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国有纺织企业体制改革的思考
山西国有纺织企业在目前激烈的竞争中,在国内外日益恶化的经济环境下,其体制愈来愈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改制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山西国有纺织企业改制的背景下,结合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架构,从规则制定、社会责任承担、改制时间、产业链建立、人才充分利用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标签: 国有纺织企业 体制创新 改制
一、概述
近年来,纺织行业的不幸消息可谓一个接着一个,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成本、工资成本的大幅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下调,银根紧缩的货币政策,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使得这个一度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履薄冰,举步维艰。山西一向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其纺织业备受冷落,规模、数量不断减少,GDP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苦苦挣扎,拾遗补漏,处于发展的两难境地。一方面,该产业关系国计民生,维系着近七万在职职工的生存,维系着几十万农民的生机,另一方面,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缺乏,人才战略、品牌优势的尚未形成,使得其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异常单薄,优胜劣汰日益加剧。
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两个置换”(企业置换产权、职工置换身份)为核心内容,实行国退民进,以民营化、股份制改革为方向,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山西国有纺织业改革的主要任务。根据本课题组调查,截至2006年,山西的纺织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数如下表:
2001年~2006年山西省纺织工业企业数及国有控股企业数(单位:个)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西国有纺织企业在逐步减少,民营企业有突起之势,但总体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还不小,较全国平均的3.19%高出近16个百分点。而且,近两年有滞缓现象。当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有体制因素,技术因素、设备因素等,测评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力素质、资产素质、创新能力、偿债能力、市场占有率等,但我们认为,国有企业僵化的运营模式,以就业为目的的用工制度,分配上的平均化,企业办社会等诸多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的要求,已经成为各种创新的体制性障碍。
二、山西国有纺织企业改制的背景
从国有企业的内涵看,历经了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三次变化。国资企业包括国家独资企业、国家控股企业和国家参股企业。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中,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体现为“国有参股企业”。从国有企业的外延看,国有企业已经不仅是特指国有工业企业,还包括非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如金融、保险、垄断行业、公用事业部门、商业零售等,几乎涵盖所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经济部门。
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山西的国有纺织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有认识上的不断升华,有操作上的逐渐规范,有外在客观形势所迫,有内在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的前瞻举措。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股份制改造、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外摔包袱、合并兼并等方面进行改制,这些改革主要体现在形式层面,与现代企业制度尚有一定的距离。
实际上,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产权清晰,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层次是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第三层次是人、财、物和产、供、销的科学管理。这三个层次之间既彼此联系,又各自独立。绝不是说第一层次的建立就必然导致第二和第三层次有效运转,只不过是产权明晰更能有效激励所有者来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但对于多数国有企业来说,由于改制不彻底,在改制后国有股仍然“一股独大”,仍然难以真正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步入2000年以后,市场经济的竞争越发激烈,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更加凸显,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形式与内涵同时并重的问题。就山西而言,于2006年,制定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十三个配套文件,内容涉及国有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办法、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办法、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实施办法、国有企业改革申报审批办法、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有企业改革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处置意见、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国有企业改制和关闭破产中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登记在册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充分考虑到了职工的利益,对职工的股权设置、劳动关系的处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经济补偿金发放、失业人员享受的优惠政策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安排。其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流露出“政府兜底”的意思,凡属省直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国企整体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其在册在岗职工需与改制企业中止、解除劳动合同关系,需支付职工的生活补助费、经济补偿金、欠发工资、欠交的社会保险费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拖欠的医药费、抚恤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因工死亡)补助费、丧葬补助金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费用等,首先由改制企业国有净资产支付,国有净资产不足支付部分,報经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组办公室审核批准从专项资金中支付。
山西国有纺织企业改制的努力不小,收效不大,主要以破产、重组为主。破产改制中,大型国有企业因承担社会稳定责任大,改制成本高,涉及人员多,常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重组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企业本身的亮点不足,使得招商引资进展缓慢,地方民
营企业的发展也不足以吸纳和消化国有经济成分 。
客观上讲,纺织企业劳动强度大,技能单一,再就业十分困难,使得很多职工宁愿领取微薄的报酬也不愿意重新就业,在改制过程中,有“等待观望,早改吃亏”的思想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制的进程。
三、山西国有纺织企业改制的思考
1.政策引导,围绕经济结构调整
现代经济的增长本质上是个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合理化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山西一直以能源重化工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目前条件下,山西纺织业由政府包揽固然不可行,但任由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刷,自生自灭,也必然加大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山西的纺织业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拥有一大批技术力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如果政策上予以引导,设法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彰显龙头效应,整合山西纺织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借助行业洗牌、内需扩大、产业梯度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山西的纺织业可望迎来一缕缕曙光。
2.制定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改革方案
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改革方案是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均衡。在利益调整中,关键是要确立一个各方都接受的利益调整改革方案。由于缺少改革方案,很容易导致利益调整的随意性,进而影响了改革效果,加剧了改革风险。这个改革方案实际上主要涉及四方利益:国家、经营者、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利益调整要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改制时间和地域的不同以及职工构成的复杂性,容易诱发潜在矛盾,地方政府和企业要进一步协商解决。在对管理层和员工持股的规定方面,是否考虑将国有股拿出一部分对那些曾为企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予以奖励,但是,这样是否属于国有资产流失?值得商榷。事实上,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和高级技术人员,多以国家工资标准计酬,与他们的付出和工作业绩是根本不匹配的。
3.投资纺织企业后,是否承担发展纺织业的社会责任
一些国有纺织企业,地处市区,占地面积大,投资者对其投资往往挪作他用,比如开发房地产等。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被雅世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英国达比郡第一投资公司投资是个理想模式,通过产权市场,用公开竞价的方式,整体收购新凯公司股权,除了满足投资者在原厂区进行商住开发,还建立新的纺织厂,安排职工就业和实行产业升级。如果投资者注入资金后,从事别的行业,我们是否认可?是否要求他承担发展纺织业的责任?发展纺织业,服务地方经济,是我们对投资者的希望,但并非投资者应尽的义务。
4.大型国有纺织企业的破产改制何时结束
在竞争激烈的纺织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早已不堪重负,资产负债率过高,亏损大,资金短缺,严重丧失竞争能力,矛盾积累多,积重难返,一方面改制的社会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破产方案很难短时间被各方面接受,致使其改制过程一拖再拖。但从种种迹象来看,“拖”绝不是办法,小改小革也不解决问题。阵痛是难免的,迟改总没有早改好,必要时,地方财政要痛下血本,解决好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
5.创造机遇,以产业链拉动体制改革
在企业重组中,如果由地方政府直接操纵,“拉郎配”的结果可能多数难以成功,但地方政府并非不可为,可以通过协调沟通,搭建平台等手段,以产业链进行重组,如榆次提升纺机产品级次,打造纺机名城;晋城一带建立桑麻基地,以丝麻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等。
6.优秀人才的充分利用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纺织企业的改制与重组,势必出现重换工作岗位的情况,那些杰出的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纺织人才何去何从?是重新就业,还是继续发挥其才智?如果不想造成人才浪费,他们的薪水如何解决?其他国有企业的改制也有相似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成立技术或咨询中心,按事业编制由財政供养,进行人才储备。
总之,在国际经济疲软、国内宏观政策趋紧、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纺织行业面临的压力明显加大,优胜劣汰已不可阻挡,我们只有顺应形势,因势利导,主动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拉动拉长产业链条,发挥集约优势,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使山西的纺织行业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资委等部门关于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2006〕116号
[2]张俊龙申香英:行业洗牌,困境中提升竞争力——2008行业背景下的竞争力测评.纺织服装周刊,2008.06:6-9
[3]吴迪:当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应政策.山西纺织通讯,2008.06: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