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生态水系的特征要素及其规划

2023-08-19 来源:年旅网
城市生态水系的特征要素及其规划

摘要:水不但是生命的源泉和万物生长的基础上,而且也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1]。水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对水系统规划过程中应不断的改善和提高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和景观风貌等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做好生态水空间环境的营造。可见,在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城市水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水态;规划设计

一、生态城市水系统的构建 1.生态城市水系统规划。

水环境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协调水与岸、水与城、水物理空间与水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为充分吸纳其他学科的优势,联合环境科学和水生态科学的相关研究单位共同进行规划的研究和编制,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动建立对应性的数理模型,赋予城市规划更理性的评价体系。以改善和保护城市水环境生态系统为基本目标,通过突出城市水景观功能彰显地区水文化和现代生活城市魅力,并以水环境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多因数协调形成水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友好互动,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

水环境生态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别,规划以水环境生态理念推行、水环境生态概念认知、城市发展阶段判读和基于效益最优的多因数协调作为规划编制研究的动态过程。通过美好前景的描绘、广泛的宣传和公众意见的吸纳与决策、管理层的频繁对话逐步实现水环境生态理念的统一认识;从人对水和水对人的相互需求分析,确立了包括形态要素、水质要素和滨水空间要素构成的“水-岸-城”一体的水环境生态概念;环境服务的长期性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的依赖,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环境建设的阶段难以跨越,同时环境建设还必须面对越来越高的机会成本,规划把目标通过指标体系进行数值化,并在指标体系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之间建立了对应的逻辑关系。 2.生态城市水系统的可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更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实现,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实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河流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 3. 生态城市水生态制度建构建。

建设生态城市,当前第一要务是要建立健全的水生态法律制度体系。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就指出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的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文明的行为。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并实施二十多年,已有一定的立法、执法实践。目前,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同时,要尽快补充修订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并建立独立的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专门环境资源管理机构,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正确对待水利建设和水生态的关系。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措施。过度偏重于改变自然的原生态,将造成自然界的惩罚,国内外有不少例子已经证实。李冰父子“深挖滩,低筑堰”,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是古代顺应自然规律兴建水利工程的典范,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在兴建各类水利工程的时候,应尽可能考虑减少对自然原生态的改变,如蓄水工程是否应该多考虑些生态流量,减少对下游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多留些洪水,减少对下游环境的影响,减少对水环境

容量的影响。

三.从国外先进水系统成果来看水系统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雨水充足的国家,一直以来都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从1910年开始兴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到1972年,污水处理总量达到19万m3/d,1979年修建第三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处理36万m3/d。1989年底,污水处理总量达到87万m3/d,完成了城市下水道96%的普及率。通过兴建污水处理厂和普及城市下水道是发达国家解决城市污水处理的有效途径。限于目前我国的国力,我国正在开始探讨用氧化塘和污灌系统来解决城市的污水处理问题。另外,为了解决工业用水问题,新加坡采用新建中水道,实行雨水和污水分流的方式,通过污水处理后,经过加氯、沉淀和曝气后来作为工业用水,缓解了水资源的紧缺。通过雨水分流,城市的雨水经由管道进入水库,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既增加了水资源,又减少了污水处理量,虽然增加了雨水管道,但从长期利益来看,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城市的污水经过二次处理后,排入海洋,在排海工程中,特别注意海洋条件,要将污水快速疏散,避免造成海洋具备污染。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也正在开展污水排海工程,可以借助新加坡的成熟经验,来完善处理方法。

雨洪管理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城市扩张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更为重要。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硬铺装改变了原有的水循环模式,造成水质变差,地表径流水量增大。为了改善雨洪管理,美国采取了纯工程方法和非工程方式向结合,通过大型集中处理和分散就地处理的方式,将水资源进行回收并加以利用。1930年,美国采用单纯的工程方式,通过修建蓄水池、管渠工程、滞留池等工程方式来管理雨洪。1970年通过对泛洪平原和相关流域等非纯工程方式来解决雨洪问题。1990年后,导入了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概念,将水量控制和水质管理实行并重管理,通过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将集中处理方式转化成为分散式就地处理,通过模拟场地开发前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恢复和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同时又能达到维护场地水循环处理及生态功能的目的。在LID方法中,Bioretention利用植物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的特性来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滞留池中雨水的暂时储存,24小时后排空。采取该方式能有效降低排入溪流的雨水水温,能提高排出水的水质,同时能减小地表径流的高峰流量,为野生动物提供自然的栖息地。在Bioretention中,屋顶收集的雨水和铺装上的地表径流都引入到种植池,通过净化处理后再加以利用,可用于景观灌溉和冲洗厕所。

二.结束语

通过协调水与岸、水与城、水物理空间与水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生态城市的水系统,建立水系统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可持续至关重要。生态城市水系统发展,还有漫长的路途要前进,面临的很多实际操作问题需要设计师探求和解决.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采取科学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李子富 生态城市水系统的构建与展望 [期刊论文] 《建设科技》 -2011年19期

[2]李建峰 河北省滦县生态城市构建规划研究 [学位论文] 2009 - 河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