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随遇而安

2022-05-07 来源:年旅网
正因为孤单,所以一直有阅读的习惯,偶尔在一个网站上的推广栏里,看到孟非的《随偶而安》,其实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一本了,只是觉得这名字,好像没有让人很兴奋的感觉,随偶而安,这是评价一个中性的人。所以一直也没去想过看这本书,但细想起来,阵非在节目单中表现还是蛮幽默和睿智的,写出来的东西应该不错,也是一次节目中,孟非表现了文字功底,对中学中代的古文诗词,记得相当熟悉,他对这方面的熟悉,让一个教中学语文的老师都自魁不如。抱着对孟非的崇敬,也是一种好奇,就在网上看了这本书。只在网上看了一大半,就觉得相当不错,看着看着,就有一种会心的微笑。好看的书,都是想一口气把它看完,为了能满足自己的这份心意,还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总体感觉,其实是是反映某个时期某个地方,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或者反映某个时期某个地那里的人价值观。通过他的一些经历,折射出某个地方人民的价值取向,同时发表他对这种价值取向的一些看法。

对这本书,孟非在他的自序中就提到,这本书比较寡淡的书,如果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他认为是一个奇迹,这话,他说的谦虚了。文字较平民化,但不失幽默风趣,反映了他有时的无奈和对一些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友爱。

这本书如非要说些大概,我个人觉得第一部分说地方是重庆生活,第二部分说的是南京生活,第三部分说的是外国的一些见闻。

他在文章中提到,重庆与南京的巨大差别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系。也许重庆人或者四川人比较热情,能感觉到彼给予的温暖,,大家在困难的时候,一起支撑,一直这样爱下去。比如他在文中提到他的姨婆和他的黄阿姨

这两家人都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但他们关系相当好,用他在文章中来总结的话,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在文章中一直提到,重庆人的那咱热情,他们给予他的温暖和关爱,一直让他难以忘怀。其实我也觉得四川人,还是相当热情的,因为我去年在四川待过一些时间,这点还是蛮有体会的。提到四川,一定得说,那边的美女,这本书也不例外。四川的女人,皮肤好、漂亮是没得说的,只有在四川待过,才有切实感受,在这里我也不发表太多意见了。

第二部分说到的是南京的生活,文章中提到的意思,就是没有重庆人热情,感觉之间有点冷淡,这一点,我也有切实感受,因为今年我在南京工作。南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人与人之间特别冷淡,人与人之间特淡寞,我刚来这里工作的时候,特别不适应。我跟朋友和同学说,我想回广州工作,感觉那里更让人能感受到温暖。南京的天气,一直阴冷阴冷的,人与人这间就像这里的天气一样,阴冷阴冷的。用书里的话中就是“灰色调的”。 还好,这本书给人第一感觉是那咱特不上进的感觉,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或者说对这几个字的理解有一些不同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我们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先安定下来,融入这种环境中去,积极的寻找用心去寻找自己生命的价值或者说那时自己肩负的责任,用心、肩负责任去处理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或人,相信一定会有收获或有不同的体会。

《随遇而安》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 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 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 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

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 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 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

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记得那时我还小,接触社会少得可怜,却对一档名为《南京零距离》的电视新闻类节目爱不释手。经常端坐在小板凳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视屏幕,看着那个光头絮絮叨叨地谈天说地。当时只觉得这家伙真能坎。

若干年之后,我到南京上大学,一档名为《非诚勿扰》征婚交友类节目红得发紫,深入千家万户,迷得无数粉丝神魂颠倒。那个我熟悉的光头,带着无与伦比的强大气场,在节目中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恰到好处。他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更能让人回味无穷;他睿智,HOLD得住场子,局面拿捏得很到位。非诚勿扰走红,他功不可没。

这个光头的名字家喻户晓,孟非。一个充满了个人魅力的主持人。

出于好奇,我记得当时悄悄在百度里输入了他的“芳名”,结果出现了大量关于他的励志成长故事。那曲折的经历,伤感的过往,仿佛他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充满了坎坷。不觉,我对他的钦佩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当年少不更事,一些小故事就能骗取我的泪水,我开始相信这是一个励志的典型,一个屌丝逆袭的典型。 就像很多励志故事的模板,他面对人生低谷,不折不挠,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他功成名就。一直到读完《随遇而安》之前,他在我心目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然而,渐渐摆脱稚气的我开始“深谙”世事。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渐渐不相信那些所谓的励志故事,就像很多人开始不相信爱情一样。这是一个充满了迷茫和困惑的年代,头脑简单的年轻人总是很傻很天真。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孟非能有今日的成就绝非偶然,他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并且将之无限扩大。从他的电视节目里可以看出,他学识渊博、文采风流、思维清晰、反应迅速、表达能力强,这些都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些从根本上保证了他能创造“吊丝逆袭”的神话。就像马云,他没有那机敏的大脑和敏锐的嗅觉,哪里能名噪一时?

读了《随遇而安》,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孟非的成功历程不应该被看做一段励志故事。孟非确实擅长讲故事,整本书一直是在讲他的经历,但却没有惊心动魄的感觉,就像在跟我们进行茶余饭后的聊天,平淡、平和、平静。读完整本书,你就能明白,为何他会取名“随遇而安”,因为他的的确确从始至终都是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壮阔的岁月都用平淡的心来度过。我想这本书更应该当成一本“心灵鸡汤”来看,从中汲取养分,或许能抚平你内心的莫名躁动。

家庭变故,安于童趣;偏科学生,安于专长

孟非的书一开始就是写童年的一些生活,家庭诸多变故,我不得而知。但是,他却一直保持着童心,保持着健全的人格。该玩就玩,姥姥、老师等人再严格,也阻挡不了他我行我素的风格,塑造了他开朗的性格。他一个典型的重文轻理的学生,在那个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定有诸多麻烦,他做过努力,却一切如故,最终放弃挣扎,安于文科特长。联想到现在的学生,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禁开始同情他们。坚持自己的专长需要勇气,难能可贵。

印刷工,习惯过、厌倦过、放弃过、堕落过,却从来没有彷徨过 印刷工这段岁月应该是孟非人生中比较灰暗的记忆了。犹记得那些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日子、那些熬夜工作倒床就睡的日子、那些干苦力活累到手酸的日子„„但他也渐渐习惯了。然而日子久了,人就会厌倦,破旧肮脏的工作环境,磕碜的收入很能让人萌生放弃的念头。手指被夹伤后,他终于得到了解脱。但这并不是他开始奋发图强的催化剂。书中描写了他辞职后的开始堕落,跟其他社会闲散青年一样,没有想到要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纠结着要去干一番事业的人往往没法成功,因为他们心急,多数会在原地徘徊。孟非没有修饰自己,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进入电视台,不断学习,一切水到渠成

儿子的堕落让母亲着急了,没办法就进了江苏电视台,一个崭新的平台。从无知到入门到精通,他没有费多少周折。他文科特长找到了用武之地,他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他开始安心于电视台的拍摄、制作工作。从制作亚特兰大奥运专题片,到进西藏做节目,再到后来一步一步走到主持人的位置,这个过程诸多心酸,通宵写过稿、被领导狂批、西藏之旅的“险象环生”,点点滴滴,他却讲得轻松,娓娓道来。从一个菜鸟,到一个名记,再到一个名主持人,他能力不断提升,名声大响。最后,他描写了在国外的一些生活,他接触的环境不断扩大,视野也在不断开阔。但是透过文字,我却能感受到他那颗始终保持平静的心。

薄薄的一本书写不完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然而,再多的经历在那颗强大而安静的心面前都是那么渺小。细细想想,随遇而安其实挺简单,可要真正做到,却又挺难。

由于很欣赏孟非,当发现这本书时,就决定把它从头到尾地读完。 一有时间就靠在床上读一会儿,断断续续,一个星期,不知不觉地就翻到了最后一页,这样读书的感觉真好。 越来越喜欢读纸质书,只是因为还不想稳定,所以也不敢多买书,常常借别人的看。 等成家之后,一定要用我喜欢的书把我的书架塞满,让我的孩子从小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书架划分成两个区,一个区标为 /usr [1] ,把经典的小说和教程都放在这里,这个区的书籍不容损害。另一个区标为 /var [2] ,放一些当下流行的书,如果看着好就移到 /usr ,如果一般般就任朋友们自取。

回头来说孟非的《随遇而安》,这本书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了从孟非的童年到他成为名主持的人生历程,后半部分讲述了到新疆录节目的难忘经历以及去希腊、德国、以色列采访的见闻感受。 孟非成为名主持的路并不顺利,可以称得上坎坷。他因为理科成绩太差和父母离异的影响,高考落榜,去当印刷工又受了工伤,手险些残废。然后去江苏电视台打杂,这时的起点看似低,实际上这是他走上电视人之路的转折点。由于他的天赋和好学,他开始了RPG般的升级之路,从打杂到独立摄像,到节目编导,到制片人。当领导让他去主持《都市传真》的时候,他还对自己的光头和能力不自信,不想节目反响相当地好。再到主持《非诚勿扰》,孟非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我是因为《非诚勿扰》才知道孟非的,但很快就发现“这个光头很有内涵。”

孟非在重庆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对重庆的感情特别丰富。《随遇而安》开头花了很多篇幅讲重庆,讲重庆的亲人朋友、重庆的建筑、重庆的小吃。重庆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城市,那是个既有美食、又有美女,既有风景、又有历史的城市。 通观全书,孟非的文笔亲切自然,没有一丝做作,随处可见他不事张扬的幽默。他书里讲的那些好玩的事,常常让我笑出声来,比如高中时因为理科差如果遭老师鄙视,到新疆如何因“两个离不开”被猛灌烈酒,以及站在戈兰高地上连续收到中国移动的短信,等等。

对于痛苦的记忆,孟非也毫不回避,细致生动地再现当年情景。能把痛苦的回忆讲得细致生动甚至有趣,首先说明孟非是个有心人,难怪他上学时作文常常获奖;其次说明孟非是深刻睿智的,因此才能对痛苦的过去坦然接受。

最后,孟非在书中悄然表露的政见我也很认同,比如他对西方民主的肯定、他对中国承办奥运的暴发户心理的批评以及他对中央台《实话实说》节目前途的预见。

这绝不是一本由枪手代笔的“谋财害命”的书,个人建议喜欢孟非的朋友有时间一定读读看,至少它能开阔你的眼界,至少它能带给你不少欢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