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1498年自画像》图像分析
2020-04-21
来源:年旅网
2014年第囝期 美术 丢勒《1 4 9 8年自画像》图像分析 陈 圆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阿尔勃莱希特・丢勒(Albrecht Dfirer)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在油画、版 画、雕塑和艺术理论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在他的身上、作品中处处体现出深沉坚定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本文以保存至今的他在 1498年所画自画像为主要论述对象,重点针对图像和画家本身分析画内与画外,以画论画;根据图像可见性和不可见性,探讨此幅自 画像的精髓与画家的可贵之处。 关键词:丢勒;自画像;画面分析;综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5—2 丢勒在27岁时画了一幅大小52cm×41cm的木板油画自 等大面积与衣袖纹路白多黑少形成上下之间的张力,服饰黑白 灰之间的面积对比、位置对比形成的张力……总之,整幅画面就 画像。 田j中呈现的是形象比较真实的画家本人,是丢勒对自己 的一种模仿性描绘。 一是充斥在张力之中的,一组组张力的自由组合,左右、上下、前后 、画面分析 之间构成平衡对应,使画面看起来紧张忧郁又和谐美好。紧握 的手形成的力量感与人物表情的冷漠和窗外平静的山丘田园保 持一种强烈的紧张与舒缓的张力对比,使观者看到的是一个有 精神有想法的活的画中人。 这一时期的绘画没有固定的光源,但是,我们可以把光看作 是从画的正前方打来,在丢勒半侧身的一面用颜色固定下来,但 画家沿用意大利式构图,人物背后加入外景。深沉的暗色 背景,左上角开个小窗,突出人物的中心位置。以稳定的三角构 图,使 面实现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画中丢勒脸朝右呈四分 之三侧面,眼睛向左斜视,淡漠地看向画外。深邃的眼眸、高挺 的鼻梁、微抿的嘴角、修长的颈项、宽阔的胸脯,神态优雅;双手 交握,呈虔诚且庄严肃穆的姿态。身穿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 装束,头戴软缎便帽,使他看起来像正义庄重的骑士。双手戴上 质地光滑的手套,看起来比现实生活中的他更加优雅。卷曲的 浅褐色长发柔顺地披落两肩,稀疏的两撮淡褐色胡须,使他的脸 又好像是要从窗户溜走,通往更深远的空间。感受光慢慢照亮 画面内部的过程,仿佛也为我们打开了画中人物的心灵深度,把 画家作画时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仿若画中人物就是一个发光 发热体,照亮周围事物,影响到远处的天际山峦。人物表面的静 显得老成持重,有超出实际年龄的成熟感。这是画家想让人通 过画面感受到他高雅静穆的一面,通过各种装饰提高身份地位。 画家在木板上涂上薄薄的油性颜料,构成清晰明朗的形式 感,用油域的薄衬托出木板的厚重,进而表现出画面的厚重感, 态姿势又与窗外具有动势的水流、天气形成强烈反差。画家在 这幅画中想融合平静理性的南方古典与北方哥特式世界观,试 图以和谐与美为起点,展开古典的理性调与强烈的感性情感之 间的冲突交融。带来画家自身所具有的德国独特民族性与外界 多元文化的交汇。 但是又不使人感到沉闷。受到自身画铜版画技法的影响,画面 整体给人硬朗感,有稳健的笔力功夫。把窗户的深度和画的深 用编织的缎带连接浅色外衣与深色斗篷,仿佛是想用一种 媒介把光明与黑暗连接起来,没有纯粹的光明,黑暗亦是相对 度平面化,缩小背景的比例关系,使观者更能集中注意力在人物 身上。人物用色明亮,与深色的墙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形 象感和立体感。亮色集中在左半边的衣服和皮肤上,衬托出斗 篷和手套的暗色,明暗对比明显,色调清晰明朗。拥有德国哥特 式风格的强烈对比,进而表达画家内在的热烈与静穆的对抗冲 的。并且光明的一端高于黑暗的一端,这说明光明最后会战胜 黑暗,联系当时德国社会的动荡不安,教廷的昏暗腐败,或许丢 勒想表达的是光明、圣主最终会降临,拯救苦难中的人民。而这 “圣主”,便自然地指向了画家自己。 人物在画中的左半边显在明亮色调中,而右半部分在暗色 突。除r色彩的明度对比强烈,冷暖的区别也非常明显,人物上 半部分的极暖与下半部分的极冷形成巨大反差,但是在反差中 调中,使我们感受到画家内心热情与冷漠、理想与现实、信仰与 社会的强烈对比,并且亮部面积大于暗部面积,使我们相信在丢 勒心中信仰与理想的热情不会被现实的灰暗所冲灭,并且在两 又有面积或者明度的对比平衡,使颜色之间的张力更趋明显,产 生一种庄严又带有些许迷蒙的美感,并通过这种纯粹颜色之间 的张力,体现出画面的永恒感,这与维米尔的风俗画有异曲同工 之处。 者分歧越来越大时,二者之间出现一条连接纽带,使丢勒的心被 矛盾折磨的同时又有一种力量调和平衡它们,使他不至于走 极端。 人物面向画面中的右前方,而眼睛却看向画面的左前方,这 形成了一组张力,并起到了平衡保持的作用。眼睛看向左前方 与窗户向外呈现右后方的远景构成一组张力。画面人物的亮与 背景的暗形成一种张力,紧握的手和紧闭的嘴之间构成张力, 手、嘴的紧张动势和随意下垂的卷发形成张力,帽子纹路色块的 ・ 双手戴着手套,使我们看不到手套下的画家双手的真实面 貌,这增添了我们对他的想象力。但不管怎样,这双手肯定是属 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双手,是用来创造伟大作品的双手,不同 于平凡的手工劳动者粗糙的双手。还有手的姿势,紧握,为了什 5 ・ 么而紧握?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紧握?还是祈祷,向谁祈祷? 我们很难把“漂亮”加注在他的画作中,但他的绘画中传递 又是为谁祈祷?这些都构成不可见的张力,使画面充满力量感。 冷漠而又带有忧郁的眼神,在看谁?又是为谁忧郁?画中 人看向的不是画内深处的远山,而是看向画外虚无的空间。画 的视觉体验有着他自己的某种精神真实,那是美,真实不做作的 美。连灵魂都会被他眼中的真实所吸引,被那种深邃、自由、略 带神秘色彩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拉斐尔式 的唯美、而是追求自己情感上的真实,是北方特有的张力与力量 家在做自画像时,或许人物的对面摆放了一面镜子,画家通过镜 子观看、审视自己,转动的思维永不停歇,忧郁、凝重,而又飘忽 不定;也许目光看向的是德国广大劳苦人民的灾难,但是画家却 无能为力,为此忧郁;也许是封建腐败的教廷鱼肉百姓,画家对 它们的嘲讽和蔑视;也许还有无数种也许。这就构成了画面可 见性与不可见性的完美张力,使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画面中的人 物的半身像而已,更多的是延伸到画外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综上,画面无处不呈现出画家对细节的丰富描绘。对毛发、 感的充分体现,这种倾向我们可以解释为生活环境,情感体验和 德国精神。 与荷尔拜因相比,丢勒突出的是他眼中的锋芒和紧张的深 刻情感,而不是意大利式的和谐。民族特性、美术风格流派都没 有高下之分,而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必然有着典型的民 族化风格化品质,带有其或可说可意会的独特精神内涵。在大 批和谐、唯美的绘画前,能够看到朴素、深刻的直观形象仿佛可 皮肤、服装的细节处理,给人真实的近距离感。而在丰富细节的 同时,整体的光感和精神上的严肃感也表现得鲜明强烈。 二、综合分析 以直指人的内心的丢勒肖像画,心一下子被画内画外的神秘力 量所震撼。因此我对于德意志民族的内省精神深深的崇拜,更 为丢勒绘画中的这种精神流露而莫名感动。 参考文献: 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少有画家在作品上签名,而丢勒却几乎 在他的每幅作品上都签上了他名字的简称“AD”。他是天才的, 运用“AD”双关的含义——既是他的名,又代表基督纪元,充分 [1]r德]威尔赫姆・韦措尔特著,朱艳辉,叶桂红译.丢勒和他的 时代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E23[德]汉斯一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 (上卷)E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体现了他对自己、对作品的自信。有意识地描绘自己,表现他所 认为的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拥有尊严的艺术家,而不是匠人。 甚至通过签名和图式,明确表达了“神性艺术家”的观念,把画中 的自己塑造为“一个人格化的上帝”,把理想化的形象赋予个体 性的世俗特征,既是对现实的反思,又是对自然性心灵世界的回 归。他把艺术活动的特征说成是“如上帝般地进行创造”。在他 1500年创作的自画像中,把正面面对观者、手放胸前、手指指向 E3]孙毅.凝视与反思——丢勒的视觉探索[D3.上海师范大 学,2010. [4][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l999,1. 心脏的这种神圣姿态用于自己身上,模糊掉一切背景,只留下自 己;更是明显地自比基督,向世人表明艺术家神奇的创造力在某 种意义上是与上帝等同的,自信地像他的赞助人那样坚定地把 自己放在画面的中心,有意识地展露自己的独立与尊严。 [5]张建涌.“我这样描绘了我自己”——丢勒《自画像》探析EJ]. 大众文艺,2Ol1,(o1). [6]涂先智.风格断裂与精神深渊——对丢勒《1500年自画像》的 解读F-J].美术,2009,(O7). [7]张晓雯.丢勒笔下的自我形象解读[J].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07). 这幅画的伟大之处在于,看似画中只有很平常的构图和内 容,但是却表达了画家想要表达的所有。他画的就是画本身,没 有更多的浮夸,超越了已有的肖像画的观念和深度。画面为我 们展开更多的是画外的精神空间,对细节的执着、对自我的表 E8]张霞玉.《我要找到“我”自己》——试析西画中自画像的心灵 倾诉ED3.南京师范大学,2010. 达、对心灵的救赎。观者可以从艺术史角度得出结论,也可以从 历史、社会学、神学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是画家想要达到的 结果,看似什么都没表达,但是却什么都包含了。 作者简介: 陈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