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二)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记,其中一些印记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2、陈述式记忆:所谓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或知识的记忆。如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记忆,关于参加某次聚会的记忆等。
3、程序式记忆: 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而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也被称作组块。
5、精细加工: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7、思维与想象: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所谓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14、电报式语言: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为电报式语言。
二、简答题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答: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答: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尔文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
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答:遗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编码和提取失败;(二)消退说;(三)干扰说;(四)压抑说 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理论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答: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以下几种复习策略可供遵循。 (一)及时复习
(二)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三)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5、什么是表象,表象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
答: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有:
1. 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6、想象有哪些功能?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2. 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 代替的功能。4. 生理调节的功能。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那些步骤?
答: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它的基本步骤包括:
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 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
④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答: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重要特征: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致性。创造性思维包含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答:语言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语言的结构性(二)语言的产生性(三)语言的意义性(四)语言的社会性 基本功能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二)交流和表达的功能(三)思维功能 10、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答: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
11、语言产生包括那几个阶段?
答:语言产生包括(一)构建阶段(二)转换阶段(三)执行阶段 三、论述题
1、论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答: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着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比如在一个实验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同时就该词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做出“是”或“否”的回答。问题分为三类,分别涉及字词的字形,语音和语义3种由高到低的不同水平的加工,例如:
字形:这个词是大写还是小写的?
语音:这个词与WEIGHT(重量)押韵吗?
语义:这个词能否填入这个句子:他在街上碰到______。 研究者利用一些不同的词进行实验,在这些任务完成后,进行事先未告知的再认记忆测验。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2、论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征?
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根据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输入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程。感觉记忆只停留在感官层面,保存时间大约为~2秒,不加以注意则转瞬即逝。感觉记忆不只局限于视觉,其他感觉通道如听觉、触觉和嗅觉等也存在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是指保存时间少于1分钟的记忆。在电话簿中查到某人的电话号后不断默念并拨出去的过程,就用到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转站,这些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只有那些经过复述的信息才有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否则就会消失。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的保留下来。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其保存时间可达几年甚至终生;它的容量没有限度;它存储着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为我们的一切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3、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得思维过程?
答: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虽然由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以及个体的个性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都遵循共同的规律,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都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人对问题熟视无睹,有人则善于发现问题。人类历史上的那些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能在其他人普遍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到问题。“苹果成熟后会掉落到地上”,这是人们熟知的事实,但多少年来没有人对此加以注意。牛顿却从这个普
通的现象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向地面呢?为什么苹果不向外侧或向上运动,而总是向着地球中心运动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牛顿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如前所述,问题一般都包括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火车站相距100千米,某天下午2点,两个火车头相向开出。一个火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另一个火车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当火车头开始行走时,一只鸟突然出现在第一个火车头前面而向第二个火车头飞去,当鸟到达第二个火车头时,它又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第一个火车头飞去,鸟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两个火车头之间来回飞。问:在两火车头相遇时鸟飞了多少公里?解题者刚看到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分析鸟在两个火车头间飞了多少个来回,每个来回飞了多长距离。虽然这样最终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解题者能够做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个问题的实质,就能够更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计算两个火车相遇前行驶了多长时间,将这个时间乘以鸟飞行的速度。
(三)选择策略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例如,指挥官为了完成某个作战任务,需要在分析敌我形势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作战方案。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时候不是一下就能确定下来的,而是通过不断提出策略、验证策略的过程逐渐形成的。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
(四)检验策略
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
答: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咿呀学语阶段 6个月-1周岁
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单词语阶段 周岁
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 电报语阶段 -2周岁
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 语言胜任阶段 2周岁后
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语言获得的理论 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
(一)后天学习论
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但是,有些语言获得现象却是后天学习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儿童在3岁左右就初步掌握了母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会自由的说出各种句子。如果儿童说出的每一个句子都是通过强化而获得,那么要把词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句子所需的工作量就太大了。这似乎说明,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受外部学习条件影响的。因此,仅用后天的强化理论是难以对儿童语言的获得规律做出完善的解释的。
(二)先天因素说
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不同,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
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先天因素说也有局限,关于儿童头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及普遍语法的存在性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在人类的几种重要语言中,英语、汉语、日语、俄语等语法构造极不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儿童只需学一种语法就可以具备表达另一种语言的能力。
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先天因素在语言获得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不应因此而忽略后天的学习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意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 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