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他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典范作用。
某班有一部分同学的学习自律性比较成问题,这个学期班上来了个转学生L,我刚一接触,就发现他在行为规范方面比较差,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对周围的同学包括老师在内都有相当的抵触情绪,简单点说就是有点听不进去话。
那天是我的自习,在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后我就在教室里依次检查学生的学生状况。刚检查了一小会儿,就发现L有点坐不住了,我这时并没有直接点名,而是特别看了一下他所在的那个方向。注意到我这个动作后,L安静了一会儿,但也没持续多久,L就又把手机拿出来在玩。我看到之后也没有多说,只走过去没收了他的手机,当时他很不愿给我,但看到我坚持的神情后还是把手机交了出来,但看得出心里是极不服气的,而且很想在课堂上就发脾气。
课后,L带着脾气来找我,一开口就很“冲”,要我把手机还他。我问他知道我为什么要收他的手机,他避开不谈,只是说刚才有人给他打电话,他不想在课堂上接,刚把电话拿出来想拒绝来电,正巧就被我看到了。我问他是否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允许玩手机的,他回答知道,但马上又接着辩称说刚才是自习,不是正式的上课时间,而我也没有讲课。我明白他的意思:“所以说我应该降低或放松对你们的要求。”他连忙说就是这样。谈话进行了一会儿,L只是反复跟我讲要我把手机还他,并且他的情绪很激动,而我则一直以很平静的口气跟他交谈,也让他坐下来,与我面对面的来把问题解决,但就如我先前说过的,他听不进去,谈话陷入了僵局。正在这时,我抽屉里的手机响了,我心想这正好是个机会教育,我先看了看他,让他稍等一下,接着把手机拿出来,关机。他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接,我说这时不接电话是出于对你的尊重,我正在跟你谈话,应以你为先。听了我这话,L在情绪上明显有一个波动。我“趁胜追击”, “你想想看,如果老师在上课的途中接听电话,即便这时是自习,或者老师并没有讲课,你会怎么想?”L说那怎么能行,老师上课就是在上班,在课堂上接听电话那肯定是老师没把课堂当回事。我说对,既然你知道老师在课堂上手机响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尊重,那如果是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呢。L不说话了,我继续跟他讲这个道理:“学生之所以不能在课堂上玩手机并不是学校的一个‘霸王条款’,而是出于尊重,对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尊重。为的是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这次的问题解决后,L说他服了我,我问原因,他说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直是以很心平气和的语气在跟他谈,并不是那种学生一犯错就把他喊过来一顿教训的老师。
他的这句话倒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你老师只要是站在“理”字上就可以解决的,你也不能因为这个“理”就有一种居高凌下的感觉,可以而且应该对学生加以训斥。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不比我们从前,集体意识比较强,懂得为他人着想,顾全大局。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家庭的影响使得他们比较自我,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委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老师就更应该平心静气的,不仅是以“理”服人,更要以“你”来服人。学生犯错是正常的,老师有“理”在手,也应该“合理”运用,
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 教师在处理问题时的情绪、态度、哪怕是一个小动作对问题的解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另外一个班级的管理中,我也充分体会了这一点。该班有午休的制度,一部分同学在进来时并不理会教室中是否安静,咋咋呼呼地闯进来,也不注意随手关门。我看到这个情况并没有马上批评他们,只是轻轻走过去帮他们把门关上。在午休结束时,我问他们看到我穿的是什么鞋了吗?他们看了一下,说是高跟鞋,我说那你们听到我中午在教室里走动的声音了吗?他们说没有,我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走路时是踮着的。后来我再去班上时,发现学生开始自觉地随手关门,走进来也轻手轻脚,不像之前那样莽撞了。
王金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