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
下午好!
首先感谢你们能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这是对您的孩子的关心,也是对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我知道,有很多家长都很想知道自己的小孩在这将近一年的学习中,成绩怎么样?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学习能力和发展的潜能怎么样?借这次家长会,主要目的也是:希望家长进一步配合老师,做好一些工作,加强你们和学校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班级情况
下面我先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班的总体情况。我班现在共有42名学生。其中女生19人,男生23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但又好动爱玩,而且忘性很大。想起上学期刚开学的那段日子,每天都要叫他们回来上课。每天都要进行课前教育。经过了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但是老是忘记带东西的这个毛病仍然没有改善。就拿昨天来说,又有一些孩子说,老师我忘记带作业了。之前有的说忘记带书本、甚至连衣服都弄丢了。其实孩子忘记带东西不奇怪。要改变这种现象主要还是要靠家长,在家有意识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收拾的好习惯。这样孩子们才能自觉地收拾自己的东西。不会总是丢三落四,今天没带这个,后天没带那个。经过了差不多一年的常规教育,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班里涌现了一大批学习认真,成绩优秀的好学生:……等同学。
上课积极发言的学生有:
能大声读书的同学有:
作业认真、写字工整的同学有:
在这里我要特别表扬一些孩子的家长,他们是每天都检查孩子的作业,并纠正孩子的错误并签上名字。他们是:……家长等,特别是……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听写落实到位,每次听写都批改,发现孩子错了,还让孩子改正并写一行。所以这两个孩子的进步特别大。总体来说,我们班在各个方面比上学期都有着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个别的孩子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有个别孩子上课不够认真,喜欢玩小纸屑;早上和中午回校不读书,还喜欢到外面玩;做操和排队不够认真和规范;不讲卫生,还乱扔垃圾等,这都需要我们老师与家长的共同配合,让这一小部分的孩子同化到我们的大家庭里。让孩子们学得更好,做得更棒,成长得更快。
二、给家长的建议
因为班级人数多,我的时间也有限,学生年龄也尚小,所以工作中不能面面俱到,实际上,教育学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放学回到家时,你是否了解过您孩子最近一段时间的各方面情况?我想,但如果单靠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也应该积极的配合起来,做好以下工作,做到家校合一:
(1)注意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并签名。(签名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是否懂,不懂的还也可以对孩子进行辅导。让孩子走在别人的前面。另外,说说试卷签名,也是让家长们了解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帮孩子查漏补缺。希望家长们重视起来,每次的作业与试卷都能帮孩子检查和签名。)
(2)多看看孩子已经批改过的作业,检查一下孩子是否把错的改正过来。(这个比较重要,请家长不要忽视。我很多时候都帮孩子把正确的字写在旁边,而且每次发本子都叫孩子把错的改过来。结果很多时候再收上来发现,原来孩子们错的地方仍然没有改过来。这也需要家长们对孩子的监督。让孩子养成有错便改的好习惯。)
(3)晚上让孩子早睡觉,保证孩子睡眠。做到不迟到。
(4)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课间游戏、午间休息做到文明安全;放学后,家长来接送孩子时不要来得太早或太迟,太早,会浪费你们的时间;太迟,小孩会玩耍,到处跑。家长有事晚来接孩子,一定要告诉孩子不乱跑,在校门卫等候。)
(5)加强孩子的纪律卫生观念。有事不能到校要请假。不随便丢纸屑。不带玩具、零食和钱进校园。(这里要说说孩子带钱回来的问题,我们班的孩子出现好几次带钱回来的现象。我觉得家长们一定要把钱放好,不要让孩子有犯错的机会。)
(6)支持学校、支持全体老师的工作。(如学校发下的通知、要回收回执时,请家长按时上交,不要每次都追债一样追着学生要。)
(7)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8)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
我们在面对的几十个孩子,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在工作中也难免会有些不足之处。所以,希望各位家长要多理解、多支持、积极配合,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协调好家庭学校的关系。同时也欢迎各位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或如实反映一些情况。学生的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这需要老师的教育,家长的配合,自己的努力,社会的关心和影响。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作为学生的老师和家长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直接教育者和影响者,俗话说得好:钱,你今天少赚了,明天可以赚回来。但孩子的教育你一旦错失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茁壮成长。
祝各位家长工作愉快!
祝你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