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施行日期 文号 主题类别 效力等级 时效性
统计 地方规范性文件 现行有效 正文:
---------------------------------------------------------------------------------------------------------------------------------------------------- 200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武汉市统计局 2003年)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49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5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60.4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743.07亿元,增长1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61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6.3:44.1:49.6变化为6.0:44.2:49.8。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96.5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83亿元,增长27%。
市场物价低位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4%。除烟酒上涨2.7%、居住上涨1.3%外,食品下降1.0%、衣着下降0.5%、家庭设备下降5.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9.0%、交通和通讯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下降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6%。
劳动就业工作有新进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07.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增长0.3%。全年下
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7.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98%。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向各区下放了226户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整合力度加大,一批国有控股公司重组壮大;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了一批市级审批项目;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农民人平负担比上年减少31.29元,下降31.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企业效益不够理想;城镇就业压力较大;农民收入增长仍显缓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
2002年,全市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25亿元,增长5.2%。其中,种植业84.29亿元,增长4.7%;林业0.87亿元,增长24.9%;牧业33.84亿元,增长4.7%;渔业22.24亿元,增长6.2%。
农业结构有所调整。随着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传统的粮、棉、油三大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全年粮食产量121.7万吨,增长1.3%;棉花1.45万吨,减少33.7%;油料17.52万吨,减少3.3%;蔬菜537.15万吨,增长7.5%。
生态林建设步伐加快。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育苗,营造生态城市,全年新增造林面积8995公顷,增长55.3%;零星植树812.9万株,增长2.1%;当年育苗面积1216公顷,增长77.5%。
畜牧、水产业有所增长。全年牲猪出栏198.3万头,增长3.2%;家禽出笼4277.9万只,增长4.9%;牛奶产量7.41万吨,增长6.0%;禽蛋产量14.89万吨,增长6.9%。水产品产量36.32万吨,增长7.0%;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68.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农村用电量11.2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5%。年末耕地面积21.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6.5万公顷。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变化,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比重提高,通汽车村数达2073个,占村总数比重上升到100%;通电话的村数2069个,比重上升到99.8%;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1106个,比重上升到53.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11.9%。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363.8亿元,增长12.6%。全年规模以上企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54.10亿元和109.70亿元,分别增长16.8%和0.5%。 工业生产销售衔接较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7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70亿元,增长9.1%;利税152亿元,增长4.2%,其中利润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7.19%;亏损企业337
户,比上年减少16户,下降4.5%,亏损面24.63%,比上年下降2.34%,亏损企业亏损额8.7亿元,下降11.9%。
重点产业继续发挥较强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五大产业基地发展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产业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224.9亿元,增长12.7%。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成为拉动我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0.2亿元、23.1亿元和7.5亿元,分别增长28%、12.5%和32.4%。光电子信息和钢材两大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56亿元和81.6亿元,分别增长2.2%和6.8%。
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市共有建筑企业532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9万元/人,比上年增长6.4%;建筑企业施工项目12505个,竣工项目7703个;施工面积3020.6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03.74万平方米;施工工程优良品率9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570.43亿元,增长12.2%,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5.91亿元,增长18.5%;更新改造投资128.13亿元,增长11.4%;房地产投资132.5亿元,增长14.9%。在基建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09.98亿元,增长14.1%。 投资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65亿元,下降5.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7.7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4.08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投资之比由上年的1.8:25.8:72.4变化为1.5:24.1:74.4。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全市46项市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额131.4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23.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长江干堤与汉江整险加固、武汉体育中心体育场等工程相继完工。轻轨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进展顺利,绕城公路东北段主线路基工程提前完工。
新开工项目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基本建设施工项目77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77个,新增固定资产150.37亿元;更新改造项目524个,其中新开项目310个,新增固定资产88.42亿元。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2.5亿元,增长14.9%。其中住宅投资98.82亿元,增长14.8%。房地产开发竣工面积633.17万平方米,增长3.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22.73万平方米,增长4.6%;全年销售商品房450.27万平方米,增长10.1%,其中销售给个人393.01万平方米,增长4.6%。实现商品房销售额86.81亿元,增长17.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各行业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451.65亿元,增长18.1%,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为58.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93.55亿元,增长23.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12.1%,提高1.2个百分点;
其他行业零售额224.88亿元,下降1.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29.3%,下降4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生产资料市场成交总额90亿元,增长86.4%。
商业业态不断完善,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全年新建大中型综合超市26个。全市登记注册商品交易市场697个,增加44个,增长6.7%。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54亿元,增长16.9%。 六、对外经济
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22.0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0%。其中,出口10.91亿美元,增长15%。在出口中,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全年机电产品出口3.96亿美元,增长46.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3%,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277项,增长43.3%;协议外资额16.14亿美元,增长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76亿美元,增长10.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63亿美元,增长19.5%;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080户,其中当年新增\"三资\"企业179户。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有所增强。全年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0.73亿美元,增长7%;当年新派各类劳务人员2298人,增长10%,期末在外劳务人员4295人,增长13.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客货运输业平稳增长。全年货物周转量737.7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其中,铁路466.9亿吨公里,增长7.9%;公路54.44亿吨公里,增长1.5%;水运215.92亿吨公里,下降8.6%;航空0.47亿吨公里,增长10.0%。全社会客运周转量266.02亿人公里,增长5.6%。其中,铁路182.80亿人公里,增长6.5%;公路54.28亿人公里,增长1.7%;航空28.94亿人公里,增长7.1%。
邮政电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邮政6.16亿元,下降1.1%;电信23.43亿元,增长15.9%;移动通讯23.68亿元,增长29.5%。市话局用交换机已装容量235万门。年末市话用户数209.6万户,增长25.3%;移动电话用户数268.43万户,增长67%。市话普及率每百人39.2部。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年末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63.48万户,增长24.7%。
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国际、国内旅行社145家,旅游从业人员近10万人,旅游景区点34家,其中4A级6家。旅游星级饭店98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39家。共有客房12104间,床位22388张。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8.37万人次,增长34.2%,接待海外旅游者人天数95.87万人天,增长35.3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8.35亿元,增长23.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0亿美元,增长31.8%;国内旅游收入185.04亿元,增长22.5%。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业平稳运行,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39.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4%。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1155.11亿元,增长1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79.96
亿元,增长22.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04.75亿元,增长19.6%。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840.22亿元,增长21.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83.81亿元,增长7.7%;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86.71亿元,增长31.5%;中长期贷款余额709.32亿元,增长33.7%。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39.00亿元,增长4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67亿元,增长24.1%;寿险保费收入28.33亿元,增长59.2%。全年保险赔付支出9.82亿元,增长45.3%。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6.05亿元,增长27.4%;寿险赔付支出3.77亿元,增长87.6%。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建设速度加快,公用设施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221.76平方公里。全年改扩建等级公路203.65公里,增长15.8%。年末拥有公交线路247条,公交客车1277辆,专线车4363辆,出租车12137辆。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全年新增燃气用户3.5万户,年末气化率88.6%,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 环境创新步伐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大,\"两江四岸\"亮化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了府河桥、湖北剧院等20余处城市游园,新、改、扩建了金银湖、堤角公园等11个城市公园。全年中心城区植树107.5万株,市区垂直绿化10.05万米。全市拥有公园27个,公园面积544.5公顷。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3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04%。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治理污染源4项,限期治理老污染源36项,排污口整治99项,噪声达标区累计达到20片,共138.91平方公里。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分贝。城区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0.130豪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0.039毫克/立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1%,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0%。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7所,全市高考录取率达到75%,在校学生39.07万人,增长26.7%;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1所,在校学生7.74万人,增长14.4%;普通中学536所,在校学生53.22万人,增长3.8%;职业学校68所,在校学生4.22万人,增长36.6%;小学1463所,在校学生66.92万人,下降5.6%;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学生1597人,下降8.8%;幼儿园614所,在园幼儿10.26万人,增长9.7%。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01%,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1.23%。继续教育发展较快,全年完成职工全员培训30万人次,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22.07万人。校舍建设得到加强,当年扩建、改造中小学危房8.69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学校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新建教师住宅5.36万平方米。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科技部门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140项,其中地方科技计划项目40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0项,共完成投资23.6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登记科技成果198项,评定市科技进步奖140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95项。全年专利申请2512件。技术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全年技术市场签定各类技术合同2800项,合同成交额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全市累计高新技术企业1237家,累计民营科技企业3200家,比上年增长14.3%,民营科技企业当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00亿元,增长32.5%。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年开展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6项。文艺创作喜获丰收,市文化系统新创作和演出的剧目获省级以上奖78项,其中,国家奖12项,省级奖66项。话剧《母亲》荣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和第七届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打造出儿童剧《我长大了》、杂技《排椅造型》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5个,博物馆6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座,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9%和99.77%。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目标,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城市创建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我市分别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年共建设省级文明单位163家,市级文明单位674家。创建文明街(镇)56个,文明社区295个,创建省级文明城区7个,市级文明城区8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镇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药品监督管理新机制初步形成。年末,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48万人,医院病床2.87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11人,病床4.3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67.91人/10万人,免疫接种率92.5%,达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比率为40.0%,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单位比例为70.0%,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98.5%。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开展全市群众性大型体育活动30次,成功举办了远东四国女足锦标赛、中国武汉抢渡长江挑战赛、武汉市第六届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武汉体育中心投入使用。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在第14届釜山亚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金牌4枚。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平稳。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64.4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8%。人口出生率7.87‰,人口死亡率5.13‰,自然增长率2.85‰;净迁移率7.77‰。计划生育率98.8%。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0039元,比上年增长10.6%;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0元,同口径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3295元,增长6.3%,其中现金收入2440元,增长10.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0.38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0.482。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2.16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2.6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92平方米,提高1.97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30.15台、空调器115.02台、移动电话60.07部、彩色电视机134.92台、电冰箱101.45台、组合音响32.92套。
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稳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实施。
年末,城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单位13400家,比上年增长19.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39万人,增长3.1%。年内全市80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化发放面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户次数85.68万户次,人次数达226.95万人次,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城市居民生活保障费实际发放额1.33亿元,是上年的7.74倍。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计算增幅时以上年年报数为基数。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