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年级上(10月)月考试卷--化学(解析版)

2023-08-12 来源:年旅网


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4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熔化

B.铁水铸锅

C.纸张燃烧

D.酒精挥发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葡萄酒 C.空气

D.酱油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一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D.稀有气体

4.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运动状态 C.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5.如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B.C. D.

6.有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醋.这位同学的做法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7.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飘出 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洗涤玻璃仪器一定要连洗几次,直到干净

B.加热试管中的冷水,可以不预热直接对准试管底部加热 C.滴瓶上的滴管是不能用来吸取其他试剂的 D.熄灭酒精灯,只能用灯帽盖灭

第1页

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大量白雾 B.木炭:发出红光 C.铁丝:火星四射 D.硫:淡蓝色火焰

10.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 ) A.酒精﹣﹣用作燃料 B.氧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 C.铜线﹣﹣作导线 D.一氧化碳﹣﹣可用于冶铁

11.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气体,应满足下列条件的( ) ①反应物都是固体; ②反应需要加热;

③制得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④制得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古代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 B.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都包含缓慢氧化

C.氮气的性质不活泼,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氦气密度小且较为稳定,可填充探空气球 13.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B.红磷+氧气C.氧化汞D.乙炔+氧气

二氧化碳+水 五氧化二磷 汞+氧气

二氧化碳+水

14.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

第2页

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火焰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2分)1869年,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第一位得出空气由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均选填“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 16.(3分)用数字填空:

(1)向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所加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 . (2)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酒精量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3)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如液体取 mL. 17.(3分)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③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 18.(2分)天平和量筒在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请完成下列各题.

(1)某同学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某药品时,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砝码加了10g,游码移动到0.5g处,在该同学称取的药品的实际质量为 .

(2)某同学用量筒准确量取了20mL水,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出剩余的液体为11mL,则实际倒出的水的体积是 (填序号)

A、等于9mL B、小于9mL C、大于9mL D、无法确定.

19.(3分)李强在学习了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后,为体现两概念间的关系,他设计了如图

第3页

所示的方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B表示 的集合. (2)你认为“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属于 (填“A”、“B”或“C”)反应;“硫+氧气

氧化硫”属于 反应(填“A”、“B”或“C”).

20.(3分)将黑色粉末A和无色液体B混合,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加热暗紫色固体D,得到的生成物中有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试判断A、B、C各是什么物质? A ;B ;C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10分)

21.(3分)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发生下列情况,在空白处简要地写出由于实验操作而引起下列后果的原因:

(1)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瓶底炸裂.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

(3)在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来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实验完毕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其总体积的.

22.(3分)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总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

(1)上述操作甲、乙交替进行各3﹣4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瓶中的现象是 ;B瓶中的现象是 ;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第4页

23.(2分)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 .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

24.(2分)我国环保部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控项目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成为可入肺颗粒物.

(1)大雾天气导致呼吸病患者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 (填字母序号).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2)PM2.5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请写出一种治理PM2.5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 .

四、综合应用题

25.(10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第5页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制得氧气.

①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甲: ; 乙: .

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为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验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 (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 ,然后 ,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炸裂.

(4)现有a、b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两份固体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气体的质量与实践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5)若用丁途径制取氧气,若得到210L氧气,需要空气多少升?

第6页

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4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熔化

B.铁水铸锅

C.纸张燃烧

D.酒精挥发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水铸锅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蒸馏水 B.葡萄酒 C.空气

D.酱油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葡萄酒、空气、酱油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解:A、蒸馏水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 B、葡萄酒中有酒精、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酱油中有食盐、色素、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第7页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一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D.稀有气体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解答】解:A、空气的成分中没有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B、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故选项正确; C、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4.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运动状态 C.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物质的运动状态属于物理学科研究的内容. 故选B.

【点评】学习化学就要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知道学习了化学后,我们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来干什么.

5.如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中C.性 D.

第8页

【分析】A、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B、根据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的正确操作方法分析即可,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的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C、根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分析;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解:A、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液体会流出;②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没有倒放桌面上,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图中操作错误; B、把金属颗粒放入试管时,应该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的滑到容器底部,图中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胶头滴管应该垂悬在容器口上方,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四个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实验能力.

6.有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醋.这位同学的做法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根据题意,有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醋,是一个设计实验的过程,在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设计实验的环节. A、“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建立假设,故选项错误.

B、“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

C、“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

第9页

D、“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不是结得出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飘出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温度最高,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吹熄蜡烛时有一缕白烟飘出,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在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洗涤玻璃仪器一定要连洗几次,直到干净

B.加热试管中的冷水,可以不预热直接对准试管底部加热 C.滴瓶上的滴管是不能用来吸取其他试剂的 D.熄灭酒精灯,只能用灯帽盖灭

【分析】A、根据洗涤玻璃仪器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B、根据加热试管中的冷水,必须预热进行解答; C、根据滴瓶上的滴管是专用滴管进行解答; D、根据熄灭酒精灯,只能用灯帽盖灭进行解答.

【解答】解:A、洗涤玻璃仪器一定要连洗几次,直到干净,故A正确;

第10页

B、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破裂,应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故B错误;

C、滴瓶上的滴管是专用滴管,所以不能用来吸取其他试剂的,故C正确; D、熄灭酒精灯,只能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红磷:大量白雾 B.木炭:发出红光 C.铁丝:火星四射 D.硫:淡蓝色火焰

【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0.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 ) A.酒精﹣﹣用作燃料 B.氧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 C.铜线﹣﹣作导线 D.一氧化碳﹣﹣可用于冶铁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酒精可以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可以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

第11页

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氧气可供人和动物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铜线作导线,是利用了铜优良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可用于冶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1.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气体,应满足下列条件的( ) ①反应物都是固体; ②反应需要加热;

③制得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④制得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分析】根据图中所示装置为固体加热型,收集方法为排水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图中所示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收集方法为排水法,制得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故应满足下列条件的①②③.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古代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

第12页

B.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都包含缓慢氧化

C.氮气的性质不活泼,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氦气密度小且较为稳定,可填充探空气球 【分析】A、根据化学的历史分析; B、根据缓慢氧化分析;

C、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进行分析.

D、利用氦气密度小且较为稳定,来充填探空气球,不会发生危险.

【解答】解:A、化学实验室的前身是古代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正确; B、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都包含缓慢氧化,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和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和其他物质反应,如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就是以氮气为原料通过化学变化制得的,错误; D、气密度小且较为稳定,可填充探空气球,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难度不大.

13.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B.红磷+氧气C.氧化汞D.乙炔+氧气

二氧化碳+水 五氧化二磷 汞+氧气

二氧化碳+水

【分析】可以根据分解反应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解答】解: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反应物必须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A、酒精+氧气B、红磷+氧气C、氧化汞D、乙炔+氧气

二氧化碳+水中反应物是两种. 五氧化二磷中反应物是两种.

汞+氧气中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

二氧化碳+水中反应物是两种.

第13页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分解反应的概念.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分解反应一要看是不是化学变化,二要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14.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火焰熄灭后立即打开弹簧夹

【分析】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该实验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装置的气密性好;②所用药品必须是足量;③读数时一定要冷却到原温度;④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以完全消耗装置内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实验过程中空气进入装置中,造成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正确.

D、火焰熄灭后不能立刻打开弹簧夹,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14页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2分)1869年, 门捷列夫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第一位得出空气由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拉瓦 .(均选填“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

【分析】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据此分析回答.根据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回答;

【解答】解: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以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首先提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答案:门捷列夫;拉瓦锡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16.(3分)用数字填空:

(1)向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所加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 (2)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酒精量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 .

(3)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如液体取 1﹣2 mL. 【分析】(1)根据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药品的用量原则进行分析.

【解答】解:(1)向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所加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否则加热时容易溅出伤人;

(2)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否则容易引起火灾,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和可燃性;

(3)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少量,如液体取1﹣2mL,节约药品,并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故答案为:(1);(2);(3)1﹣2.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第15页

17.(3分)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①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氧气 ②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二氧化碳 ③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水蒸气 .

【分析】氧气可以供给呼吸,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解答】解:①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是因为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③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所以夏天,盛放冰棒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故答案为: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水蒸气.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中各成分及其性质和用途.

18.(2分)天平和量筒在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请完成下列各题.

(1)某同学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某药品时,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砝码加了10g,游码移动到0.5g处,在该同学称取的药品的实际质量为 9.5g .

(2)某同学用量筒准确量取了20mL水,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出剩余的液体为11mL,则实际倒出的水的体积是 C (填序号)

A、等于9mL B、小于9mL C、大于9mL D、无法确定.

【分析】(1)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可知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放错了,还要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只不过砝码与物体位置交换了,列等式进行计算;

(2)用量筒量液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读数,量取的液体量大于读数;若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的量小于读数.

【解答】解:(1)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10 g﹣0.5 g=9.5 g.

(2)用量筒量液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读数,量取的液体量大于读数;

第16页

若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的量小于读数.该同学倒出液体后俯视读数为11mL,说明剩余的液体不到11mL,故实际倒出的液体大于9mL; 故答案为:(1)9.5 g;(2).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常见仪器的名称、作用、使用方法都要准确把握.

19.(3分)李强在学习了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后,为体现两概念间的关系,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方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B表示 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的集合. (2)你认为“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属于 C (填“A”、“B”或“C”)反应;“硫+氧气

二氧

化硫”属于 B 反应(填“A”、“B”或“C”).

【分析】(1)A是化合反应,C是氧化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2)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又是物质与氧气

发生的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是化合反应,C是氧化反应,B表示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集合. (2)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符

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属于C的反应. 硫+氧气

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又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属于B的反应.

故答案为:(1)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2)C;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3分)将黑色粉末A和无色液体B混合,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加热暗紫色固体D,得到的生成物中有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试判断A、B、C各是什么物质? A 二氧化锰 ;B 过氧化氢 ;C 氧气 .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将黑色粉末A和无色液体B混合,生成一种无色无

第17页

味的气体C;加热暗紫色固体D,可同时得到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C为氧气;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液体,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A为二氧化锰,B为过氧化氢,D为高锰酸钾;据此解答.

【解答】解:将黑色粉末A和无色液体B混合,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加热暗紫色固体D,可同时得到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C为氧气;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液体,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A为二氧化锰,B为过氧化氢,D为高锰酸钾;带入题干,推断合理; 故填: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氧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10分)

21.(3分)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发生下列情况,在空白处简要地写出由于实验操作而引起下列后果的原因:

(1)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瓶底炸裂.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

(3)在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来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实验完毕后,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其总体积的.

【分析】(1)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防止炸裂瓶底,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水;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导管口要放一团棉花; (3)根据空气的测定实验分析即可.

【解答】解:(1)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盛少量水,瓶底炸裂说明预先没有盛少量水或垫一层细砂.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防止高锰酸钾顺着导管进入水槽,导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水槽水变成紫红色,说明导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

(3)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来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都会引起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其总体积的; 故答案为:(1)瓶底未留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

第18页

(2)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 (3)装置漏气或红磷的量不足.

【点评】以上是实验操作中常出现的错误现象,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实验是严谨的科学,且不可粗心大意.

22.(3分)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总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

(1)上述操作甲、乙交替进行各3﹣4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瓶中的现象是 导管口处没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B瓶中的现象是 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证明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B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二氧化碳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瓶和B瓶的作用不同,A瓶是吸入气体的装置,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造成干扰B是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上述操作,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1)上述操作甲、乙交替进行各3﹣4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瓶中的现象是导管口处没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人呼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B,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应打开活塞b,关闭活塞a,此时观察到瓶B内的现象是B瓶中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通过上述操作,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

第19页

物. 答案:

(1)导管口处没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导管口处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2分)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 气体;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有毒;可燃性;还原性 .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1)一氧化碳的状态、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填:气体;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填:有毒;可燃性;还原性.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4.(2分)我国环保部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监控项目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成为可入肺颗粒物.

(1)大雾天气导致呼吸病患者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 D (填字母序号).

第20页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2)PM2.5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请写出一种治理PM2.5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 使用清洁能源,工业废气不随意排放等 .

【分析】(1)根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进行分析;

(2)根据改善环境质量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析;

【解答】解:(1)大雾天气导致呼吸病患者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 (2)治理PM2.5改善大气质量的措施有:使用清洁能源,工业废气不随意排放等; 故答案为:(1)D;

(2)使用清洁能源,工业废气不随意排放等.

【点评】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四、综合应用题

25.(10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酒精灯 ,② 长颈漏斗 . (2)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制得氧气.

①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甲: 过氧化氢

水+氧气 ;

第21页

乙: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

②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为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验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 甲 (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字母序号).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 移出导管 ,然后 熄灭酒精灯 ,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炸裂.

(4)现有a、b两份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两份固体完全反应后,得到的气体的质量与实践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5)若用丁途径制取氧气,若得到210L氧气,需要空气多少升?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①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

②根据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与原理进行分析;

(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择固态物质反应加热装置,注意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的先后操作顺序;

(4)根据a、b是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所以a中氯酸钾的质量大于b中氯酸钾的质量,因而a产生的氧气比b多,b中有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以使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迅速的放出氧气,而a却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缓慢的放出氧气,因而b先得到氧气,a后得到氧气进行分析; (5)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进行分析.

【解答】解:(1)按题意要求书写实验装置中的仪器名称:①是酒精灯,②是长颈漏斗; (2)①根据题意制取氧气的甲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乙反应是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两个反应的文字表

第22页

达式分别是:过氧化氢水+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从两个反应可知:二氧化锰是两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故A正确;并非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故B错误;二氧化锰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气体的量,故C错误;制取氧气的催化剂除了可用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等物质也可以,故D错误;

②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根据所给的三个反应可知在乙、丙制取氧气时都需加热,在操作实验中既麻烦又浪费能源,而甲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反应,故甲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故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实验结束时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其原因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4)a、b是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所以a中氯酸钾的质量大于b中氯酸钾的质量,因而a产生的氧气比b多,b中有催化剂二氧化锰,可以使氯酸钾在较低的温度下迅速的放出氧气,而a却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缓慢的放出氧气,因而b先得到氧气,a后得到氧气,故选:C;

(5)若用丁途径制取氧气,若得到210L氧气,需要空气体积为:210L÷21%=1000L; 答:需要空气体积为1000L.故答案为:(1)酒精灯;长颈漏斗;(2)①过氧化氢氯酸钾

水+氧气;

氯化钾+氧气;②甲;(3)A;移出导管;熄灭酒精灯;(4)C;(5)1000L.

【点评】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常见的制取气体的装置,能够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及注意事项,会正确分析造成异常实验现象的原因.

第2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