”“箕”“北”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
7.(1)其意常在沛公也
(2)如今人方为刀俎
(3)风萧萧兮易水寒(4)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何厌之有又欲肆其西封
8.D(敌:对抗)
9.B(①体现的是他的“刻廉自喜”,喜好交游,与“真知灼见”无关;②是贯高等人评价赵王的话,与田叔的“真知灼见”无关;④体现了他的忠义)
10D(孝文帝并没有事先就想用孟舒)
11.(1)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2)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大肆抢劫,而云中最严重,被免官。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众公交游。赵王张敖让他作了郎中。
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赵王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骂他。这时赵的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事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等人请求作乱。赵王咬破手指说:“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这些人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都自杀,只有贯高被抓。这时汉下诏书说:“赵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穿红衣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称是赵家的奴隶。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废作了宣
平侯,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对话,感到汉朝堂上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相。田叔作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大肆抢劫,而云中最严重,被免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作云中守十多年了,强虏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作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据城抵抗,如同孩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好几百人。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于是又召见孟舒让他作了云中太守。
后来,景帝时候,田叔作了鲁相。
12.(1)(2分)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2)(3分)示例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示例二: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
强对经典的阅读。
13.①谢天谢地烧高香阿弥陀佛②感恩戴德感激涕零求之不得(所答词语是熟语,并切合语境和人物身份即可)
14.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它既有自然野趣的山光水色,又有瑰丽精致的楼阁亭台,集我国南北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被康熙誉为“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前年度过了肇建300周年,如今更加名扬海内外。
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yìdiéliáochóuchúzìdídànfěiànchuānglùmènháicuánjiéàoyǔndàng
2.莽;涤;喋;踌躇;虐;赁;苟;殒;恤;陨;桀骜;蔼;霭;浸渍。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先找出刘和珍的每个方面的行事,不要遗漏,再总结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录课文关键语句,有的要点则是对课文语句进行改造或补充后形成。
1.文章第3、4、5部分记叙了刘和珍等人的事迹。
刘和珍预定《莽原》——追求真理;“风潮”领袖——敢于反抗;虑及母校——有远见,有责任感;府门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始终微笑——和蔼善良。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2.第1、2部分交代写作的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重点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第6、7部分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问题探究
1.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表达对遇害者的悼念、祭奠。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时是一个尽头”的世界早日到它的“尽头”,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
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此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更奋然前行”。
2.“真的猛士”——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面对残酷的流血斗争,为国为民,视死如归,为改变旧世界而斗争,并以此为幸福。作者对他们无限崇敬与钦佩。
“有恶意的闲人”——所谓的学者文人,实则是反动派的御用文人,龌龊的流言家。
“无恶意的闲人”——这类人,历史悠久,群体庞大,鲁迅对他们有过深刻的体会。没有希望,没有战斗力,“遗忘力”却特别强。想一想《孔乙己》中鲁镇酒店的酒客,想一想鲁镇上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就会知道,“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这47人,将会给酒楼茶馆中无聊的人们增加多少谈资。
“庸人”——他们不一定没有爱国心,但害怕官府;他们可能同情革命,但不敢冒死;不满现实,但苟且偷安;他们从皇民变为国民,只不过少了一根辫子,一样的都是奴隶;他们谈论英雄的被杀,而丝毫不明白英雄是为大众而死的;他们有时会有5分钟的热度,但是短暂的狂热过去,他们很快把一切遗忘——保守落后、冷漠麻木的群众是不可能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的,鲁迅先生热切呼唤着他们的“觉醒”“爆发”。
3.第四节,开头先叙述听到噩耗,接着在此基础上夹叙夹议,“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指出噩耗出人意料,然后举出死者的尸骸作证,以揭露当局者和流言家所制造的谎言。面对“惨象”“流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最后作者以极大的愤慨,抒发了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死难烈士的无比悲痛,感情逐步达到高潮。
4.鲁迅先生并非不以请愿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热烈参加和支持;虽然他认为向反动政府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有极少的效果,但是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愿”提高了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进一步走上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是完全正确的。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A销行xíngB赁屋lìnD踌躇chú)
2.A(B霭—蔼C蹀—喋D是—似)
3.C
4.D(A象用错;C
“广有羽翼”指坏人到处都有帮凶,这里说老鹰不当;B是褒义词,对
含贬义)
5.B(A句紧缩后是“自律仲裁庭是手段”,主宾搭配不当;C句“约”“近”“左右”三词矛盾,可根据实际数据保留一个。D句万里长城既然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就不会是“天然”的,前后矛盾。)
6.B(句末句号应在引号内)
7.(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3)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将更奋然而前行
(4)横眉冷对千夫指
二、阅读星空
(一)8.惨象: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她们被证明不但是杀害,而且是被虐杀。流言: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9.因为反动统治的残忍以及走狗文人的无耻让我愤怒、悲哀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
10.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
11.反动统治的残忍以及走狗文人的无耻让我沉默,无话可说,但我不会永远消沉。作者一方面在警告反动派放弃武力镇压学生的行动,另一方面又在呼唤后来者站起来勇敢的战斗。
(二)12.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13.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14.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三、应用天地
15.几个学生把馒头扔进垃圾筐的果断,几个学生把水龙头敲掉的沉着,不幸全被曝光了。
16全民族在黑暗统治中悲观失望,沉默地走到死亡。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起来革命,
推翻黑暗统治。
17悼词
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你为人民的苦难感到哀痛,你勇于面对黑暗的现实,激发起变革现实的斗志,并以参加这样的斗争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你永远值得后世的人们赞颂!
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你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虽然你已经踏着淡红的血色走向了浓黑的悲凉,但你的精神给一代又一代热爱真理的人们一个光明的希望,激励更多的猛士奋然前行!
你让我们看清了一个时代的嘴脸,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还有平庸者的无聊,更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苟且偷生!
你让我们陷入深沉的思索。让我们诅咒一个默无声息的民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你是一代女性勇毅精神的代表,干练坚决,百折不回,遇事从容,殒身不恤,不畏强暴,追求真理,你是一枝美丽而带刺的蔷薇!
你是一个民族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普通的一员,你用自己的生命,像木材凝结成煤块一样,留给后人一种精神,让我们坚信:勇毅精神不灭,正义和真理永存!
刘和珍,你虽死犹生!“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虽然青山掩埋了你的忠骨,但你的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却将一直陪伴我们走向未来!
第8课小狗包弟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 jiūyīchuāng líbɑ chìshèpōu lìn
2.①姗姗来迟删除蹒跚栅栏
②惊魂慑魄镊子摄影
③竹榻塌陷工作踏实纷至沓来
④舐犊情深恬不知耻聒噪囊括
⑤绿草如茵绿树成阴荫庇
⑥歉意赚钱谦虚歉收
【课堂活动】
一、诵读展示
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巴金以自然朴素但饱含情感的笔调叙述了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阅读时要随着小狗包弟的经历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语调或低沉缓慢或轻松喜悦;尤其是作家忏悔的那一部分文字要读出悲伤,读出作者那颗炽热而受伤的心,读出对自己的无情解剖。
二、整体感知
引子:引出包弟(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介绍包弟(2自然段)——包弟来历
发展:善待包弟(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送别包弟(7—9自然段)—— 一朝离别
尾声:想念包弟(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三、问题探究
1.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2.①轻松: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②沉重: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③自责:自我解剖,对自己,对社会,说明所处的时代缺少温情,缺少人性,充斥着残暴和淫威。
3.明确:
①“文革”中,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②把狗的忠心与人的无情进行强烈的对照,从而揭示“文革”中人性的扭曲。
③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
4.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段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文革”的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A剖pōu;B驯xùn,栖qī;D迸bèng,冠guān)
2.B(A笔竿—笔杆,绿草如荫—绿草如茵;C辑拿—缉拿;D必竟—毕竟,
名信片—明信片)
3.B
4.B(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A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
雨后春笋:比
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应为“浑然一体”。C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D
纵横交错:形容事物相互交叉或情况错综复杂,
此处应改为“纵横捭阖”)
5.C(A成分残缺,缺少“解决”的宾语,应在“房源不足”后加“的问题”;B语序不当,应是“解放和发展”;D“时间有历史”搭配不当,应该删除“历史”。)
二、阅读星空
(一)6.(1)在“文革”中被限制工作的权利,不能自主地参与工作事务。(2)是指“文化大革命”开始那段时期,文攻武卫,打、砸、抢横行时期。
7.C(A、B两项所表现的情感最初是没有的,D项的情感更是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要仔细分辨。)
8.A
9.像甩掉包袱一般将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上,终成为作者心灵上永远也无法卸去的重负。
10.(1)语言朴素自然,全无刀斧雕琢痕迹。本文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读者只是感觉到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而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如作者对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等的描写就突出了这个特点。
(2)语言饱含感情。在人情殆尽的人世间,竟有一只小狗这么通人性。作家的自叙,饱含深情,就主要体现在这三段文字。这些忏悔文字即使仅仅为了表达理念,也浸透了泪水,使人在阅读和理解中,能够看出作者胸膛中那颗赤热而损伤了的心。
(二)11.(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12.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13.不同意。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14.①最后一节中“自从离开四川以后”点出了另一番寓意,作者离开故乡后,岁月飞逝,眼前所见的可怜的麻雀、寒鸦等早已失去了“天府之国”各种鸟类的活泼多姿,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②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三、应用天地
15.示例:向您致敬,海明威。您的《老人与海》养育了我。从此,什么困难也不能使我消沉颓靡,唯我乐观的心态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16.示例:(画面内容)画面有三只小狗,其中一只趾高气扬地从街上走过,目中无人,另外两只小狗正在对话。左边的小狗说:“这小子看见咱们也不打招呼!”右边的小狗说:“听说他的主人当局长了!”
(寓意)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和狐假虎威的人。
17.参考:近年来,养狗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狗也越来越豪阔起来。此时在狗身上再也找不到那种“小媳妇一样的温存”了,只能看到它们的骄横、火爆、蛮不讲理、全无公德。狗的价值得以飙升,这又何尝不是人自身价值的一种贬损呢。恐怕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的人的身上也有这种影子。非但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倒成了“饱而思淫”了。如今,人和狗一样被关在了围墙之内,越来越少了交往,愈来愈淡了亲情、友情,还不如夜间的狗尚能“一狗声起,万狗呼应”。狗的交流也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那层障壁是日见其厚了。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wù xūzhàlì jiǒng hàn kàng kōnghóuhān jìhuàn
2.(1)叱咤风云:大声怒喝,能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很大。(2)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3)涕泗交流:眼泪鼻涕一起朝下流。涕:眼泪。泗:鼻涕。(4)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课堂活动】
一、诵读展示
通过忆述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学校的一次演讲,以简洁的文字和对比、描写等表现手法
传神地描绘了一个学者的风采。作者由衷地赞赏和钦佩梁启超,也引发大家对梁启超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喜爱。请同学们带着赞赏和钦佩的感情诵读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写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出场时的肖像、开场白的神态和腔调、朗诵解释《箜篌引》对“我”的深远影响、讲课中间的旁征博引、讲到紧张时的表情神态。
2.对梁先生的描写,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手法。
开场:独特,谦逊自负
肖像:精干,潇洒自信
声音:洪亮,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博闻强识
神态:生动,自负谦逊
语言:风趣,感情丰沛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三、问题探究
1.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2.第4段:“这样谦逊同时有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第6段:“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20余年……顿时忆起先生的这首诗。”
第7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第8段:“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泪下沾襟了!”
第9段:“听过这演讲的人……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作用:在叙事中插入作者的感受、评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从侧面衬托了梁启超先生的演讲魅力之大。
3.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限度,语言的简洁也是如此。简洁美对文体来说并不是唯一的或最高的追求,它应该以不损害文章的主题为前提,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古人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为了充分表达某种感情,在文字上可以进行有意的铺排。
其实,为了传神,文中也有些描写着墨较多,如对他的演讲稿、开场白的描写,对他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
简洁和丰繁,是语言中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各有各的功用,应统一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做到繁简得体,才利于写人状物,叙事明理,突出主题。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亢,应读kàng)
2.B(不能自已)
3.B(津,渡口;和,平静不猛烈)
4.C(鲸吞:吞并,常指强国对弱国的侵略行为。侵吞:侵占,常指夺取别人的或国家的财物。问津:打听渡口,比喻探问。过问:参与其事;参加意见,表示关心。启发:不是直接指出结论,而是通过一定的事例或事理,打开思路,引起联想,使发现并领悟。启迪:开导、启发。只用于书面语中。)
5.C(A中的“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后面应加破折号,去掉引号外的逗号;B中的“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中的顿号应为逗号;D中的“先生尝自谓”后的冒号去掉。)
6.A(“是说梁启超讲稿写得好,就像剧本一样生动传神,突出了他的写作功底之深”错)
二、阅读星空
(一)7.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8.《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9.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10.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通过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二)11.呼应的词语或句子:片刻的孤立的存在、一瞬间的存在、一刹间的妙悟、一刻寂寞。表现了作者对“寂寞”的珍惜和对纷繁尘世的厌恶。
12.(1)渲染一种静穆的氛围,为“寂寞”境界的出现提供外部条件(或作铺垫);(2)说明获得寂寞感的条件不仅在于环境清幽,更在于内心的清静;(3)表现静穆、清幽的环境有净化人的灵魂,使人胸襟自然豁达的妙处;(4)表达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13.(1)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让人进入空灵悠逸的境界,跳出尘世的渣滓,净化心灵。(3)感到自己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4)可以带给人享受。
14.同意。因为在纷扰的社会中,人的心灵往往因为受到外界的影响而疲惫。而寂寞的心境能使人进入空灵悠逸的境界,使人的心灵得到休息。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
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的身心也容易疲惫,片刻的寂寞也许是现代人找回幸福的最佳途径。
(或:不同意。作者说“寂寞是一种清福”是因为他处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现实的苦闷使作者找不到方向,因而才希望借片刻的寂寞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寂寞是一种清福”流露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现代社会处于和平的时代,崇尚积极进取,所以,提倡“寂寞是一种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三、应用天地
15.示例:①人们的行为可以传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②爱是可以传递的,而冷漠和自私也可以像瘟疫一样蔓延。③人世间真正缺少的不是爱和善良,而是缺少爱和善良的传递。④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唤醒一群人的善良和热情,也可以促使一群人滑向冷酷和自私的深渊。(答出一点即可)
16.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曾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突出其历史、文化地位)
梳理探究(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积累梳理】
1.流行语是在某一特定时期被某一范围的人们普遍而频繁使用的、具有时效性和阶段性的一些词语,不是所有的新词语都是流行语,因为新词语不一定被频繁使用;同样也不
是所有的流行语都是新词语。符合以下三个标准的就是新词语:①符合汉语原有的构词规律。②词语本身表意清晰。③经过时间检验,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广泛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用词的规范,欢迎使用新词语,反对生造词。
2.(1)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如“义工”,指自愿参加义务性公益活动的人。这是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
(2)旧词新用而产生的新词语。如“婆婆”原指丈夫的母亲,现又指主管企事业单位的上级机关。“宰”现在用来表示商家不道德地卖高价。
(3)来自外语和汉语方言的新词语。
(4)词语衍生和略缩形成的新词语。如脑、劳模、严打、待业、保送等。
3.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词大量涌现,成为汉语新词语的重要来源。①音译词,即按照原词的声音直接译过来的,如“巧克力、布丁、沙发、咖啡”等;②半音译半意译,这类词一部分是音译,另一部分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如“卡车、芭蕾舞、鼠标、汉堡包、诺贝尔奖”等;③音译兼意译,这类词声音同原词接近,但又表示出同原词意义相关的内容,如“可口可乐、香波、黑客、基因”等;④仿译,这种词不仅把原词构词成分的意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内部的构成方式。如“热狗、软件、黑匣子”等;⑤日语借词,直接借用了日文中的汉字书写形式,如“刺身、料理、铁板烧”等;⑥字母词,如“WTO、VCD、DNA、UFO”等。
4.(1)新词汇是时代的产物,是创新时代的要求。
(2)文化交流的增多,众多媒体的推动。
(3)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更崇尚简洁、方便、快捷,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显示出快节奏的风格,迫切需要缩短表述和写作时间。
(4)青少年标新立异的心态,使他们对新词语充满好感,在日常交往和表达中更愿意使用鲜活、生动、新奇的词汇,而陈旧、古板的词汇往往不受青年人的青睐。
(5)青少年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也是新词汇广泛流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探究总结】
1.(1)网络用语:登录、在线、网虫、黑客、东东(东西)、大虾(大侠)、斑竹(版主)、恐龙(很丑的女孩)(2)缩略语:编程(编制计算机程序)、招办(招生办公室)、数控(数字控制)、海龟(海外归来)等。
(3)外来词:秀、AA制、T恤、IT人才等。
(4)港台话和强势方言:酷、酷毙了、酱紫(这样子)等。
(5)语气词和感叹词:哇噻、耶等。
(6)代用语:“根号2”代矮个子,“呕像”令人呕吐的对象等。
(7)旧有词语:量贩、期货等。
2.“滥肆”、“沸辣”是生造词,其余为新词语。
3.音译词:克隆咖啡拷贝;半音译半意译:霓虹灯新西兰高尔夫球;音译兼意译:乌托邦托福
4.D(“夕阳”比喻传统的、因缺乏竞争力而日渐衰落,没有发展前途的。)
5.B(“造血”比喻部门、单位、组织等从内部挖掘潜力,增强自身实力。)
6.示例:下海,原指到海里去游泳或打鱼,现在很多场合则指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商界做买卖;变脸,原指翻脸等,现在很多场合则指事物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7.(1)搁置不用(2)有意隐瞒(3)隐没无闻
8.(4分,释义和评价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房奴:(1)释义: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
(2)评价:“房奴”一词合乎语言规范,表达的新意形象贴切,更引人思考。
伊妹儿:(1)释义:就是指电子邮件。
(2)评价:比用“电子邮件”更俏皮可爱,更具有人情味与亲和力。
hold住:(1)释义: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保持住、坚持住,充满自信,从容应对一切;也有给力、加油的意思。
(2)评价:中英文夹杂,不合乎语言规范,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9.(1)通过“谐音”组合的伪造手法,折射出绿豆、蒜、姜、苹果、糖、油等农产品涨价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压力,风趣幽默地表达了他们的心理诉求。
(2)示例一:这些网络热词直指时事热点、爆料新知趣闻、调侃民生百态,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凭借其形象生动、简洁精准而有利于口口相传的特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不可缺失的话题组成部分。这些网络热词的背后,互联网的舆论监督功能越来越引人注目。
示例二: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示例三:从表面上看,网络热词的表达往往新颖、怪异,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这里面有修辞的力量、网民的巧思,另一方面,关涉到这种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民意表达。
学习评价(三)第三单元达标检测题
1.C(A似的shìB发酵jiàoD解剖pōu)
2.B(A颜—言C沧—苍D陨—殒)
3.B(“徘徊”指走来走去,“彷徨”指内心世界犹疑无主;“大红大绿”指色彩鲜明,这里也符合关云长的穿着;“大红大紫”指人的名气大,受到众人关注。“淡薄”指记忆逐渐消失,“淡泊”指人对名利不看重)
4.B(“甘之如饴”比喻乐意地过某种生活)
5.D(A项,主语缺失,“由于”和“使”不能并存;B项,应该是我国观众对日本动画并不陌生。C项,应该是“遭到恶意抢注”或者“被恶意抢注”)
6.(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4)大礼不辞小让
7.①他慈悲,尊重美②他无所畏惧③他不奉承恭维④他大义凛然。(意思对即可)
8.与所赞美的孙涵泊的思想性格相反的人的缺点和劣行。①对美不爱惜,并嫉恨;②忍字第一,私心为首;③察言观色,阿谀逢迎;④明哲保身,怕牵是非。
9.说明世间有不少人心存虚伪、行为卑劣,不实事求是,不正直、不善良。应当以孙涵泊为老师。
10.老师不仅仅指给我们授课的知识上的老师,而且还包括在行为道德上给我们启迪的人,甚至可以是几岁的孩子。(意思对即可)
11.①爸,赵局长的案子发了,您可得当心哟!那天……;②甭怕,你爸自有办法;③怕什么!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钱厂长不就是给我家点点(宠物狗)买了根金项
链嘛,大不了把点点抓走。
12.(4分)答案示例:
(1)他相貌清俊,目光炯炯,温和的笑容流露着总设计师的谦虚与博学;他声音洪亮,掷地有声,(2分)清晰的指令显示着总指挥的果敢与坚毅。(2分)
(2)他微笑时目光炯炯有神,给人相貌清俊的印象,(2分)他展现的温和笑容,总流露着总设计师的谦虚与博学;(2分)他说话时声音非常响亮,给人掷地有声的感觉,他发出的清晰指令,总显示着总指挥的果敢与坚毅。
13.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虽可避免做错一些事,但也会失去一些成功的机会。
第四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pósuōdiāozhuànxūdǎoxùè
liàngqiàngèzhìsǒng
2.悚:悚惧
竦:竦立剽:剽窃
飘:飘扬
彻:彻底
沏:沏茶撤:撤离
澈:清澈
撰:撰写
馔:酒馔焚:焚烧
婪:贪婪
禧:福禧
熹:熹微瞩:瞩目
嘱:叮嘱
【课堂活动】
一、诵读展示
提示:《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的情景,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之后炎黄子孙的自信、自豪、兴奋、振奋的感情。要读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殖民统治者的蔑视和对香港回归的欣喜、自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貌似没有什么“新闻”的一字一句里,饱含着人们对纳粹分子大肆杀戮、残害无辜的带血噙泪的控诉,回荡着人们对和平的阳光、宁静的绿荫的情真意切的呼唤。读时语气要庄重、节奏要迟缓、心情要沉重。
二、整体感知
1.扬眉吐气,大快人心。(意思对即可)
2.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三、问题探究
1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
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
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1)①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后一问题最好让学生找几篇新闻,对比着看看。我们平时所见的大部分是相对客观的报道,本文则是主观性很强的报道。
②这篇新闻名作之所以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不一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作者善于捕捉真实的细节和材料,透过平静的场景和画面去发现、挖掘有正义感的人们心灵情感深处所掀起的火山、风暴,诅咒战争、拥抱和平、呼唤良知,给读者以巨大震撼和感召。二是打破新闻报道的传统套路,运用双线架构,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相互交织,融景、事、情为一体,使气氛更加沉重,内容更加厚重,主题更加深重。三是在通常的情况下,新闻的情感倾向也应当是从场面和情节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由记者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可是本文却有不少直抒胸臆的笔墨,不仅有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还有记者本人的好恶喜怒。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笔墨并不是赤裸直露、无依无靠、漫无目的,而是讲究含蓄、节而有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一语中的。
③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如身临其境,感到震撼与窒息。
(2)“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郁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用的是反语。虽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B(A撰 zhuàn C祷dǎo粹cuì
D背bèi)
2.C(A照相机B不假思索D殴打焦灼沧桑感)
3.C(心智:思考能力,智慧。心志:意志。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
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瞩目:注目,侧重对某种事情的关注,范围更广泛)
4.A(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停下脚步应该是“不由自主”。)
5.C(A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B项,“打击”与“生存空间”搭配不当。D项,残缺主语,可删除“由于”。)
二、阅读星空
(一)6.参观者从最初默默匆匆地走过到步履沉重,他们“呆望”着毒气室和焚尸炉,“浑身发抖,毛骨悚然”,进而“惊叫”,“不忍卒睹”,“憋得喘不上气”,变得“跌跌撞撞”,以至“相互恳求地对望”,认为“够了”。这些情绪的变化富有层次,而且极其强烈。但是作者的描写极为克制,几乎是不动声色。但是正是这样,形成了巨大的欣赏反差,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参观者所经历的情绪体验。
7.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8.(1)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2)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蕴涵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了文章主题,深刻揭露了纳粹的罪恶。
(二)9.“形式”是指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虔诚地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
类曾犯下的罪行。“内容”是指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
10①不要“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或:反对搞形式主义,重
视活动本身的实际意义。②抛弃“官本位思想”不要总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或:不要在活动中一味地突出领导,杜绝“官本位思想”。
11①与文首构成呼应,圆合文章的结构。②奥斯维辛的雪,冷,白,清澈;它是一
面镜子,折射出出席纪念活动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哀悼的真诚和行事作风的平易,奥斯维辛的大雪中纪念活动,反衬出我们的某些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是多么的严重!反衬出我们的形式主义多么严重!③一语双关。表面指天气的寒冷,雪的晶莹,清澈。同时又表现心情的悲痛,所以说“冷”;而这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纯粹”不是为了彰显什么,而是一种虔诚的悼念和忏悔,又让人觉得晶莹、清澈。
12文章中的生动的叙写,精当的议论;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首尾呼
应、衔接自然的结构艺术等等,都是可以选取的答题点。只要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句顺畅,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文中有一段描写文字:“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读到此处,读者定会揣想,是何方神圣将驾临此处,须如此铺张而堂皇的仪式恭迎?“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一句又形象地勾勒出那活动操办人极尽巴结讨好上司之能事的嘴脸和某些官味十足的领导者高大形象!描写文字简洁而意蕴丰厚。
示例②:文章前半写4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上,“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他们平易而深挚的悼念姿态与我们的某些官员的“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官老爷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描写中作者的爱憎、褒贬不言自明。
示例③:文章的第七段用了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一连串的反问句,将官本位思想之严重官老爷作风之恶劣暴露得多么充分!
示例④:鲜明的对比(略)
示例⑤:精当的议论(略)
示例⑥:结尾艺术(略)
三、应用天地
13.答案示例:
(1)伯伯(大爷,叔叔),请问你了解“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吗?(或“请问,您了解臭氧层吗?”)
(2)(如果了解)谢谢你的关注,这是一些保护臭氧层的材料,请你再看一下,让我们共同宣传。
(如果不了解)很对不起,9月16日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这是一些宣传材料,请你关注一下。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14.示例:架设一座沟通现实与历史的桥梁,在阳光明媚的现实中,替那些无辜的冤魂呐喊:忘记会导致历史的重演!
解析:本题考查仿句,但又不同于以往的仿写句式的考查。这里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洞察力,抓住课文的核心价值,又要求学生关注现实。颁奖词是近年来媒体上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要求语言精炼而深刻。
15.(1)世界上罕见的疣鼻天鹅及数量巨大的大雁群近日飞抵天津市大港水库,为天津野生珍禽资源考察提供了可喜的材料。
(2)疣鼻天鹅、鸿雁群飞抵天津
第11课包身工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 luólòngcáo pìrúshuìnüèhōng lánlǚqìkūlóuxīngpánshānlián mǐn
2.蠕蠕动
儒儒学
嚅嗫嚅忪惺忪
讼诉讼
松松柏
汀水门汀
订订立
仃伶仃栅栅栏
跚蹒跚
珊珊瑚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描写了三个场景:
首先是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精神状态的麻木,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糟糕形成对比。
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
最后是五点钟之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三、问题探究
1.(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包身工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2)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有三方面的原因:①廉价(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②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③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2.第8—11段,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以铁一般的事实戳穿了带工们的无耻谎言。
第15—22段,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深刻说明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
遭遇的根源。
第34段,在第三个场景最后,介绍一段背景材料,作者列举确凿的数据,有力地揭示日本工厂靠敲骨吸髓的榨取来积累财富的罪恶本质。
3.“芦柴棒”,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4.“某一些人”指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同时,向他们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B“褛”应读lǚ;C“嘈”应读cáo;
D“契”应读qì。)
2.C(A睡”。)
“咳漱”应为“咳嗽”;B“执坳”应为“执拗”;D“磕睡”应为“瞌
3.B(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热情:热烈的感情;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报怨: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赢利:获得利润;营利:谋求利润。)
4.C(A项,三差二错:指意外的差错和变故;B项,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D项炙手可热:比喻权势极大,气焰极盛。)
5.B(A“十六七”中间不加顿号;C“是不可能有的”后面用句号;D括号
要紧接着被解释的词语“斗争”。)
6.C
二、阅读星空
(一)7.在老板们的残酷管理和压榨下,她们的精神已变得麻木不堪。
8.对比排比比喻
9.言之成理即可。
(二)10.文章开篇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渲染气氛,以圣洁的雪引出了对钱学森高尚品格的描写,表达了对钱老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
11.①艰难归国大放异彩——爱国之情。②美满婚姻良缘天成——夫妻之情。③病榻关心人才培养——忧心教育。
12.①家学渊源:家族辉煌对他的触动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②妻子帮助:妻子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和科研上的启发。③领导关怀:新中国各代领导人都对他关爱有加。
13.(1)淡泊名利(懂得拒绝),热爱祖国,爱好广泛(有探索精神),乐观坚强,重视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答出四点即可)
(2)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不仅要有专业上的成就,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在重视科学素养的同时重视人文素养,勇于打破科学和思想的禁区。要学习老一代科学家身上的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结合第一问发掘科学家的内涵,任选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三、应用天地
14.(1)④②⑤③①(2)及时性真实性文学性
15.示例:我们既要品尝龙井,又要享用咖啡。(符合题意即可)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 sǒngchángéyùnniànggènxiāoyìjúqiánkūn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50年代末开始探索人造卫星,70年代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80年代“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神舟”一号至四号升空,“神舟”五号升空,梦圆飞天。
三、问题探究
1.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有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2.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寓指这一探索过程。
3.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
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的艰辛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被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D(A项,依次读bèi、péi、pōu、pú、péi;B项,依次读méi、wǔ、huì、hǎi、huì;C项,依次读pō、bǒ、bǒ、bō、pī;D项,依次读pí、bì、pái、bài、bǎi。)
2.D(D项,“摘星拦月”应为“摘星揽月”。)
3.B(本题考查同义词的辨析,根据语境和搭配,可以得出B项最恰当。)
4.A(B项,书名号改成引号。C项,应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D项,“大手”后用冒号。)
5.D(A语序不当,“国产”调至“飞天”前。B“跻身”有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
列、位置之意,因此,“于”属赘余。C搭配不当,“越来越重”和“职场竞争”不搭配;
“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不能并列。)
6.B(A歧义: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二是政府有关部
“看不上”有两种理解:一是没条件看;二是看不
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C上眼。D
歧义:一是警方对报案人回答表示愤慨,受动对象指向报案人;二是警方对围观
不管者表示愤慨,受动对象指向围观者。)
二、阅读星空
(一)7.①②③段为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意义重大。
8.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对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叙述。
9.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天历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是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由此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同时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说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是一批又一批航天人勇于献身、勇攀高峰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结果,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11.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
12.专家解读“奔月”神话(或嫦娥寄托探月梦想)
13.苏轼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
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
三、应用天地
14.选词:①c②e③a④b⑤d
标题:世界瞩目,中国漫步太空
15.(1)“神七”有望在2010年前升空。(2)航天员将进行太空行走。(3)飞船将实行对接。
16.赞成这个倡议。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缺失自立、自强的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处世、立身,成就自己的事业,独立、自立是生存中必备的法宝。同时签订协议,能够增加孩子生活中节约意识;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也利于养成孩子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美德。(若不赞成也可以,要言之有理。)
名著导读——《论语》
【积累梳理】
一、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略
5.人不知而不愠
6.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不耻下问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玉不琢,不成器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不亦乐乎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小人长戚戚
18.匹夫不可夺志也。
19.学而不思则罔
20.其身正其身不正
【探究总结】
二、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5.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6.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7.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8.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9.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0.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三、1.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最后一个“知”( zhì)通“智”:聪明。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2.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3.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4.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5.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6.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7.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后来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四、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诚实,讲信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突出要向贤人学习,不断自我反省等。这些言简意赅的言论,都堪称至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仍有现实和借鉴意义。
五、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从治学角度,重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育。
学习评价(四)第四单元达标检测题
1.C(A项“媚”应读“mèi ”;B项“嬉”应读“xī”,“卡”应读“qiǎ”;D项“揩”应读“kāi”)
2.D(A项,“顿”应为“钝”,“世”应为“事”;B项,“返”应为“凡”;C项,“到”应为“倒”。)
3.B(第一个空选“饲养”更能体现出“包身工”地位的低下,日本资本家对待她们就像对待牲畜一样;第二个空应选“视野”,表示视力范围,有一定的广度,“视觉”无此义;第三个空应选“勘误”,是纠正错误的意思,“刊误”则指报刊中的错误,句意是指纠正错误的表。)
4.A(“只要”表充足条件,“如果”表假设关系;“或”表选择关系,“和”表并列关系;“对于”和“对”二者的区别是,“对”的动词性强,而“对于”的介词性强。“可能”:①表示可以实现;②能成为事实的属性,可能性;③也许,或许。“或许”表示不很肯定。这里是强调可能性的问题。)
5.C(“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气,用在这里词义太轻,应用“信口雌黄”。“司空见惯”后不能带宾语。“情不自禁”是指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句中应该用“不由自主”。)
6.B(②①分别对应后文的内容,先自然景观,后人文历史。④要以③为依托承“湘江”而“江心”,故应为③④)
7.A(直径30微米的齿轮装配成的机器人,而不是“直径只有30微米的小小机器人”)
8.C(“防止因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不是医学机器人的功能)
9.D(A“可以不生病”说法无据;B文中没有谈及病毒变异的情况;C原文说“一张邮票上可以放置几千个这种涡轮机”只是要说明这种涡轮机的大小)
10.属于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时间、地点;同时点出是周末的寒冷的早晨,侧面表现了总理的勤政和辛苦。(4分,每个关键点1分)
11.写出记者的焦急、忙碌、辛苦,以此来突出(或“衬托”)总理出访行程的忙碌、紧张和辛苦,突出了标题中“急行军”的“急”。(或:这是侧面描写,用记者的焦急、忙碌和辛苦衬托总理的紧张、忙碌和辛苦,突出了“急行军”的“急”。)(4分,每个关键点1分)
12.结构上,呼应开头和题目;内容上突出了总理的勤政、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画线句通过对比,暗示总理开创了领导人出访高效、务实的新风;表达了对总理的钦佩和赞美之情。(结构、内容各1分,效果2分)
13.可以从“环境渲染”“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用词”三个角度的任意两个角度赏析,并能结合词句加以具体分析就可以。(6分)
14.(1)不少知名企业招聘不再在学历上设置过高的门槛。(2分)
(2)(2分)答案示例:①从公司选人角度:公司选才“任人唯能”(任人唯贤),不以学历高低为标准,这种转变值得称道。②从人的自身发展角度: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施展的空间,不必因学历低而自卑。③从社会角度: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有利于人尽其才,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15. 示例:你是我低迷时的一曲清音,当我意懒神迷时,优雅的旋律使我心旷神怡;你是我迷茫中的一盏明灯,当我徘徊歧路时,璀璨的光芒让我豁然开朗。
16.(1)①句在“科技节”后加“开幕式”。(2)②句“期间”改为“上”,“丰富多彩”改为“精彩”。(3)③句“用模拟道具”改为“用道具模拟”。(4)③句“遭到”改为“得到”或“受到”。
必修一模块检测题
一、1.D(A劲jìng;B溯sù;C剖pōu)
2C(A慢—曼;B廖—寥;D汇—会)
3.A(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屹然:屹立的样子。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寄居在别处。意气: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义气:①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②有这种气概或感情。)
4.B(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褒义词。殒:牺牲;恤:顾惜。)
5.D(A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宾语,应在第二个“学习和使用”后加上“的现象”;B句不合逻辑,应在“准确”前加“能否”,或将“成败”改为“成功”:C句搭配不当,应为“密集的雪花夹着呼啸的狂风纷纷扬扬地下起来”。)
二、6. C(此项所说的是在现代的高考语文考试中考生书写工整会给阅卷老师带来愉悦的感受,甚至可能产生较好的答题效果。这种答题效果不属于书法艺术的特点。)
7.D(此项中对毕加索的话的判断不科学,正如作者所言一代绘画宗师对学习中国书法是“尚有念头”。毕加索的原意是强调艺术家的艺术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
8.B(“‘天书’给中小学生的书法带来消极影响”错。)
三、9. A(谢:谢绝)
10.C(C项,乃: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A项,所:①②均为助词,与后边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B项,与:①②均为介词,和、同。D项,以:①②均为介词,因为)
11.D(④是说窦宪,⑥是说乐恢死后受到人们的尊重。)
12.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有误,说反了)
四、13.(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关键词:为、交)
(2)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关键词:会、数)
(3)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关键词:每、以)
14.(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
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15.(1)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风萧萧兮易水寒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五、16.
不得体词句拜读微瑕斧正修改费心一读毛病修改17.中国将建立涉密经济数据专项督察制度。(4分)
18.鱼儿也许憎恶巨浪的汹涌狰狞,却依然在大海中追逐自由;荷花也许仇恨烈日的酷热难当,却依然在溽暑中展露风姿。
六、(一)19.以粽香为触发点,引起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2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2分)
20.(1)第④节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分)
(2)第⑤节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2分)
21.动作描写。“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细腻地描写了姥姥对儿孙辈的疼爱。外貌描写。“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写出了姥姥年轻时的美丽。想象。第九段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答对两点得4分)
22.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答对两点即可得6分)
(二)19.点明马六甲在马来西亚悠久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强调了胡主席此次访问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2分)照应题目,引起下文对中马友谊历史的诉说。(2分)
20.文章描写了民众欢迎、争相合影、赠送标本、曾金礼展示绘画作品和依依惜别等主要场面;(2分,答出其中三个即可)这些场面描写有强烈的现场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当地民众的巨大热情以及中马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分)
21.这样安排材料有利于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2分)在说明中马友谊源远流长的同时,揭示了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美好前景;在展示深厚友谊现实的同时,揭示了现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
22.(1)中马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上溯到郑和下西洋;(2)中马友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对巴巴娘惹博物馆的描写可以看出中马由民族交融而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3)中马友谊有坚实的民众基础,从文中可以看出民众活动高度的自发性和巨大的热情。总之,中马友谊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6分,每点2分。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七、23.作文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
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
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力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
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暗示怂恿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予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参考答案高中课程新学案语文必修2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xièwěngduómíniǎonuóhānqiànfànēyuàn
2点缀拾掇啜泣辍学
倩影靓妆婧女
袅娜枭雄
和谐揩油
3.补充:惦记掂量踮脚嬉戏嘻嘻哈哈熹微渺茫缥缈神采张灯结彩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很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采;蛙叫蝉鸣——最为热闹。总之,写出了荷
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三、问题探究
1①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如文章第五段,作者写月色时用了“泻”、“浮”、“洗”这样一些动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的确,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却能唤起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用“照”字却只有呆板的份儿。“浮”同样写出了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出迷茫的景象,一上一下交在一起,便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②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③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2.①从本文的写作背景看,朱自清对现实是极为不满的,虽置身于优美静谧的月下荷塘,仍难排解愁绪。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
②朱先生笔下的月色荷塘展示出来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境界,我想这正是作者追求生活情趣的流露。由此可以看出,他追求自由、平和的生活,对现实不满又无可奈何。
③朱先生将月下荷塘这一“个人小天地”描绘得如此宁静美丽,足见对其珍爱有加,说明他是一个追求闲适、安宁生活的普通的知识分子。
④作者在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妻”,又提到他的儿子,当时他又是大学教授,再加上荷塘中的美好景致,可由此推知他是一位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的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老师。
四、拓展生成
[参考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A独处chǔ;B荷枪hè;D气氛fēn)
2C(A应为“嘻嘻哈哈”,“风姿”同“丰姿”;B
应为“愣头愣脑”)
应为“没精打采”;C“班
驳”同“斑驳”;D
3A(A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B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
刮目相看:指别
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C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D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做自己的话。)
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
4.C5.B
二、阅读星空
6.A
7.通感她的歌声很甜。他的愁绪仿佛像秋天的绵绵细雨。
8.“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汽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画”——仿佛是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9淡云中的满月是直接描写,斑驳树影中的月色是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可以把景物
准确、生动鲜明地展示给读者;间接描写则借助其他媒介来烘托要描写的对象,可以收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10.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11.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12.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13.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
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的心路历程。三、应用天地
14略。自选一个话题,写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句式与例句相同。
15.答案示例:
(1)更喜欢第一种。因为它的句式短小,朗读起来节奏短促、鲜明,更能显示出“青春”的生机和活力,更符合“青春”富有激情的特点。
(2)更喜欢第二种。因为它的句式较长,用理性色彩较浓的口吻讲述“青春”的内涵,更容易引起读者对“青春”的思考。
第2课故都的秋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diāohùnjiáruǐzhèzèqítuíxiāoxùnlǐnpì
2衬托/思忖大笔如椽/缘木求鱼/不容置喙萧索/洞箫喇叭/咳嗽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并提取文中的精要,即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既要分别品味写景和抒情,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看出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特点。如何看待这种“悲凉”,要求学生充分地表达个人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鼓励。
参考答案:
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
三、问题探究
1.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给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2.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原因: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层文化的气息,给“故都”再添色彩,也更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从行文章法看,作者把文笔从写景转到议论,有起伏跌宕的效果,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3.文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现摘录一些并稍作品味。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
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
四、拓展生成
参考答案: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兰朵残垣。槐蕊落地,寂寞人在故都。(不用讲究平仄,能基本押韵即可。主要学习排列意象,景中含情,末尾直抒胸臆的写法)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2B(A黄—皇C箫—萧D蓑—衰)
3D(“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4.C(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浑浑噩噩:形容混沌无知的样子。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如“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条萧索的荒村”。萧条:可用以形容经济衰微,经济不景气。十足:指物品成色纯或十分充足,前者如十足的黄金,后者如神气十足。实足:确实足数。)
5.D(A.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
6.A(B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C成分残缺(搭
配不当),应改为“截至5月9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至5月9日17时30分”;
D搭配不当,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歧义,“迅速赶到的”统辖“医
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
二、阅读星空
(一)7.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8.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9.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10.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二)11家中生活气氛、雪晴时分、冬夜印象。
12因为这是北方人典型的饮食习惯,反映了北平人(北方人)不同于南方人(在适
应天气、饮食习惯方面)的生活场景。
13以“我”行于雪原途中的视角,写所见之场景。树林、远山、寒风,深刻而伟大
的印象,历久不衰。
14对北平充满怀恋之情。
15正像是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
三、应用天地
16.少年比起老年来,正像初升旭日之与垂暮夕阳,白纸一张之与经典一部,骏马飞奔之与老骥稳行,初春秧苗之与金秋硕果。
17.略。
第3课囚绿记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yùyìyùhéqiànpósuōpiēhúténgxùnyīxǐxiákūxīlìx
iānyàxì
2徒弟/陡峭/迁徙猗郁/倚仗/绮丽闲暇/遐想/瑕不掩瑜葱茏/笼罩/靠拢揠苗助长/都
江堰/偃旗息鼓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1文章思路大致是:寻绿(欢喜这片绿影)→观绿(消除不快的记忆)→囚绿(比
喻爱和幸福)→放绿(不屈服于黑暗)→怀绿(怀念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友)。
结构简图:
作者行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果)↑↑↑↑↑
作者想法:欢喜绿影→消除烦恼→留住幸福→佩服勇士→怀念朋友
(因)
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的演进方式,形成作品特有的情感节奏。
2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热爱,文章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
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问题探究
1.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
2“囚绿”是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囚住这绿色,“拿绿
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我”从案前的枝条中发现了“生的欢喜”,这一枝青藤成了“我”的“绿友”。“我”爱绿至极,即使它不了解“我”的爱抚和善意,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但“我”仍固执地还要“囚系住它”。而被幽囚的常春藤,“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哪怕枝叶病损,仍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这些描写,为表现常春藤的性格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常春藤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我”原想在离开的时候恢复“绿友”的自由,是由于对它的挚爱,那么,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3《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
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
同时,常春藤形象地象征着作者自己的品格。作者本人就是因坚持在抗敌文化工作岗位上,而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杀害的。
4.设题意图: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这些语句,应该注意结合语境来考查。这些语句只是举例性的,其实可以品味的语句远不止这些。
参考答案:(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做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B(A中“角斗”“角色”C中“遐想”“急不暇择”D中“脉络”“脉搏”加点的字读音相同)
2.A(B笼—茏;C敝—弊;D脏—赃)
3.B(A项《囚绿记》应为书名,加书名号;C项为选择疑问,中间应用逗号隔开;D项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去掉等等。)
4.B(A项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C项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D项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中,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三项都使用正确。B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
5.B(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
“受惠”的对象
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D不正确。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6.A(场所:活动的处所;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妆饰:打扮或打扮出来的样子;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简洁:简明扼要,干净利落(多指语言文字等);简捷:简便快捷。)
二、阅读星空
(一)7作者囚绿的前因后果。
8两者都是出于一种自私的心理和占有欲。作者由“恋绿”而“囚绿”,最初是被绿
色所吸引,而到最后则是被它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激化,也表现出对大自然生命的无可奈何。
9因为两者都同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
10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不可人为干扰。
11(1)不矛盾,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绿友”的喜爱,只不过后者表现得更偏执。
(2)作者对“绿友”的感情由最初的迷恋到最终由于“绿友”的固执而产生偏执的囚锢之念,表面上是一种摧残,实质上是作者从“绿友”身上看到坚贞不屈的精神,由此引发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志和信念。作者对绿友的感情一步步升华。
(二)12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
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13(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14①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15第一问: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②“光”中的马缨花
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第二问: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三、应用天地
16.②③⑥④①⑤
17.略。例句是“……的……,是……的……的,把……”的句式,修辞上采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
18.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做心理咨询。)
【积累梳理】
一、略。
二、直截了当、焕然一新、道貌岸然、既往不咎、别出心裁、礼尚往来、殒身不恤、振聋发聩、铤而走险、趋之若鹜、按部就班、色厉内荏、如火如荼、因地制宜、推心置腹、纷至沓来、原形毕露、谈笑风生、委曲求全、金碧辉煌
【探究总结】
一、南柯一梦(淳子棼)东施效颦(东施)江郎才尽(江淹)赴汤蹈火(晁错)投笔从戎(班超)鹤立鸡群(嵇绍)负荆请罪(廉颇)杀妻求将(吴起)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鞠躬尽瘁(诸葛亮)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三顾茅庐(刘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
二、1.“七月流火”语出《诗经》最著名的篇章之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的是夏历七月黄昏时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表示天气转凉进入秋天了。
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然”,正确。
3.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即形容说话有分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这个广告是为了表示该公司将对客户许下的承诺给予实现,决不食言。但由于对成语的误解,使得这个广告本身成了一个错误。
4.不可收拾: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向发展而难以控制,为贬义成语。
5.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蓄谋已久。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多用作贬义。
6.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会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很大,气焰极盛,使人不敢靠近。
7.美轮美奂:轮,高大的样子。奂,众多,盛大。形容房屋高大美丽。误解:以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这个词语形容。
8.不翼而飞:现多用于比喻东西突然无故丢失。这里应改为“不胫而走”。这两个成语的适用对象不一样:“不胫而走”本意是没有腿脚却走得很快。多用于比喻消息、谣言、文章等流传或传播迅速。
三、1.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2.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5.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7.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非常多。
8.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9.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
10.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11.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习评价(一)第一单元达标检测题
一、积累运用
1.D(A.踱duó;B.颤chàn;C.揠yà)
2.D(A.幽僻;B.渺茫;C.嬉游)
3.C本题C选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所以,第三题考的还是一个“理解词语实际意义”这个考点。
4.A(B宾语残缺:“解决……根本”后加“问题”;C宾语残缺:“出现了……的
新型欺诈”后加“手法”。D“遗存或废墟”与价值不搭配,删去“遗存或”。)
5.A(A项句号应在括号内。)
6.(1)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2)莲子清如水(3)共君一醉一陶然(4)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阅读鉴赏(18分)
7.(4分)①外形粗壮憨实;②品格谦逊:③本自天然。
8.(4分)通过黄山、武夷山的奇、险、怪衬托柴达木的山给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同时为下文描写柴达木的山作铺垫。
9.(4分)(1)创作必须突破文化、知识和套路的遮蔽,做到心灵与自然的交流。(2分)(意思对即可。)
(2)我不敢确认自己能否像李白那样敞开心腑去看柴达木山,是否真的领略到柴达木山的独特之美。(2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①比喻、拟人。“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表现柴达木山的敦实可爱;将“柴达木山”说成“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表现了柴达木山的谦逊、不张扬的品质。(3分)
②对比。“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通过对比,表现“柴达木山”的壮实、威力无比。(3分)
三、语言表达(12分)
11.【答案】示例一: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
值的花卉,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
示例二: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栽培历史1分,种类1分,价值1分,象征或喜爱1分,意思对即可。每超出2字扣1分。)
12.示例:覆盖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覆盖在敦煌的阳关古道、八达岭长城墩口,染白了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鬓发、霍去病的金戈铁马。
13.③②⑥⑤①④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chīqiānqiāngguǐzàishìjiùxūtuōjiāncúshāngw
ǎngsùxìxíxiǎnyǔnhuángkuífēi
2匪非于吁说脱泮畔莫暮尔棘急
3①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黄。②数词“二三”,带宾语“其德”,用作动词“三
心二意”。③夙、夜,名词作状语,分别指在早晨、在晚上。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⑤名词用作动词,下。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一)《氓》
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变得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女子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诗里颇为详细地写氓直接鲁莽的求婚方式、两人订下婚约的经过及两人充满浓情蜜意的约会等,这表明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因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女子在心里珍藏着这些美好片段,它们在记忆里留存着鲜明的印象,女子连小细节都没有忘掉,她从中感觉到幸福、甜蜜。然而,想起婚后生活,女子的幸福感渐渐被破坏掉了。贫苦、劳累对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丈夫的变心,整个人和从前不同了。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娘家的亲人也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想到这里,女子伤心极了。伤心到极处,不由对氓产生怨恨的心理,伴随着一种受骗的感觉。因为她和氓小时候就是玩伴,相处得很融洽,长大成人后对氓也非常信任,根本没想到他有一天会变心,这也是当年她很快地答应他求婚的原因。思前想后,她对氓反感到极点,只有和他断绝关系了。
(二)《采薇》略
三、问题探究
1.古代诗歌总是靠形象来抒情,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借景抒情。诗中多次写到淇水,正是因为淇水可以表达女主人公的感情。
诗中多次写到淇水,通过淇水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渡过淇水他们定下了婚期,淇水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现在,女主人公被遗弃了,作为弃妇,她又见到淇水,淇水勾起了她的思绪,令她不能自已,“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多么令人伤心啊;但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并不是软弱无能的人,她不靠男人也能活着,最后她坚强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达了她决绝的态度,令人敬佩。
2而陨。
(1)比兴句: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桑之落矣,其黄
(2)在结构方面的好处: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叙事时的平铺直叙;②插入的比兴句在结构上起了暗示的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主人公婚后的生活并不美满,使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句起过渡作用。
在内容方面的好处:①比兴句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②用和女主人公生活联系密切的桑树作比,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3.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是回忆当年的出征;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是写罢战归还。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
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的评价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完全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他此时复杂的感情。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A项guǐ;B项雨yù,说tuō;D项徂cú)
2.A(B项畔、叛pàn;C项递睇dì;D项滂pāng,其余都读páng)
3.C4.C5.略
6.①—③略④报之以琼琚⑤如琢如磨
⑥闻者足戒⑦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二、阅读星空
(一)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实际含义:一方面是写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另一方面是写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枯竭。
8.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无与士耽”。她的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二)9.赋。
10.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11.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三)12.《蒹葭》和《采薇》一样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13诗歌塑造了一位情思满怀、不畏艰难险阻却难以与意中人相会的苦恋者形象。
14语言优美、明快,使诗歌富于音乐性,以富于质感的叠词状物写景,以“蒹葭”
“白露”起兴,通过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情绪,使诗歌更生动。
(四)15.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16.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
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三、应用天地
17.(岁月的墙上)挂着一串风铃,摇响在你的耳畔,迷失在我的梦中。
18.老师婉拒说:你的肩膀还很稚嫩,还是让我来担当自己的重任吧。
学生坚持说:你不磨练我稚嫩的肩膀,我以后怎么担当重任呢?
第5课离骚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kuāzhuó yuánchǎi jímiǎnjījīchàchìkètúnjiǎns
uìgāojì
2.(1)章通彰(2)错通措(3)郁邑通郁悒(4)圜通圆(5)离通罹
3略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三、问题探究
1课文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
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弃的原因及
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疏弃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开展丰富的想象,用“蕙”“茞”“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用披戴来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初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2(1)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可参见“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所举的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四、拓展生成
参考提示:我想屈原首先是一个诗人,因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完美,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境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这是屈原的风骨,也是屈原所具有的诗人的气质。我觉得屈原不该是个政治家,他所具有的品质使他难以在名利场上立足,他遭谗被贬,所幸的是,愤怒出诗人,他把他的愤慨用笔留给了后人。
屈原是一种精神,每次诵读《离骚》,我就会觉得周身的血液在涌动,我总是很激动,我仿佛能看到屈原临江而立的那一种悲壮。在我们的历史上的确有过很多出色的政治家,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但请不要忘了,我们同样需要诗人,没有他们留下的文字,没有他们的那一种精神,历史又如何得以血肉浑然一体?
解析:通过学习《离骚》以及对屈原的综合了解,能够对屈原有着独特的见解,那就是屈原是一个精神重于形象的诗人。然后可以谈论他作为一个大诗人的气质和贡献,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才华和遭遇。对其独特性有所分析。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1)只是;即使。(2)修饰;整理。(3)互相;观察,xiàng
2.(1)哀:以……为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哀伤”或“为……而哀伤”。(2)步:使……步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3)长:加长之意,形容词用作动词。(4)厚:推重,形容词用作动词。(5)高:加高,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1)被动句(2)状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定语后置句(5)定语后置句
4.D5.B6C
7.①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②世上的芳洁与污浊杂糅在一起呀,只有我品质没有损伤,依然明洁闪光。③后悔择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地伫立而想返回。
二、阅读星空
8.诗的起句以沅湘的水比兴,沅湘的水是流不尽的,流不尽的又岂止是水,更是屈子的深怨啊!诗的前两句以“不尽”来比拟屈子的“怨”的深长,以“何深”来比喻屈子“怨”的厚重。
9.诗的后两句是用惜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在景中又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满腹遗恨的形象,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
10.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11.整体看托物言志;还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2.参考答案:任选一种即可。
(1)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在火树银花的映照下,香车
宝马的人流中,万千佳丽湮没不了她的盈盈暗香。词人辗转搜寻,蓦然回首,她却在灯火稀疏冷落的地方,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憔悴烦躁,令人怦然心动。
(2)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心情。挥师北上,收复中原,一直是词人孜孜以求的宏图大业。词人多么盼望朝廷能一夜东风,放花千树,给自己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是自己被弹劾去职,闲居多日,犹如躲藏在阑珊灯火下的寂寞佳人一样,无可奈何。
(3)这形象是作者自况。朝廷主和派当道,权贵们车水马龙,风箫鱼龙,一派流光。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被弹劾去职后,宁愿在冷落孤寂中幽居,保持自己盈盈暗香的高洁品质,也不愿迎合权贵,与之同流合污。
三、应用天地
13.(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中下定义的知识点。做此题时先找出主干:端午节是节日,然后根据所给材料在宾语中心语前边依次添加修饰成分,哪个国家、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有什么意义、是什么性质等,就可得到答案。
14(1)启示我们:昂起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头颅,就自然会踩碎对神灵无知
的膜拜和尊崇。(2)启示我们:不要做那种缺乏独立人格和鲜明主见的“起哄者”及“好事者”。
第6课孔雀东南飞(并序)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一)páihuáikōnghóumǔchuílíngpīngrú wēiruíliándàimàoyìwánfǔpǐyāohúfǎngzhízhúchíchújīzàng yǎngěngyèyǎotiǎopiánluò yì
(二)通假字
1.帘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2.取娶娶妻
3.纫韧柔韧牢固
4.槌捶,敲打
5.要邀
6.藏脏,脏腑
(三)一词多义
1.副词,仍旧/原来的,旧的/副词,有意,故意
2.助词,无实义/代词,你/代词,这样/代词,这样
3.古代指女子出嫁/依照/副词,刚才
4.辞别/拒绝、谢绝/警示
5.抬起/举动,行动/办成/全
6.意想,想到/内心
7.从堂上退下来/击退/副词,还,再
8.介词,被,读wéi/成为,读wéi/作,写,读wéi/介词,因为,由于,读wèi/介词,替,给,读wèi/算,算作,读wéi/介词,为了,读wèi
(四)词类活用
1.(1)①任官职②敲③发光
(2)①向东南②用手巾③从交州、广州④一天天地⑤在黄泉路上
2.使……受煎熬
3.(1)①厚待、喜欢②称艳
(2)使……享受荣华富贵
(五)古今异义
1.见识短浅2.自作主张3.可爱4.拜了两拜5.诚挚6.(夫妻)在一个家庭里共同生活7.处置8.教养9.互相交叉重叠10.吉利
11.多多劝告12.无论如何
(六)偏义复词
1.偏指“婆婆”2.偏指“作”3.偏指“兄”4.偏指“兄”5.偏指“马”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2—3.宾语前置句4.主谓倒装句5—6.状语后置句7—10.省略句11.被动句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1略
2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
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爱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
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和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3略
三、问题探究
1.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
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
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
2.府吏(焦仲卿)“举言谓新妇”几句,是在向母亲求情而被严词拒绝之后,回到房中和兰芝说的。兰芝对于他的求情本来还抱有一线希望,因此,仲卿为了避免过于刺激她,尽量缓缓地说明原委,并且及时许下承诺。“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是殷殷叮嘱,温存备至。而“低头共耳语”几句,是焦、刘两人在路口分手时说的。在路口话别,势必不能多说,因此仲卿拣了最紧要的意思讲。加之分别在即,今后双方的处境难以预料,因此,这几句和前面几句相比,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虽然相同,但语气急迫得多,并且出现两个“誓”字。最后一句“誓天不相负”是临别发誓,于是引出下文兰芝的誓言来。
兰芝对母亲的劝嫁是“含泪答”,因为母亲能够体察女儿的心,同意女儿的选择,她内心的痛苦也可以让母亲知道;对兄长的劝嫁是“仰头答”,因为她知道兄长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既然无法抗争,只有假意听从。心意已定,她的内心来不及痛楚,只想快快把眼前一切事情了结。
3(1)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诗歌中既有对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
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兰芝再嫁热闹隆重场景的侧面烘托。这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也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情境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因为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因此更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
(2)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被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大有人在。像刘兰芝一样的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
所以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入了自己的感情。《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所以写刘兰芝再嫁的情形,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们的意愿。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2.D3.D(D项相互,其余是偏指一方)4.A、C(辞别)
二、阅读星空
5.用了兴的手法;为全诗写下感情的基调,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
6.采用了赋的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的心灵手巧,多才多艺。7.C
8本诗是一个女子因见弃于用情不专的男子而表示的决绝之辞。开头两句运用比兴
的手法,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犹如云间的月亮皎洁常在。
9这四句宕开一笔,一般女子出嫁总是悲伤地哭泣,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只要嫁
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就是很幸福了。言外之意,自己今日遭到遣弃才是最悲伤的,这是初嫁女子无法体会到的滋味。
10重情义,鄙视金钱;用情专一,反对“两意”。当她了解丈夫感情不专之后,既
没有丝毫的委曲求全,也没有疯狂的诅咒和软弱的哀求,表现出妇女自身的人格尊严。她把痛苦埋在心底,冷静地与负心的丈夫置酒告别,气度何等娴静,胸襟何等开阔!
11本诗依照人物回家的顺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其返乡经历是:始
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人物情感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基本意思答对即可)。
12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
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13.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14.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三、应用天地
15.①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②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16.(1)红尘途中,恋歌未绝;黄泉路上,携手同行。(2)生时鸳鸯两拆,死后琴瑟和鸣。(3)梁祝化蝶千人颂,焦刘绝唱万古传。(4)磐石蒲苇坚韧不变,梧桐鸳鸯恩爱相依。
第7课诗三首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fúróngwèijīn yōu duōzāyànbǔifányìn
2.通假字
“”通“宴”,宴会,用酒招待客人
3.一词多义
①介词,对着/抵挡/介词,方,值
②缘故/旧交情/副词,故意/副词,特意
③四周/方圆/方法
④回头看/拜访/副词,难道
à sèmòqiānjīzhuō
4.词类活用
(1)遮蔽(2)向南(3)使……归服
5.古今异义
①指感情深厚。②多少。③轻柔而缓慢地飘升。④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1首先,在意象的选择上,诗人选择了“芙蓉”、“兰泽”、“芳草”这些给人以清幽、
高洁的感觉的意象,尤其是开首第一句“涉江采芙蓉”即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其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是含蓄、悠长的、形象是美好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平缓的语调将自己的孤独、忧愁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思念虽是痛苦的,但这份忧伤而又美好的情感曾让天下多少有情人泪流满面。
总之,意象的高洁,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情感的含蓄、悠长,带给读者一种酸涩而又略带甜蜜的感觉。
2.(1)苦、忧(多次出现)(2)对生命短促的浓浓伤感;对天下贤才的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3.(1)“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
场极大厌恶。“羁鸟”、“池鱼”是作者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2)前四句写近景。描写自己的宅院。体现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后四句写远景,描写了一幅更为广阔的田园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谧淡泊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三、问题探究
1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
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看似劝人及时行乐,但联系背景来看,此诗作于与孙权决战之前,大宴诸将之时,此时,曹操已平安北方,有一统天下之雄心。所以这诚然是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但并不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是感到一种大业未成的时间紧迫感。在这种紧迫感之下,他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他知道许多贤才如“乌鹊”一般,没有归宿,便对他们发出呼唤,希望贤才归来,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因此,唐人和罗贯中的说法都有失偏颇。
3.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
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契qì哺bǔ瑟sè呦yōu)
2.A(“及时行乐”讲错了)
3.D(不是夸张手法,应该是借物写人)
4.(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二、阅读星空
5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时间长久之意。用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
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
6诗中两次出现“相去”,不是无意义的重复。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
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这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人的原因。
7“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与“晚”是“诗眼”。“老”,并非实指年
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身心交瘁,有似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8.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9.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远离尘世”);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10.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1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1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三、应用天地
13.①驴脾气;②黔驴技穷;③驴唇不对马嘴。
14.答案示例:只不过你用五味调和满足人们的口腹之需,我用如花妙笔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只不过他用犁锋在土地上书写麦浪的诗行,我用双手在键盘上敲出思维的硕果。
梳理探究(二)修辞无处不在
【探究总结】
一、“绿”既有动态又有静态之美,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写出了生机勃勃,春满江南的景象,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二、1.(1)《庄子》——哲学的天籁;(2)《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3)《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4)《聊斋志异》——瓜棚下的怪谈;(5)《三国演义》——龙争虎斗;(6)《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
解析:答案要点:①一部文学名著和一部文化经典;②名著经典的内容主旨。
2.①起床:度过了漆黑的夜晚,迎来了又一个美丽的早晨,同学们快快起床吧,让我们伴着初升的阳光,展开笑颜迎接新的一天!②晨读:阳光、清风,鸟语、花香,早晨的风光是美丽的,早晨的记忆是清新的,同学们,捧起书本读书吧,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③午餐:同学们,就餐时间到了,饥肠辘辘的你有点焦急难耐。请礼让小同学,珍惜盘中餐,以美好的心情享用那可口的饭菜吧!④放学: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让我们带上老师的叮咛,伴着同学的祝福,想着父母的期盼,踏上熟悉的回家之路吧!注意安全,一路顺风……
解析: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氛围,语言得体,内容积极健康向上。
3.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培育出一朵朵五彩的鲜花;友谊如油彩,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片片美妙的景色。
三、1. B解析:应为前一个巴金。
2 .C解析:根据“词性”“事物”“平仄”等。
3 .D解析:A比喻B拟人、比喻C比喻D拟人
4 .C解析:C为比喻,其余为借代。
5 .A解析:从结构内容上及平仄上去考虑。
6 .C解析:从“政通人和”的内容上去选择
学习评价(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题
一、积累运用(22分)
1.C(A樵qiáo;B渐jiān;D汤shāng)
2.D(A非—匪;B揉—糅;C嘻—嬉;D“盘石”同“磐石”)
3.C
4.D(A.你/相貌/你;B.做/被/做;C.刚才/出嫁/适合)
5.B
6.(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6)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二、阅读鉴赏(24分)
7类比手法。抒发了屈原对残害忠良的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懑和决不变心从俗的信念。
8(1)忠臣贤士(2)奸佞小人(3)忠正见弃,奸佞当道的黑暗现实
9认识到现实社会是一个黑白颠倒、忠奸不分的乱世,但是诗人仍然要坚持正道,
决不妥协。
10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风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指戍卒离别家
乡到边关的路。
11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表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
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12“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点明了主题,是全诗的关键句。这两句虽是直
说缘由,但语有余味,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又说“不如早旋归”,实际上他乡作
客何乐可言?
13开头四句,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动作描写了游子因思乡而难
以入眠的情景。夜深人静,明月引起的忧愁使游子长时间无法入睡,忍受不了辗转反侧的痛苦,只得揽衣起床,而起床以后的徘徊表明思乡之愁并未因起床而得到排解,深刻地揭示出了他内心的痛苦。结尾四句,游子的愁思进一步加深,“出户”这一行动表明愁思无法消解,在愁思的煎熬下,游子由室内到室外,可见愁思之浓之烈。而月下的“独彷徨”更使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引领”而望,归途遥遥,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失望。游子再也忍受不了情感上的折磨,又回到室内。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到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
三、语言表达(4分)
14.调①:“照小窗,映木楼”改为“映木楼,照小窗”;调②:“隔水隔山”改为“隔山隔水”。
15.答案示例:①有人爱烟雨迷蒙的花红荷绿,
②有人爱晶莹无涯的湖光水色,
③有人爱红妆素裹的玉树琼枝。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课堂预习】
二、语言积累
1guǐkuàijīxìtuānshāngchěngxiánwùshūjiēdàoshānghái
2.通假字
“晤”面对面
3.一词多义
①(介词,把)
(介词,用来)
(介词,因为)
②(动词,做,从事)
(形容词,高)
(形容词,长)
(动词,修建)
(动词,置备)
③(这,此)
(正确、对的)
(表判断)
(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
④(导引)
(拉开)
(掉转)
(取来)
(引用)
⑤(至、及)
(期限)
(满、周,一周年)
⑥结构动词,的/动词,往、到达/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⑦介词,对/介词,在/介词,比
⑧代词,与“以”连用,表示“用来”/代词与“述”构成名词性短语
4.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喝②使动用法:使……流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士;年轻的人,年长的人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事⑤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把……看做相等⑥数词活用作动词:把……看做一样⑦名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5.古今异义
①曲水的旁边②自然界的万物③胸怀抱负④这次集会的诗文⑤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6.文言句式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首省略主语,“众人”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以”后省略“之”
③列坐其次
“坐”后省略“于”
④悟言一室之内
“悟言”后省略介词“于”
⑤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⑥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当其于所遇欣
⑦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不能于怀喻之
⑧亦将有感于斯文
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亦将于斯文有感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三个句子分别是:“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气晴朗,春风和煦,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时光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特别是已经成为陈迹的东西却成为我们“兴怀”的因子,更让人痛惜。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没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
三、问题探究
1.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其中,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加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所以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四、拓展生成
1.怀人于暮春之初2.乐情在水,静气同山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B(A项,“癸”应读“guǐ”,“殊”应读“shū”;C项,“悼”应读“dào”;D项,“曲”应读“qū”。)
2.B(A项,修:长。C项,化:自然。D项,喻:明白。)
3.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
4.D(“悟”通“晤”)
5.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6.(1)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3)齐彭殇为妄作
7.略。
二、阅读星空
8.B“目”应理解为“认为、品评”。
9.A①②均为介词,因为。B①动词认为;②介词把……作为。C①副词偏指第二人称;②副词,互相。D①连词,于是;②介词,依、随着。
10.D“王述对此深为怨恨”不对,“恨”意为遗憾。
11.D①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②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12.B(“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仪表翩翩从容而又超凡脱俗,故此,①②④句与之相符)
13.D(“别具一格,变化多端”无此根据;“笔误落”指“毛笔脱落”因而扇面染上墨污,王献之就利用墨污画成一条带黑色斑毛的小牛)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
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如愿,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三、应用天地
14.②④③①
15.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解析:题目要求概括“王羲之的贡献”,运用排比句式。可以先概括文中介绍的王羲之的贡献——变革楷书、开创今草、让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然后采用排比句式表述;注意“不超过30字”的限制,意味着对“让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还要进行压缩。
第9课赤壁赋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一)注音
xūyǎotiǎoxiánzhàosùyǐniǎojiāo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mípáozūnfú yóu
(二)通假字
冯 凭 乘
(三)一词多义
1.唱/歌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2.农历每月十五/眺望,远看
3.攻占/下面
4.形容词词尾/介词,在/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介词,在/介词,在……中/介词,比
6.往/介词,像/到……去
7.“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四)词类活用
1.(1)①打鱼砍柴②攻占东下③朗诵
(2)①向南②向西向东
(3)以……为侣以……为友
2.①使……舞动②使……哭泣
3.显出白色
(五)古今异义
1.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2.旷远的样子。
3.星宿名,斗宿和牛宿。
4.白茫茫的水气。
(六)文言句式
1—2为被动句
为判断句3为定语后置句4—5为状语后置句6—7为宾语前置句8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问题探究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失意的情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为悲凉,文脉也因之曲
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三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三个问句,这三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感情跌入低谷。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加开阔,文章又一次涌起波澜。
接着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进而达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和深层揭示。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DA.“缪”读liáo;B.“扁”读piān;C.“舷”读xián。
2.D缕:细丝
3.A①②都译为“在”;③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在意义;④句中的“之”为代词,代指前文的歌者。
4.CA项“属”通“嘱”;B项“冯”通“凭”;D项“缪”通“缭”。
5.DA“舞”、“泣”均为使动用法;B“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C“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
6.BA定语后置;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C、D均为状语后置。
7.DA“徘徊”古义为“停留”,今义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美人”古义为“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今义为“美貌的女子”。C“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8.(1)判断句(2)宾语前置句(3)状语后置句(4)省略句(省主语)
9.(1)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上打鱼砍柴,把鱼虾当做伴侣,把麋鹿当做朋友。
(2)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小的一根毫毛(的利益)也不会强取。
(3)江水像这样流,却从未曾流走过;月亮像那样有圆有缺,却没有一点增减。
10.(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舞幽壑之潜蛟(3)水落石出(4)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5)天涯何处无芳草(6)应似飞鸿踏雪泥(7)淡妆浓抹总相宜(8)荷尽已无擎雨盖(9)又得浮生一日凉(10)卒(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二、阅读星空
11.C顾,回头看。
12.A(A结构助词“的”B跟随/率领C只是/探望,拜访D恰好/刚才
13.DA到
连词表目的,来/介,因B于是/才C于/形容词词尾D均为介词、
14.B文中没有议论
15.(1)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2)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
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像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三、应用天地
16.苏轼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
17.高大强健青春妩媚身姿矫健年轻有为
第10课游褒禅山记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一)jiùmiùzhǒngyǎofǔpūguīfànbāochán shè
(二)一词多义
1尽/禁得起,能承担/优美的
2筑舍定居/房舍/放弃/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3名词,道路/动词,说,讲/名词,正确的方法/动词,取道
4动词,命名/动词,识其本名/名词,名义,名分
5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代词,它,指代洞/代词,那,指代慧空禅院/代
词,那些/代词,他们/代词,自己/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代词,指古书
6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然而/形容词,对,正确
7代词,那里/疑问代词,哪里/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为“在那里”(在其中)
(三)词类活用
1.(1)①筑舍定居②命名③向上走(2)从旁边
2.①收获,心得②见到的景象③到达的人
3.(1)①深度②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③艰险遥远的地方(2)①走到尽头②照明
4.尽情享受
(四)古今异义
1.对此,对这件事2.不平常,非同寻常3.到了……(的地方)4.①……的缘故②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5.十分之一
(五)文言句式
1—3.为判断句4.为状语后置句5—10.为省略句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1.
景观
项目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作用观点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平淡无奇为游历后洞作铺垫后洞险以远至者少其见愈奇为后文的
议论张本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文章1、2段,主要用记叙方式,写出游山的见闻及经过。其中第1段特别提到华山洞旁的“仆碑”上所刻山名为“花山”,为第4段的议论埋下伏笔,认真考证碑上的文字,探索事理的本源,是他“求思之深”的精神,也是文中“深思而慎取”的依据。第2段中四处对比为第3段的议论作铺垫:第一,用“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作比;第二,用“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已少”、“又加少”对比;第三,用“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相比;第四,用余进洞愈深所见之景愈奇与“既其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两种不同心情相比。
三、问题探究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作者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
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B项“杞”应读qǐ;C项“嗔”应读chēn;D项“褊”应读biǎn。
2.D胜:尽。
3.B①③④⑤⑥⑦为代词;②语气助词,无实义;⑧语气词,表反问语气;⑨反身代词,指自己。
4.DD项都是指示代词,相当于“于之”“于此”。A项①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转折连词,但是。B项①副词,将要;②连词,况且;C项①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②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5.CC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B项为“助词,的”;D项为“代词,代指山洞”。
6.BB项“止”就是“停止”。A项“侧”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C项“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7.CA项中“所以”是“……的缘故”,今义常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B项中“非常”是“不平凡”,今义是程度副词“很”;D项中“至于”是“到达”,今义是表另提一事的介词。
8.AB、C、D三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
9.①②略③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④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⑦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⑧采舟云淡,星河鹭起
10.①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②便有人责怪那些想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他们一起出来而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③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危险与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二、阅读星空
11A“令”应为“县令”。
12DD.“以”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A代词,它/助词,的。B语气副词,表
疑问/代词,自己。C表并列,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
13C“玩水”不是“仁”的表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得出“是‘仁’
的体现”的结论。
14(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
顺从统治。
(2)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参考译文:
石门亭在距离青田县几里处,是县令朱君修建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游览(石门山)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朱君到了之后就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来,把它们立在亭中,写信给他的甥婿王安石,让(王安石)记载他建造亭子的意图。
(朱君)建造亭子的意图,是只喜爱石门山呢,还是喜爱观赏游览眺望远处呢,还是想在这里询问百姓的疾苦忧愁呢,还是安闲时自己在这里休息呢,还是怜爱那些人的石刻日晒风吹剥落倾倒又没有什么遮挡而消失呢?人与万物(一样)一定都是按种类互相喜欢或厌恶。宽阔巨大茂盛优美,万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长,却不自以为有功劳,这是山。喜爱山,这是一种仁爱。离开城郊来到荒野,登上高处向远处观看,其中一定有所感慨。《尚书》不是说:“我心里烦躁就逃到荒野。”《诗经》不是说:“驾车出游,来宣泄我的忧愁。”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那忧虑的一定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到深山中接近种植庄稼的百姓,和他们
接触交谈,来了解他们的疾苦忧愁,难道还有堵塞而没有听说的东西吗?探求百姓的疾苦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被教化而服从,这之后才能够没有争讼。老百姓没有争讼,县令大概才能没有事情做而停下来,悠闲自得地游玩吧?古今有名的人,他们的石刻侥幸还在,他们的文章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名声与石刻将流传而不被磨灭,成就仁爱的名声又不丧失自己的志向,也是一种仁爱啊。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三、应用天地
15.示例:大山是自然风景中最高、最伟岸的姿态。它是大地的脊梁,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德行的高低。
绿树是自然风景中最直、最有生命力的姿势。它是大地活力的风向标,望着它的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生命的鲜活。
白云是自然风景中最轻、最飘逸的姿态。它是天空的笑容,望着它的人可以感受到自己心灵的愉悦。
(此题第一空要写出景物的特征,第二空要用适当的比喻,第三空要点出哲理。)
16.D
17.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梳理探究(三)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积累梳理】
1.中国的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姓可能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那时候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能通过姓来区别氏族。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女称姓。称氏是为了明贵贱,称姓是为了避免同姓通婚。
2.上古时期人的姓氏不像现在这样固定。因为姓氏的产生与许多情况有关,所以一些情况的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姓氏的变化。例如封地的变化、父母职业职务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姓氏的变化。
3.从课本上看来,姓氏的来源大约有以下几种。一、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二、以职业作为自己的姓氏。三、以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五、以居住地作为自己的姓氏。
4.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失去了权威,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就成了一回事。
5.我国的上古时期,一般老百姓是只有名没有姓的。
6.欧洲的节日多来源于宗教。如:圣诞节、复活节。中国的节日多来源于节令,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等。
7.节日要欢庆,进而形成一些节日风俗的原因,有自然的原因和民众心理上的因素。在生产力低下,劳作辛苦的时代,节日也使民众长时间劳作之后的休憩,是人们暂时放松自己的手段,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慰藉。
【探究总结】
8.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宋姓是由商王朝王族的后裔发展而来的。其远祖一般上推到黄帝、成汤,始祖则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而孔姓的始祖一般认为是微子启的后代宋国贵族孔父嘉。因孔父嘉在宋国被权臣杀害,其子木金父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奔鲁国,他长大之后为了纪念他父亲便以父亲名字中的“孔”字作为姓。孔子就是木金父的第四代孙。从这一点上来说,孔宋本为一家。
9.上古时期,人们的姓氏并不像现在这样固定,有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人们改变自己的姓氏。周武王统一天下之后,实行分封制,将自己的子孙、亲族分封到全国各地以拱卫周室,而这些分封的诸侯的后代们大多以自己的国家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如:鲁、卫、郑、晋等。又因这些周王朝的后代们大多是贵族,大多有爵位、封号,于是以他们的封号、爵位成为姓氏的也很多。就是现在的一些人数众多的大姓中有一些就是从姬姓中分出来的,如太原王氏、延陵吴氏等。正是这样的不断的分化,使得姬姓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反而成了人数相对比较少的姓氏。
10.示例:汉武帝赐给前来投降的一个匈奴王的太子日金姓,后来金日成为汉武帝的心腹大臣。唐朝皇帝李世民赐大将徐士绩以李姓,徐士绩随更名为李士绩。宋朝时西夏国
君李元昊被宋太祖赐姓赵。南明皇帝为了笼络郑成功赐给他皇姓,因此郑成功称国姓爷。
11.①以国名为姓的:齐鲁赵卫韩。②依居住地为姓的:西门南郭。③以官职为姓的:司马。④以职业为姓的:卜陶仓。⑤以身份为姓氏的:公孙。⑥以爵位为姓的:王侯。
12.示例:张姓出自黄帝,是黄帝第五子挥的后代。因挥发明了弓箭,被任命为弓正,公正亦即弓长,两字相合组成了“张”字。后代遂以之为姓。张姓作为大姓,来源甚多,郡望也多。张姓汉代就已发展成人口众多的大姓,唐代又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明代张姓已经遍布全国1113个县中。从古到今张姓中共出了六十三位宰相,五十六位将帅。名人有,汉朝的张良、张骞、张衡、张仲景等,唐朝测量子午线的僧一行(俗姓张),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张廷玉、张之洞,民国时期的张学良。
13.①清明节:哀思悼亡,清明时节雨纷纷。杏花村里酒飘香,清明时节人断肠。②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年传。龙舟竞发千帆舞,汨罗江畔吊屈平。③中秋节:把酒赏月,千里共婵娟。南花香桂花香,时时刻刻望故乡。
解析:解答该题要明确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这是对文化知识的考查。
14.略
学习评价(三)第三单元达标检测题
一、1.D扁piān
2.D究—咎
3.DA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B祸起萧墙:指祸患发生在内部;C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
4.B由⑤③确定应选B项。
5.CA成分残缺,应在“认为”后加上“是”。B句子在主语应是“苏轼”,而不是“散文”;“发展”和“新天地”不搭配,可改为“开拓了新天地”。D“他”指代不明。
6.D期:至、及。
7.AA介词,对于。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往、到达。C动词,成为/动词,作为。D代词,代人们/代词,代曲水。
8AA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9B“和”读hè应和,跟着唱。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可知,“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
“和”应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断。
10.A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中“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中“而”,分别是顺承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中“于”,分别为介词“到”为介词“表被动”。
11CA中“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
异义。B中“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古今异义。
12.D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为苏轼。
13.(1)在这个亭子里饮酒,感到很快乐。
(2)用这来保全他们的本性并在后世著名。
(3)独自整天在河涧、山谷中,啄食青苔,脚踩白石。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像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幕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里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自在,超出于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
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用这来保全本性,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像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白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像酒那样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转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独自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蹬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生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14(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
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暧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愉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15,(1)齐彭殇为妄作(2)几度夕阳红(3)收之桑榆(4)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16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7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口信。也许是纯黑的博士帽
一顶,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5分。也许是山珍海味一桌,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解析:要把握好这几个句子的意义类别。“鸿雁”“口信”应为一类,“博士帽”“红5分”应为一类,“山珍海味”“野果小花”应为一类。然后再分析每一类中有两个句子,应按照句意的大小、远近、珍贵普通排列其先后。
18标题:中运会网络信息服务便捷广泛
正文: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将于8月16日—8月21日在星城长沙举行,大会新闻中心设在蓉园宾馆5号楼,现已正式运行。组委会提供了便捷而广泛的网络信息服务,记者们就是不带任何东西也可以完成写稿、传稿工作。
第四单元
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肄(yì)业訾詈(zǐ lì)商榷(què)
相勖(xù)弭(mǐ)谤稽(jī)查
砥(dǐ)砺造诣(yì)贻(yí)误
塞(sè)责会晤(wù)泥淖(nào)
鲜(xiǎn)为人知能裨(bì)实用
2.(1)潦草缭绕
(2)肄业放肆
(3)聘请驰骋
(4)奔驰松弛
(5)勖勉功勋
(6)大有裨益纵横捭阖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明确:作者开头简单交代自己往昔与北大的交往,显示自己在感情方面与北大的联系。之后,即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三点要求:
1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识求学的正大宗旨,为做学问、为
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2要求青年学子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认真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
任,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
3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榜样。
在演讲的最后,作者告诫青年学子近期为了做学问和改良校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三、问题探究
1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
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2.(1)弊端: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对于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唯问其官阶之大小。原因:①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②学校办学宗旨不明,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日趋庸俗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恳切告诫青年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珍惜大好光阴,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
(3)归纳为①蔡元培是一个爱国之士,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清醒和急切。他看到了当时人人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风气,欲尽自己之力挽救。②他是一个满腔热情的改良之士。当时北大一些教师满身官僚习气,学术上没有建树,学生只一心混资历,无心做学问,他力图改良。③他是一个对教育有深刻认识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科学的、民主的、富有远见的。
四、拓展生成
结合现实及身边的示例读感想,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在一部分青年学生的眼中,考大学还是摆脱现实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工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的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们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而使他们通过学校对社会有了一鳞半爪的了解。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A载zǎi;B聘pìn;D裨bì。
2.BA怡—贻;C渡—度;D弛—驰。
3.BA项“模型”应该在引号外;C项应去掉冒号;D项“科技下乡活动”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4BA推托:借故拒绝。此处应用“推脱”,即推卸责任。C粉墨登场:原指化妆好
了,上台表演。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含贬义。此处不合语境。D上行下效:指跟着做坏事,含贬义。
5AB结构混乱,应在“朝鲜”后添加“对”。C主语缺失,应去掉“从”。D“提高”
与“意识”搭配不当,可改为“增强”。
6自出。
D紧扣“长江入海口”找寻思路,则可确定⑤为首句,然后根据前后语意,答案
二、阅读星空
(一)7.这里的“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志。因为,“宗旨”偏斜,就会惟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难有真才实学,从而导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
8.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9.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10重在指出了哈佛以后的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我们该扮演什么样的角
色;为下文阐述应承担责任的观点作铺垫。
11①不仅仅对现在负责,更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②既要重视传承千年的学问,又
要创造未来的学问;③要注重抓住传统的重要性来提升大学的竞争力。
12类比。写出了追寻传统意义的价值的重要性。
13①明确自己来到大学的责任;②既能解释我们来大学的目的,也要很好地去达到
我们的目的;③作为哈佛大学学生,应该注重合作的奋斗。
三、应用天地
14.略。
15.尊敬的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迎来了华南大学的贵宾,华南大学捐赠给我们的图书和电脑,将会大大改善我们的学习条件。……
我谨代表全体同学向华南大学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解析】致谢词属于应用文体,目的是表达感谢,要符合这一特点。要注意内容的前后连贯,语气诚恳,达到致谢的目的。
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liàojiāyúzhěngsūwānyánchǐchuōtuìpánlǚshúyīnghàifén
2.镣瞭燎僚撩嘹燎磐磬罄缔啻谛蒂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参考答案:作者的梦想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来阐发,各抒己见。以下答案仅供参考。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被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其次,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第三,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
三、问题探究
1.主要运用排比修辞手法。
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0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
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2.这句话用一个比喻句阐明美国政府没有兑现诺言。
“就有色公民而论”,这个状语必不可少,因为美国政府对白人是实现了诺言的。
“空头支票”是比喻。对于生活在金融发达国家的美国民众来说,一听就懂,一听就明白,指的是不能兑现的骗局。
“资金不足”只是借口。在这句话里,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的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比做空头支票,形象又生动地写出了美国的黑人们一直被欺骗。同时也点出了这次演讲的主要目的:将这张空头支票兑现,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也是对当局的绝妙讽刺,揭露了当局虚伪的嘴脸。
四、拓展生成
【演讲稿示例】
放飞梦想成就人生
我喜欢飞翔的感觉,像空气一样轻盈,像雄鹰一样自由。而几乎,每一个向往飞翔的人,都拥有一个生着一双美丽翅膀的梦想,因为,只有让梦想飞翔,人生才会发出璀璨的光芒,才能成就不休和辉煌。
春秋季世,诸侯纷争,战火连天,太阳也失了光芒,大地上到处是悲哭和苍凉,血污的现实让好多人,或是不问世事终老山林,或是得过且过苟延残喘,而孔子正是在这样一
个人性压抑的时代,依然将梦想放飞,他的梦想自由而骄傲——那就是推行礼制,宣扬仁政,还世界一个美好而合理的秩序。尽管遭遇了无数的磨难,权贵的排挤,暴力的围攻,路途的坎坷,但这些都没有使孔子屈服和放弃,他的梦想,飞翔前方,高扬复高扬,让他心中充满希望,让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成就了一个“万世之师”的人生。清朝末年,又是一个痛苦和绝望的年代,列强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横行,天地变色,草木含悲,满目疮痍,屈辱和彷徨充斥着人心,而孙中山正是在中华民族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依然将梦想放飞,他梦想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梦想着与所有拥有相同梦想的仁人志士一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正是在这样伟大梦想的鼓舞下,他身陷囹圄而不悔,黄花岗血洒而不退,直到听到辛亥革命那划破长夜的枪声,直到看到民族完全独立,东方睡狮发出震撼世界的长长怒吼。
梦想是希望,是拂向寒冷大地的一缕春风,是穿过漫漫黑夜的一线光明,是荒蛮大原上的一点火种,是浩瀚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有梦就有希望,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相反,没有梦想的民族,不会长久;没有梦想的国家,不会强大;同样,没有梦想的人生,不可想象。
如果没有一直飞扬的梦想,一穷二白的炎黄后代,就不会在伤痕累累疮痍处处的中华大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勇于改革,让这个古老的民族重焕生机,以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果没有飞扬的梦想,毛泽东就不会在他人生最艰难的关头依然坚守信仰永不言弃,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将梦想放飞吧,让梦想拥有一双美丽而矫健的翅膀,让它在人生的天空飞得更高,飞得更高。放飞的梦想之于人生,就像那无边无际的深夜里一盏刺破黑暗的明灯,它能引导出一个光明的世界。放飞的梦想之于人生,就像那广袤的大地上永不干涸的河流,它能慢
慢向东汇聚,形成蔚蓝的海洋。
放飞的梦想能照亮我们前进的人生。冰雪覆盖的时候,它能帮我们创造出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温暖我们疲惫身体;暗夜无边的时候,它能帮我们更好地领悟星光的意义,点化我们人生的迷茫;前途困顿的时候,它能帮我们开启尘封的心智之光,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航标。
放飞的梦想能温暖我们的生命。梦想是我们生命的温床和灵魂的栖息地。梦想不在,生命和灵魂便永远不能安寝。梦想让每一个如风一样轻的生命,增加了存在的尊严和重量。梦想让我们的生命,在俗世中独焕斑斓,甚至让我们美丽的人性,得如幽兰一般升华。我们的生命所负载的心胸,因为梦想而变得宽如大海,阔如天空;我们的视野,因为梦想而“一览众山小”,着眼处尽是天蓝云白水碧花红芳草青青。
将梦想放飞吧,让梦想挥动长长的翅膀,在人生美丽的天空自由而骄傲地飞翔,且飞得更高,更高,穿过云霄,而在耳边永远回响着,回响着。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DA项中的“缚”应读fù;B项中的“崭”应读“zhǎn”;C项中的“瞭”应读“liào”。
2.BB中“蒂”应为“谛”。
3B①“生效”指发生效力,“奏效”指发生预期的效果。②“悠远”指“离现在时
间长或距离大”,“幽远”是“幽深”的意思。③“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4DA“柳的口号”之前的逗号改为分号。B项删去“等”和后面的句号。C项“彷
徨”和“呐喊”在这里非书名,应改为引号。
5B语意不明。是美国不使用核活动武力遏制伊朗,还是对伊朗的核活动不使用武
力遏制?存在歧义。可改为“……没有使用武力遏制伊朗核活动的计划”。
6B由文段中前面的“叙事诗”和后面的“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可知,横线处句子
的内容要从写“叙事诗”过渡到“未知数”,再抓住各句中的关键词,如①句中的“无论”,③句中的“都”,②句中的“因为”,⑥句中的“可能”,⑤句中的“也可能”,④句中的“然而”、“未知数”等,可以确定句子顺序。
二、阅读星空
7.国家向所有人承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
条件不成熟。
8. 黑人得到公民权,美国才会安宁平静。
9. 黑人将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不屈不挠地斗争。
10. C(“一无所知”不准确)、D(“夸张、对偶”不准确)
11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他是
各派思想的元首,开辟了一个新世纪。
12①善良仁爱,教化、抚慰、播种文明。②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③讽刺
幽默的战斗风格。
13理性、文明、自由、法治、光明。
14B、D。(“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是极言伏尔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
响,而不是一个客观史实的陈述,所以B选项与原文不符;D选项中“这两方面都必须得进步”,“这是伏尔泰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与原文第9段最后一句话的内容不符。)
三、应用天地
15.②③①
(答题提示:做连贯排序题,第一步看提示句,看结尾句;第二步根据提供的句子信息推断。提示句“霞光”“淡下去”是重要信息,第②句解释了前面的句意“淡下去”;第③句“红光都消失了”,紧承第②句。第①句颜色变成“深蓝色的天幕”。结构是“绯红—消失—深蓝色”)
16.示例:他不仅领导了一场黑人民权运动,更用他所倡导的和平的斗争方式——非暴力抵抗主义,为我们带来了白人与黑人兄弟般的友爱成为现实的消息。
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前预习】
二、语言积累
1.悼词(dào) 肤浅(fū)诽谤(fěibàng)诅咒(zǔ)给予(jǐ)诬蔑(wū)空白(kòng)忌恨(jì)不可估量(liáng)繁芜丛杂(wú)豁然开朗(huò)卓有成效(zhuó)浅尝辄止(zhé)
2(1)蛛丝马迹
株连九族(2)诽谤
匪夷所思
(3)竞相
毕竟(4)亚洲
九州(5)协会
胁持(6)撰稿
酒馔
【课堂活动】
二、整体感知
理论贡献: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
革命实践:1.编报著书;2.创立第一国际。
三、问题探究
1.“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2.这篇演讲辞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段,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2段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1段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2段的议论是在第1段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两段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文中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明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
3.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现在语言上,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
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四、拓展生成(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BA空kòng;C衷zhōng;D量liáng,芜wú。
2.CA眼花缭乱;B奚落,绮丽多彩;D赏鉴,繁芜丛杂。
3C①传颂:传布颂扬,往往与事迹搭配。传诵:传布诵读称道,往往与人或文学
作品搭配。②樊篱:比喻对事物的限制。藩篱:比喻门户或屏障。③继而:副词,表示紧随着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
4AA项属于连续问,不属于选择问。应将“都有什么样的鸟”和“有多少鸟会住
进去”后的逗号改为问号。
5CC项否定不当,“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个是事实吗?”这个句子含三重否定,“事实”
最终还是被否定掉了,与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6A注意分句和总句的关系。
二、阅读星空
(一)7.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此”即指代此内容,然后又引出下文马克思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8.(1)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探索认识。(2)阐述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于认识资产阶级社会运动规律的本质意义。
9.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或称资本主义生产的运动规律)。
10.①最早编辑报纸的工作;②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③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
(二)11.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12.才智成就道德品质
13.性格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谦虚谨慎,以及为实现理想坚持到底的精神。
14.欧洲知识分子:缺乏居里夫人那样的品质力量和热忱。
欧洲的现代:不能令人满意
15.两文都对人物的卓越成就、高尚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充满赞颂和崇敬之情。《在》文抓住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特点写,着重写他的卓越贡献和成就,《悼》文则对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只是一笔带过,而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其崇高的道德品质上。
三、应用天地
16.答案示例:某市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7.答案略(内容贴合人物生前经历,语言简洁、顺畅,有思想性或文采,体现出语言的巧妙)
名著导读——《家》《巴黎圣母院》
【积累梳理】
1.巴金《雾》《雨》《电》;《家》《春》《秋》;《家》
2.巴金《激流》“青年文学世界”《随想录》
3.浪漫主义“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4.《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爱斯梅拉达《悲惨世界》《九三年》
5.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人物情节环境
6.动作语言心理
7.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倒叙补叙伏笔
8.爱情和婚姻纠葛《红楼梦》
9.觉慧觉新鸣凤梅芬瑞珏高老太爷
10.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弗罗洛和弗比斯加西莫多
11.浪漫主义
12.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强烈的对比
【探究总结】
13.三次。茫然无助——不想死去——下定死的决心。
14.人物内心独白(心理描写)。字字含泪,句句带情,极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令人震撼。这种方法直接鲜明地展示人物思想,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5.(1)渲染凄凉的氛围,烘托人物心情,增强了悲剧色彩。(2)首尾照应,交代情节的发展结局,结构完整。
16.鸣凤。敢于以死抗争的纯洁善良的丫鬟。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现实。
17.人物外貌。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加西莫多的丑陋形成鲜明对照;加西莫多外貌的丑陋与强劲的体态的不和谐对照。
18.描写和想像夸张大胆,富有激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9.①作者同情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歌颂他们的美德,具有强烈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②在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上,我们似乎看到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之神主宰着他们,致使他们走向悲剧的深渊,表现了作者的宿命的思想。
20.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为了自己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弃,更不要过分地追求外表美。拥有一颗善待他人、无私奉献、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充满责任感的心灵才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
学习评价(四)第四单元达标检测题
一、1.B(A.量:liáng;C.蜕:tuì;D.载: zǎi)
2.C(A.遗-贻;B.不-布;D.代-贷)
3.A(摸索,强调试探着前行;探索,强调多方面寻求答案。掩盖,中性词,范围更广;掩饰,贬义词,范围稍窄。未必,不一定,表推测;未曾,“曾经”的否定,过去没有。)
4C照猫画虎:照着样子模仿。A不绝如缕:形容局面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
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B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愿望文生义。D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5CA项成分残缺,应在“信息技术”后添加宾语中心语“的冲击”。B项不合逻辑,
“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存在种属交叉的问题,不可并列。D项搭配不当,应将“发生”改为“产生”。
6.D(逗号改为冒号。)
二、7.(1)个人力量能战胜一切;(2)用战争手段来获取民族生存;(3)被征服者不可能武装反抗取得独立;(4)武力胜过道德和公理。
8.(1)他想以当时财枯力竭的法国使整个欧洲屈膝,而欧洲已经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很快全面武装起来;(2)他只依赖个人的见识与才智,歪曲了社会道德法律、文明基础和基督教本质。
9.他把战争艺术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10.AE(A是辩证的观点,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E“格调深沉”不当,是昂扬向上的。
三、11.不要企望非分之物
12示例:人生如一支笔,应该多一些笔墨的芳香,少一些熏心的铜臭;人生如一束
阳光,应该多一些光明的欢乐,少一些阴暗的泪水;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出色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必修二模块检测题
一、1.C(纤xiān,瞥piē)
2.B(A项中“标新立意”应为“标新立异”;C项中“掂轻怕重” 应为“拈轻怕重”;D项“勾心斗角”应为“钩心斗角”)
3.D(透露:故意泄漏或使其显露。披露:发表、公布。应用:使用。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其间:指某一段时间。期间:某个时期里面)
4.A(“光天化日”是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豆腐渣工程”形容施工质量低劣的建筑工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与句意相符。“浑然一体”指完整地不可分割地成为一个整体,在句中用来形容汪国新的画马形态各异,极具神采,更与战将相合,形神兼备,形成一个统一体。)
5D(A主谓搭配不当。“人次”是复合量词,表示若干次人数的总和。与动词“参
与”搭配不当。B范围不清。“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不能并列使用。C前后照应不周。)
二、6.A(B项曲解原文,混淆时序性,原文为“文字题壁,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出现”与“成熟”不能等同,“光武帝时,题壁已成为发布公文诏令的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强加“最重要”的因果关系;C项偷换概念,因原文为“‘题壁’二字连用,大约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将“连用”概念偷换为“使用”;D项有意夸大,原文为“题壁这种原始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功能上无法跟现代电子化的互联网相提并论”。)
7.C(C项属于有意曲解,缩小范围,原文为“诏令的内容,当然要求对大众开放,使之遵照执行”,由此可知,诏令内容必须对公众开放,而非“有的”。)
8.D(“从战国到宋代,题壁的发展越来越像‘互联网’”,文中无依据,文章只说宋代题壁有互联网的特色,而“在明清两代会更加繁盛”属于主观臆断。)
三、9.A(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
10.D(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是”的意思;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是指示代词,那;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被”;D项中的“所”均接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11.A(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12.C(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
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你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才。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
四、13.(10分)(1)(4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考虑效果“管理得好”。“则非臣之所能也”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3分)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必不吾予
也”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式,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3分)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 “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xiá,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
14.(1)本诗与必修2《氓》(或《采薇》)结构相同,都有重章叠句的特点。最后一句写的是女子对恋人浓浓的思恋之情,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2)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的幽怨。
15.略。
五、16.在辛勤播种的时候愿意默默帮助你,而在收获的日子里却把果实留给你。
17(1)示例:节日文化相互交融。(意思对即可)
(2)观点一:我们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观点二:过节,只要快乐就行。
观点三:正确引导,健康过节。
示例:正确引导,健康过节。所谓“节日”,就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过节就是精神的洗礼。不论是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过外来的洋节日,都可视为文化的折射与传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家园更加温馨。每一个人对节日的看法与过去不一样,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让那些节日过得更加健康,更有意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8.生命的真谛是在艰苦奋斗中的奋发,是在重压下的勇敢,是在逆境中的自信,是在任何环境中都有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能力。(②、③句可对调)
六、19.童年: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青年: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中年: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人与虹,早疏离焉。
20.虹的生命是短暂的。虹的产生与季节有关,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而干燥少雨的冬天和严寒多雪的季节就不能产生虹,要有阳光和雨幕两个条件才能产生虹。
21.通感。 “水”指空中的雨滴,“火”指阳光。阳光照射雨滴,折射以及反射出各色色光,从而形成了“水”“火”交合的“虹”。“交响”本是音乐术语,借用交响乐表达复杂乐曲音响的特点来表达虹的七彩斑斓。
22.北岛的《姑娘》一诗,用彩虹比喻美丽的姑娘,作者巧妙引用此诗,把“姑娘”和“虹”合二为一,表现了虹的美丽可爱。陆龟蒙和毛润之的诗句是喻“虹”为“桥”,引出对“虹”像“桥”的这一自然现象的说明,使文章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
七、23.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