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方剂复习资料

2020-09-21 来源:年旅网
方剂学

绪论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应用学科之一。

方剂的起源:

一、先秦时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载方283首(其中能够辨认的有197首),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二、两汉时期:A、《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1、初步总结了治则和治法;2、提出了对组方的基本

结构要求,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3、载方13首。

B、《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创造性地融理发方药于一体,载方314首,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A、《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著,以备临床急症,简、便、廉、效是其显著特点。共收单方510首,复方

494首。

B、陈延之的《小品方》,首开温热病解毒、凉血、化瘀之先河。

C、刘涓子初辑,龚齐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为先存最早的外科方专书。 四、隋唐时期:A、《千金方》唐代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B、王焘的《外台秘要》,该书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其以前的医方。

五、宋元时期: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载方788首,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宋代有名方书,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载方近两万首,是对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

B、成无已的《伤寒明理轮》首次以《内径》“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伤寒论》

常用方20首的组方原理及方、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拓展了方剂学的学术领域。 六、明清时期:A、《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现存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 B、汪昂的《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七、近现代: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方剂96592首。

方剂与治法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来源与方剂; * 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

* 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八法

汗法:即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汗法主要是解除表

证的治疗方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 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 出的一种治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作用,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 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治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补法: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

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痰、湿、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的一种治法。

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 2、产生协同作用; 3、控制多功用的单味中药功效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

1

复杂病情;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6、产生新疗效

组方原则: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君、臣、佐、使的涵义:

君药: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是解决疾病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即针对病证的主要病

因、主导病机或主症而设,是方剂组成中的核心部分。君药通常具有药力较强,药味较少以及用量较大的特点。 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辅助作用); 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一般而论,其药味

较君药为多,其药力与药量较君药为小,与君药多具有特定的增效配伍关系。

佐药:a、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 b、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更次要的治疗作用);— 佐助药; c、制

约君、臣药的烈、毒性的药物 -- 佐制药; d、反佐药 -- 指在病重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即《内经》所谓:“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佐药一般药味数稍多,用量较少。

使药:a、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b、调和药:指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

起到矫味作用。使药通常用量较少。

方剂变化的形式:a、药味增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

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的变化;d、剂型更换的变化。 方剂的用法:

1、汤剂的煎法:A、一般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以及芳香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宜武火急煎; B、补益剂以及部分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宜文火久煎。

2、方剂的服用法: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用。

·滋补剂、泻下剂宜空腹服用;

·安神剂、涩精止遗剂宜睡前服用;

·含毒性或对胃肠有刺激性药物的药剂宜饭后服用; ·急性病不拘时候服用; ·慢性病宜定时服用。

亦有谓: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用;病在下焦,宜食前服用。 3、服用的方法:

·药剂一般宜温服。·解表剂、温里剂、补益剂宜热服;·清热剂宜凉服。

名解:

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

也。”

2.十剂:源于北齐徐之才之《药对》,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

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3.轻可去实 -- 即以轻扬、升浮的解表药组成方剂,功能发散外邪,用治表证的一种治法。如:麻黄汤。

4.通可去滞 -- 指以通利的药物组合成方,功能利水渗湿,化浊通淋,以治疗水湿痰癖等邪气壅滞机体之证。如湿热下注,

方用八正散。

第一章 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麻黄汤

辛温发汗,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2

宣肺平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 解肌发表, 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恶风,发热,汗出,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调和营卫。 脉浮缓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 发汗祛湿,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兼清里热。 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脉浮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小小青龙最用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温肺化饮。 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 细心半夏甘和味,羌桂麻黄芍药同。 止嗽散 宣利肺气,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或微恶风发热,苔薄白,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疏风止咳 脉浮缓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

桑菊饮 疏风清热, 风温初起,肺气失宣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宣肺止咳。 脉浮数 清疏肺卫清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辛凉透表, 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清热解毒。 痛,脉浮数。 甘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麻辛甘石汤 辛凉疏表,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清肺平喘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皆可尝。 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勺翘 泻热通便 秘涩,苔黄,脉数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骁

第三节 扶正解表

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败毒散 散寒祛湿,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憎寒壮热,无汗,肢体酸痛,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益气解表 脉浮按之无力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麻黄细辛附助阳解表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2、暴哑。恶寒甚,发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子汤 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第二章 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 寒下

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煮好; 或发狂。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痞、满、燥、实四症具备,舌红苔黄,脉沉实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大黄牡丹汤 泻热破淤,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囊; 散结消肿 腻,脉滑数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康。

第二节 温下

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温脾汤 攻下寒积,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乏力,脉沉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大黄硝; 温补脾阳 弦 寒热并用补兼泻,攻下寒积温脾阳。

3

第三节 润下

适用于肠燥便秘证。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干燥,坚涩难出,身热口干,舌燥津少等。 麻子仁丸 润肠泄热,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苔行气通便。 微黄少津 济川煎 温肾益精,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润肠通便。 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第四节 逐水

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主要表现为胸水、腹水、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

十枣汤 攻逐水饮 1、悬饮;2、水肿。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与大戟; 二便不利,脉沉弦

第五节 攻补兼施

适用于里实积滞而正虚者。见热结阳明,腹满便秘,同时兼有气血不足或阴津将竭之象。

黄龙汤 攻下热结,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姜枣硝; 补气养血 腕腹胀痛,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第三章 和解药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

和解剂。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 和解少阳

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等。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大柴胡汤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生姜枣; 呕吐,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用力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攻逐水饮力效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朴枳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燥肠热便秘施。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蒿芩清胆汤 清胆利湿, 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痛,吐和胃化痰

第二节 调和肝脾

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四逆散 透邪解郁, 1,阳郁厥逆证;2,肝郁脾滞证。手足不温,或胁疏肝理脾 逍遥散 肋脘腹疼痛,脉弦 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疏肝解郁,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养血健脾 脉弦而虚 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痛泄要方 补脾抑肝, 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祛湿止泻 泻后痛缓,左关脉弦而右关脉缓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第三节 调和肠胃

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呕吐下利等证。

半夏泻心汤 寒热平调, 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舌苔薄黄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 4

消痞除痞。 而腻。(小柴胡证误下成痞) 辛开苦降消痞满,寒热错杂痞满蠲。

第四章 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 清气分热

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

白虎汤 清热除烦, 气分热盛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烦渴; 生津止渴, 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 益气和胃 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少津,脉虚数 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第二节 清营凉血

具有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

清营汤 清营解毒,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清营汤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 透热养阴 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 1、热扰心神;2、热伤血络证;3、蓄血瘀热证。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 凉血散瘀, 吐血,扭血,便血,尿血,身热谵语,发斑斑色紫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黑,身热舌绛。

第三节 清热解毒

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热疫毒发于头面等证。

黄连解毒汤 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黄连解毒芩柏栀,三焦火盛是主因; 苔黄,脉数有力。 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均可平。 凉膈散 泻火通便,清上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胸膈烦热,面赤唇焦,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泻下 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瘀热服之消。 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消肿阳证壅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焮痛,甚则伴有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 溃坚,活血止痛 身热禀寒,脉数有力 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肠痈内消法。 普济消毒饮 清热解毒, 大头瘟。头面红肿焮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 疏风散邪 兼黄,脉浮数。 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第四节 清脏腑热

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导赤散 清心利水养心经热盛证。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肠赤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 阴 涩,舌红,脉数 清心利水有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龙胆泻肝汤 清泻肝胆实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 火,清利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2,肝经湿热下注证。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焦湿热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 臭等,舌红苔黄腻 苇茎汤 清肺化痰,肺痈,热毒痈滞,痰瘀互结证。胸痛,咳嗽,吐腥苇茎汤方千金存,桃仁苡仁冬瓜仁; 逐瘀排脓 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数 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泻白散 清泻肺热, 肺热咳喘证。咳嗽气急,皮肤蒸热,日铺尤甚,舌泻白桑白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止咳平喘 红苔黄,脉细数 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清胃散 清胃凉血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口气热臭,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5

红苔黄,脉滑数 玉女煎 清胃热, 滋肾阴 葛根黄芩黄连汤 芍药汤 解表清里 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清热燥湿, 湿热痢疾。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 调气和血 白头翁汤 清热解毒, 热毒痢疾。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凉血止痢

第五节 清虚热

黄,脉弦数 胃热阴虚证。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或加石膏泻胃火,口疮吐衄与牙宣。 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 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葛根黄芩黄连汤,用时先将葛根煮; 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桂槟连归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下利腹痛自安康。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所致的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由肝肾阴虚,以致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的虚

热证;或阴虚火扰之发热盗汗证。 青蒿鳖甲汤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清骨散 清虚热,退骨蒸 当归六黄汤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第五章 祛暑剂

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夏月暑病的方剂。 第一节 祛暑解表

适用于夏月外感风寒,暑湿伤中,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胸闷,舌苔白腻者。

香薷散 祛暑解表,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寒湿之阴暑证。恶化湿和中

第二节 祛暑利湿

适用于感暑挟湿,暑湿下注病证,常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等,治取清暑热和利小便为发,所谓“”治暑之法,

清心利小便为最好”。 六一散 清暑利湿 感暑挟湿,暑湿下注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 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第三节 清暑益气

适用于中暑受热,津气两伤,症见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者。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 暑热气津两伤证。体倦少气,口渴多汗,脉虚数 养阴生津

第六章 温里药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适用于中焦阳虚有寒证。

理中丸 温中祛寒, 中焦虚寒证。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理中参术草干姜,温中健脾基础方; 补气健脾

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腹腹绵绵作痛,食少,便溏,中阳不足痛呕吐,丸汤两用暖脾阳。 6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寒发热,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青蒿鳖甲地知丹,热伏阴分此方攀;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骨蒸潮热,行瘦盗汗,啊、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 色红少苔,脉虚数 阴虚火旺盗汗。盗汗面赤,心烦叟赤,舌红,脉数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 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 降逆止呕 小建中汤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欲呕,或巅顶疼痛,干呕吐涎沫,舌苔白滑,脉沉弦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温中补虚,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腹挛痛,喜温喜按,舌淡苔和里缓急 白,脉细弦。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虚劳发热,四肢酸楚,咽干口燥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适用于阴寒内盛,肾阳衰微之全身阴寒,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等证。

四逆汤 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神疲欲寐,面色苍白,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脉微细

第三节 温经散寒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脉诸证。

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养血通脉 阳和汤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第七章 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第一节 补气药

适用于气虚证,症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等。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益以陈夏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通。 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 1,脾虚挟湿证。面色萎白,食少便溏,四肢乏力,渗湿止泻 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 1,脾气虚证。2,气虚发热证。3,中气下陷证。 升阳举陷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 肺卫气虚证。汗出恶风,易感风邪,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生脉散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完带汤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第二节 补血

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唇爪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或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经

闭不行等。 四物汤 补血和血 营血虚滞证。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 营血虚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 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 血虚发热证。肌热面赤,口渴喜热饮,舌淡,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 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7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清晰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 气阴两伤证。体倦,自汗,口燥咽干,舌红脉虚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此方珍。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 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 者;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阴疽。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 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滞阴疽消。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归脾汤 益气补血,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失眠,体倦食少,或舌淡,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健脾养心 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或崩漏,出血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体倦食少,舌淡,脉细弱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第三节 气血双补

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脉虚无力等。

八珍汤 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证。气短乏力,心悸眩晕,舌淡,脉细无力 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 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炙甘草汤 益气养血, 1, 气血两亏,阴虚阳弱证。2,虚劳肺萎。 通阳复脉,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红少苔 滋阴补肺 第四节 补阴

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

红少苔,脉细数等。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 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 郁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左归丸 滋阴补肾, 真阴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填精益髓 大补阴丸 滋阴降火 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一贯煎 滋阴疏肝 阴虚肝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虚弦。

第五节 补阳

适用于肾阳虚证,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少腹拘

急,男子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气丸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 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 右归丸 温补肾阳, 肾阳不足,命门和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填精益髓 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迟

第六节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自汗盗汗,午后潮热等。

地黄饮子 滋肾阴, 补肾阳, 化痰开窍

第八章 固涩剂

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主治气、血、精、津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

8

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 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暗痱服。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 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 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囊。 少佐川楝泻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 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萎疗; 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 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尺部沉细或沉弱而迟,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第一节 固表止汗

适用于表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或心阳不潜阴液不能内守引起的自汗、盗汗等。

牡蛎散 敛阴止汗, 卫外不固,阴液外泄之自汗、盗汗证。汗出,心悸,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 益气固表 短气,舌淡,脉虚 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

第二节 涩肠固脱

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之泻痢日久,大便滑脱不禁。

真人养脏汤 涩肠固脱, 脾胃虚寒,久泻久痢证。大便滑脱不禁,日夜无度,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桂与粟壳; 温补脾肾 甚则脱肛坠下,或大便脓血,下痢赤白,脐腹疼痛,木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里急后重,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四神丸 温肾暖脾, 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思饮食,四神骨脂与吴萸,肉寇五味四般齐; 涩肠止泻 肢冷神疲,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泄最相宜。

第四节 涩精止遗

适用于肾虚失藏,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或肾虚不摄,膀胱失约之遗尿,小便频数。

金锁固精丸 补肾涩精 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腰酸耳鸣,四肢酸软,神金锁固精芡实研,莲须龙牡沙菀填; 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莲粉糊丸盐汤下,肾虚精滑此方先。

第五节 固崩止带

适用于妇女崩中漏下或带下日久不止等病证。

固冲汤 固冲摄血,脾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血崩。出血量多,色淡质稀,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蛸; 益气健脾 面色萎黄,四肢乏力,舌淡,脉细弱 益气健脾固摄血,脾虚冲脉不固疗。 易黄汤 固肾清热,脾肾两虚,湿热下注证。带下色黄,粘稠腥臭,舌苔易黄白果与芡实,车前黄柏加薯蓣; 祛湿止带 黄腻,脉濡滑 固肾清热又祛湿,肾虚湿热带下医。

第九章 安神剂

凡以安神药或交通心肾水火药配伍为主而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统称安神剂。 第一节 重镇安神

适用于治疗心肝之阳偏亢的神志不安之证,症见心神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等。

朱砂安神丸 镇心安神, 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心神烦乱,失眠多梦,惊悸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 清热养血 怔忡,舌红,脉细数 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第二节 补养安神

适用于心肝肾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神志不安,症见虚烦不寐,心悸盗汗,梦遗健忘,舌红苔少等。

天王补心丹 滋阴清热,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手足心热,舌红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三参当归身; 养血安神 少苔,脉细数。 远茯砂桔地五味,阴亏血少可安神。 酸枣仁汤 清热除烦,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 养血安神 脉弦细 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第十章 开窍剂

凡以芳香开窍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 开窍醒神 干舌燥,舌红或绛,苔黄燥,脉数。亦治中风昏迷,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 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雪 清热开窍,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高热烦躁,神 熄风止痉 昏谵语,痉厥,舌红绛,脉数

9

至宝丹 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温病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绛苔黄腻,脉滑数

第十一章 理气剂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主治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第一节 行气

有疏畅气机的作用,适用于气机郁滞病证。

越鞠丸 行气解郁 气郁所致之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半夏厚朴汤 行气散结, 痰气互结之梅核气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降逆化痰

第二节 降气

具有降气平喘或降逆止呕作用,适用于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等气机上逆之证。

苏子降气汤 降气平喘, 上实下虚之喘咳证。胸膈满闷,呼多吸少,痰多稀白,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 祛痰止咳 定喘汤 舌白滑或白腻,脉滑 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咽不下,舌苔白腻,脉弦滑 行气解郁越鞠丸,香附芎苍栀曲研; 气血痰火湿食郁,随证易君并加减。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宣肺降气,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证。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清热化痰 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 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痞嗳康。 旋覆代赭汤 降逆化痰, 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嗳气,舌淡苔白益气和胃

第十二章 理血剂

滑,脉缓或滑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主治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

适用于瘀血所致的痛经、经闭、积聚、恶露不行、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临床表现以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经来有块,包块触之有形,固定不移,按之疼痛,脉涩或弦为特点。

桃核承气汤 破血下瘀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或妇人闭经、痛经,脉象沉实或涩。 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 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 行气止痛 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mao)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通窍活血汤 活血通窍 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脱发,面色青紫,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膈下逐瘀汤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少腹逐瘀汤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膈下淤血阻滞,形成结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 痛定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少腹淤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作胀或月经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 身痛逐瘀汤 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10

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 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暗腹痛快煎尝。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与葱姜; 归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 下焦蓄血小腹胀,泄热破淤微利效。 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 通络 气虚血瘀之中风(瘫、喎、蹇、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口角留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温经汤 温经散寒,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血色黯而有块,月养血祛瘀 经提前或推后,或一月数行,或经停不至,或痛经,小腹冷痛,唇口干燥,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亦治女子就不受孕。(虚、寒、瘀、热)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生化汤 养血祛瘀, 产后血虚寒凝,瘀血阻滞。(瘀、寒、虚)恶露温经止痛 不行,小腹冷痛,脉迟细或弦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 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第二节 止血

适用于血溢脉外而出现的全身不同部位的出血,如吐血,扭血,咳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等

十灰散 凉血止血 血热妄行证。咳血、咯血、吐血、扭血,上部出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咳血方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黄土汤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胸胁作痛,心烦易怒,口苦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篓海粉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康。 黄土汤中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温阳健脾,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血色黯淡,四肢不温,大便养血止血 下血,或吐血,扭血,妇人崩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第十三章 治风剂

凡是由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第一节 疏散外风

适用于外风所致诸病。(真中风)

川芎茶调散 疏风止痛 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消风散 疏风养血, 风毒湿热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抓破后清热除湿

第二节 平息内风

适用于内风病证。(类中风)

羚角钩藤汤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囊; 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凉肝熄风有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 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 滋阴潜阳 胸部热同,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则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 天麻钩藤饮 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大定风珠 滋阴熄风 阴虚风动证。手足瘈疭,神倦乏力,舌绛苔少,脉虚弱

第十四章 治燥剂

11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仁;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聋。 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

杏苏散 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桑杏汤 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轻宣温燥, 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润肺止咳 渴咽干鼻燥,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温燥医。 清燥救肺桑麦膏,参胶胡麻杏杷草; 清燥救肺汤 清燥润肺,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气逆养阴益气

第二节 滋润内燥

适用于脏腑津液不足之内燥证。

增液汤 增液润燥 而喘,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清燥润肺养气阴,温燥伤肺气阴耗。 阳明温病,津液不足证。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 下证复现,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者。 补药之体作泻剂,若非重用不为功。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麦门冬汤 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喉干燥,干红少苔,脉虚数。2,胃阴不足证。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阴虚肺燥之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初起而发热或不发热,脉数。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 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百合固金汤 滋养肺胃,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血证。咳痰带血,咽喉燥痛,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 化痰止咳

第十五章 祛湿剂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由于湿邪重着粘腻,易于阻碍气机,故祛湿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第一节 化湿和胃

适用于湿浊内盛、脾胃失和所致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

平胃散 燥湿运脾,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第二节 清热祛湿

适用于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症。

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腹微退黄 八正散 清热泄火,利水通淋 三仁汤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甘露消毒丹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 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湿热淋证。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窿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或山岚瘴疟等。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行气和胃, 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燥湿宽胸消胀满,调和胃气此方宜。 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草梢瞿麦灯芯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湿重于热之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 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身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或吐泄,淋浊,黄疸等。 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第三节 利水渗湿

12

适用于水湿内盛所致的蓄水,水肿,窿闭,淋浊,泄泻等病症。

五苓散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3,痰饮内停,脐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 猪苓汤 利水渗湿,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满痛。 防己黄芪汤 益气祛风, 气虚之风水、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或肿,小便不健脾利水

第四节 温化水湿

适用于阳虚气不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痹症、脚气等。

苓桂术甘汤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真武汤 温阳利水 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苓桂术甘自仲景,温阳化饮又健脾; 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平。 利,舌淡苔白,脉浮。 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加姜枣; 益气祛风行水法,表虚风水风湿康。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清热养阴。 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或热淋、血淋,小腹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真武汤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 甚则肢体浮肿,腹痛下利,苔白不渴,脉沉。或太阳病,发汗,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康。 实脾散 温阳健脾, 阴水属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证。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脉沉迟。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槟榔木香加; 行气利水, 胀满,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第五节 祛风胜湿

适用于风湿外袭所致之头痛、身痛、腰膝疼痛、肢节不利、畏寒喜温等。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 风湿在表证。头痛身重,肩背疼痛不渴回顾,或腰脊重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症。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羌活胜湿独活芎,蔓荆蒿本甘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微微发汗有异功。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 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杜仲牛膝人参草,顽痹风寒湿是因。 肾,补气血 脉象细弱。

第十六章 祛痰剂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适用于湿痰证。湿痰证辨证要点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也可兼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

头眩心悸等。湿痰多由脾不运化,水湿或津液凝结而成。 二陈汤 燥湿化痰,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 理气和中 温胆汤 肢体困倦,不欲饮食,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理气化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温胆枳陈夏竹茹,佐以苓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 理气化痰,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呕吐和胃利胆 呃逆,惊悸不宁,及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第二节 清热化痰

适用于热痰证。热痰证多由火热煎灼津液而成,主要表现为咳痰黄稠,舌苔滑数。也可兼见胸膈痞满,小便短赤、大

便秘结、甚或惊悸癫狂等症。

13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 热痰咳嗽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膈痞闷,舌质理气止咳

第三节 润燥化痰

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请痰热康 适用于燥痰证。燥痰证多由虚火灼金,或外感燥邪所致,主要表现为痰白不黄,粘稠难咯,舌红苔白而干。也可兼见

咽喉燥痛,上气喘促,声音嘶哑,或大便干结等症。

贝母瓜蒌散 润肺清热, 燥痰咳嗽证。咳嗽,咯痰难出,或咽喉干燥哽痛,舌利气化痰

第四节 温化寒痰

适用于寒痰证。寒痰证多因素体阳虚,寒饮内停;或外受寒邪,津液凝结而成,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舌

苔白滑,兼见口鼻气冷,肢冷恶寒,舌体淡胖,脉来沉迟等。 苓桂五味 姜辛汤 三子养亲汤 祛痰、降气消食

第五节 治风化痰

适用于风痰证。风痰为病,有内外之分。外风挟痰者,多因外感风邪,肺气失宣,津液凝结,痰浊内生所致。主要表

现为咳嗽痰多,兼见恶风发热等,治宜疏风化痰。内风挟痰者,多因素有痰湿,挟肝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临床除咳嗽多痰外,还兼见眩晕头痛,甚则昏厥不语,或发癫痫等症,治宜熄风化痰。 半夏白术 天麻汤

第十七章 消导化积剂

凡具有消食导滞,软坚散结,消聚化积,散瘿散瘰等作用,治疗食积、积聚。瘰疠、瘿瘤等病证的一类方剂,统称为

消导化积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

适用于食积停滞引起的胸脘痞闷,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腹胀腹痛或泄泻等。

保和丸 消食和胃 食积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枳实导滞丸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第二节 健脾消食

健脾丸 健脾和胃, 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消食止泻 枳实消痞丸 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寇香连合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 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第十八章 驱虫剂

乌梅丸 安蛔止痛 蛔厥证。腹痛,时发时止,心烦呕吐,食入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泻。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及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14

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滑有力。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齐;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 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效堪灵。 化痰熄风,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健脾祛湿 滑等症。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化痰熄风自安康。 温肺化饮 寒饮咳嗽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清涎,胸闷喘逆,舌胖淡,苔白滑,脉弦滑 痰壅气滞食滞证。咳喘,痰多色白,胸膈痞满,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苓桂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红白苔干。 贝母瓜蒌臣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 肺燥有痰难咯出,润肺化痰此方珍。

第十八章 涌吐剂

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治疗痰涎、食积、误食毒物类疾患的方剂,称为涌吐剂。 瓜蒂散 涌吐痰食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村脉微浮。

第十九章 治疡剂

凡具有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用以治疗痈疽疮疡病证的一类方剂。 第一节 散结消痈

适用于痈疡初起尚未成脓,邪气盛实之证。本类病证表现复杂,论其邪发部位在表在里之别,病证性质又有阴、阳、

寒、热之异。

阳证痈疡常见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口渴,或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 阴证痈疡常见漫肿硬结,不红不热,隐隐作痛,神疲恶寒,苔白脉缓等。

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五味消毒饮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火毒结聚之痈疔疮。患处红肿热痛,或有发热恶寒;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各种疔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其状如钉,舌红,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苔黄,脉数。 阳和汤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疸。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 苇茎汤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痰热瘀血壅结之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至吐腥臭脓痰,胸中隐隐作痛,咳则痛增,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大黄牡丹汤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湿热郁滞之肠痈初起。右下腹痛拒按,甚或局部肿痞,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或右侧腿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或时时发热、恶寒、肠痈初起腹按痛,泻热逐瘀自能康。 自汗出,舌苔黄腻,脉滑数。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 瘀热结肺成痈毒,清热排脓病自宁。 阳和汤法治阴疽,贴骨流注鹤膝风; 热毒壅滞,痈疡肿毒初起。患处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舌苔薄黄,脉数有力。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陈皮皂山甲; 贝母花粉及乳没,赤芍甘草酒煎佳。 瓜蒂赤豆等分研,豆豉汁调温服验; 涌吐治法之首方,胸脘痰涎宿食蠲。 热,皮色不变,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 白芥甘草从。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